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4ZDA16)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相关作者:孙邦华杨燕杨燕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燕京大学导师制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
- 2017年
- 燕京大学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现状和学科自身需要出发,向牛津大学取经导师制,创办了"导师制社会科学研究科",简称"导师制"。导师制是以法学院为依托,本科层次的,以社会科学为范围的学科人才教育制度。导师制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读书讨论,以及引进Modern Greats课程。虽然导师制改革存在诸多问题,但对燕京大学探索近代高等教育本土化有积极意义。
- 杨燕
- 关键词:导师制本土化
- 北京辅仁大学的学科发展史论(1927-1952)被引量:3
- 2018年
- 学科包括知识体系和学科建设(或学科制度)双重形态的内涵,它是大学制度的核心和主干。大学的组织形式是学科赖以存在的方式,是知识系统这一内核的制度外壳。1924年9月,辅仁大学创办人设计了一个理想化的学科愿景,但是初建时只设立了文科4系。1929年夏,学校为适应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要求,被动地扩大学科规模。抗战期间是辅仁大学的兴盛期,又主动增设了一些系科。辅仁大学在20世纪30-40年代发展成为一所多种学科构成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在学科建设上,基本坚持"小而精"的原则,在兼顾学科均衡的基础上突出文史等重点学科。辅仁大学尽管存在的历史非常短暂,但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却留给我们一份珍贵遗产。
- 孙邦华
- 关键词:学科史学科建设大学史
- 抗战胜利后北平师范大学复员运动述论被引量:6
- 2014年
- 抗战期间,北平师范大学被迫西迁陕甘,最后被易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师生和校友一直视学校为北平师大的继承者,并抱持复员的愿望。但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并没有把她纳入回迁计划之中,为此引发了师大在校师生、各地校友发动的"复员"运动。这场运动包括了"复校""复大"两个阶段,经过师生、校友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终达目的。透过这一运动需要深刻反思的是,教育最高当局应该如何对待一个历史名校,特别是当时中国"硕果仅存"的师范大学。
- 孙邦华
- 日伪政权统治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奴化教育论析被引量:3
- 2017年
- 1938年4月,在原北平师范大学校址和原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校址,日伪政权先后建立"国立北京师范学院"和"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1941年11月,又将两校合并改组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伪政权创办该教育机构的直接目标是为沦陷区中等学校培养所需师资,实质上是把日本殖民主义思想与中国封建文化结合起来对中国沦陷区人民实施奴化教育。其奴化教育既标注在学校办学的宗旨上,也体现在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师生被特务严密监视,校园如同一座人间地狱。在此恶劣环境里,选择继续在伪校执教的教师,大多数不得不"忍辱含诟",但仍有少数教师进行秘密抗日。多数学生在沉默中"容忍吞声",埋头于书本求知,一部分学生则转往后方,一部分学生则对奴化教育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虽然奴化教育活动及其当事人都已成为历史,但故事为什么发生与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永远值得深思。
- 孙邦华
-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
- 许仕廉对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的推进被引量:10
- 2015年
- 许仕廉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他提出了"本土社会学"的社会学思想,确立了燕大社会学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基点。在任期间,他改变了燕大社会学早期服务于基督教的特征和依赖外国教师的局面,初步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课程体系,开拓了社会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学术路径,有选择地引入了人文区位理论,培养和储备了社会学中国化的骨干人才。许仕廉开启了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在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乃至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和奠基人的角色。
- 杨燕孙邦华
- 关键词:社会学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