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W004)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阳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叙事成为晚近研究方式的三重原因被引量:3
- 2016年
- 叙事不只是被研究的对象,也在晚近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方式。这种演进植根于三重原因。历史原因在于,事物性质从自明显现逐渐转向被建构与待解码,"是什么"与"被说成了什么"不再可分,这一过程很自然地带出了知识如何被叙述的新问题;逻辑原因在于,故事场面始终存乎语言叙述的创造,与叙述着它的人形成生存的亲缘,显现真实的生活世界;说与在的这种统一,正是从形而上学路数重返生活世界的晚近学术研究所需要的。现实原因则在于,叙事在想像中贯通场内外,与人生既成为自己也观看自己的本体契合,推动着晚近学术研究以人为本的伦理追求。这三重原因有共同的语言论本根,都指向了"后理论"进程中的文学回归趋势。
- 刘阳
- 关键词:学术研究语言叙述语言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叙事
- 从“理论地做文学”到“文学地做理论”被引量:1
- 2016年
- 理论地做文学,是西方1960年代发展至新世纪并影响到我国的文学理论基本范式,其日益显露出在强行阐释文学中疏离文学、重蹈宏大叙事的局限。文学地做理论,则是有效走出这种局限并推进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其正展开为国际前沿学术景观。从历史依据看,"文学"的狭义是18世纪以后以纯文学为内涵的学科建制,本义则是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后者在现代语言论视野中获得深化,并融入人文社科理论领域,成为一种活的思想方式。从逻辑依据看,文学地做理论,既扬弃以趣味主义与感悟随想为特征的我国古典诗文批评,也扬弃仍暗设有始源性权力的现代存在论诗思。从方法看,融入理论的文学能指,是陌生化的细节、个案与叙事等,被能指同时带出的融入理论的文学所指,则既以言外意克服思辨性元叙事,也以想象与同情克服解放性元叙事。从意义看,不同于理论地做文学,文学地做理论,有望同时走出文学危机与理论强行阐释的困境,兼容两者而更新理论研究的前景。
- 刘阳
- 关键词:语言
- 理论的文学性与文论的叙事被引量:1
- 2012年
- "理论之后"的三种"后理论"建设方案变相重蹈宏大叙事抑或"反理论",均不及理论的文学性转型方案更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作为国际前沿学术趋势,文学性从理论研究对象进而发展为理论自身特征。另一方面,理论本身是一种叙事。于是,文学性与叙事性在理论中便通过横组合轴上对问题逻辑的还原与纵聚合轴上对价值意义的追寻,互动展开文学记忆,超越形而上学。为此,文论也应叙事,其保证力量来自观念上的复杂性思维意识及方法上个体性与个案性的协同参与。这既是21世纪我国文论研究与教学在学术前沿上的有机结合点,也是后理论逻辑的时代必然。
- 刘阳
- 关键词:宏大叙事文论研究学术前沿问题逻辑
- 理论的文学性:文学理论教材编写新视角被引量:1
- 2014年
- 新编面向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高校文学理论教材,应吸收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视野。通过扬弃理论的政治性与反理论这两种现有方案可以发现,"理论的文学性"这一后理论方案更堪当新教材编写的指导观念。文学性正逐渐进入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人文学术,由此可以合法成为文学理论教材自身的谈论方式。这一方式以情境为中介,包含着叙事、想象、虚构、隐喻、语言、对话、悬念、趣闻与自传等具体内容,以其新视角而富于积极的变革前景。
- 刘阳
- 关键词:文学理论叙事情境
- 作为日常语言的“理论”与作为学术语言的“理论”——新世纪中国文论研究中一种值得辨析的混淆被引量:1
- 2012年
-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研究持续影响下,中国文论界关于学科性质的反思正趋深入。但各种相关讨论时常微妙地混淆着"理论"一词作为日常语言的意义与作为学术语言的意义,从而妨碍着持不同立场的学者间对话的有效性。作为日常语言的"理论",在希腊语言与拉丁语言中都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语,而是一种超越常识却最终仍回归着常识、联系着实践、实现着抽象逻辑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的思想活动,在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层面上,分别具有不同特征。作为学术语言的"理论",则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中一个特定阶段,需要被置于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这一错综学术嬗变格局中,主要从文化批评理论的角度加以特定的理解。两种语言意义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在日常语言中,文学理论是理论的一部分;在学术语言中,理论则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经此辨析,这两种语言意义才可互为参照系,实现在"理论之后"背景下的有效互补,从而发展出我们自己面向新世纪、具有积极前景的后理论。
- 刘阳
- 关键词:日常语言学术语言文学理论
- 理论的叙事转向:一段问题史
- 2015年
- 理论在当今学术前沿上的一种新范式是叙事转向,即让叙事成为理论谈论自身的方式。这一新范式,其起点是百年来文学对叙事技巧的高度推重,构成与传统的醒目区别;作为由此引发的理论反应,叙事学相应地认为事件即叙述,不分离两者,为叙事的现代狂欢提供了理论推力。究其原因,叙事学来自现代语言论学理传统,这一传统揭示出语言不具有及物性、而是创造性地生发着意义,导致话语自身的效果成为关注的对象并被理解,使叙事的优势得到充分而合法的张扬;沿循这一传统,叙事作为话语规则,取代着话语对象而成为各知识领域共同拥有的根据,逐渐被扩展至非文学领域;在变容中,叙事遂开始将理论也视为自己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逐渐叙事化,出现了叙事转向。处于非对象性智慧传统中的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可以扬弃性地从这一新范式中找到更新活力和与国际前沿有效对话的新生长点。
- 刘阳
- 关键词:叙事叙事转向语言
- 海德格尔与中国文学的融合限度
- 2012年
- 在前期积极译介的基础上,深入融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中国文学,是新世纪中国文论面对的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海德格尔用存在之思深刻关涉面向可能性的人的生存境遇,这可以成为考察它与中国文学融合之径的起点。以释、道、儒为综合文化母体的中国文学,在前两个维度上与它有明显差异,但在作为主维度的儒文化维度上可以实现与它的扬弃性融合:"情本体"的文学对"存在的深渊"确能发挥积极填充与适度调节作用;但与依托两个世界格局、富于敬畏的存在主义相比,以一个世界为旨归的"情本体"容易在文学上流于静观的趣味主义与士大夫自恋气。在扬弃中探求融合,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真正关怀人的生存境遇、逐渐实现世界性品格的合理取径。
- 刘阳
- 关键词:中国文学情本体趣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