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5027)

作品数:9 被引量:552H指数:9
相关作者:白郁华王志辉陆思华赵静李湉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挥发
  • 5篇挥发性有机
  • 4篇挥发性有机化...
  • 3篇单萜烯
  • 3篇异戊二烯
  • 3篇戊二烯
  • 3篇二烯
  • 3篇VOCS
  • 2篇人为源
  • 2篇排放速率
  • 1篇动车
  • 1篇有机化合物
  • 1篇有机物
  • 1篇植物
  • 1篇生态系统
  • 1篇受体模型
  • 1篇排放清单
  • 1篇排放特征
  • 1篇气溶胶
  • 1篇气象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6篇白郁华
  • 4篇王志辉
  • 3篇陆思华
  • 3篇赵静
  • 2篇张树宇
  • 2篇刘兆荣
  • 2篇李湉湉
  • 2篇王雪松
  • 1篇刘艳华
  • 1篇刘金凤
  • 1篇贺志明
  • 1篇李金龙
  • 1篇奚晓霞
  • 1篇白延林
  • 1篇陈运宽
  • 1篇王永峰
  • 1篇张广山
  • 1篇权建农
  • 1篇李庆军
  • 1篇王世红

传媒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植物VOCs排放速率的测定被引量:87
2003年
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主要集中在异戊二烯和单萜烯上 ,这些种类的化合物占生物圈VOCs释放量 2 / 3 .采用封闭式采样和气相色谱分析对北京地区 2 3种典型植物异戊二烯和单萜烯排放速率进行测定和研究 ,发现阔叶树 (如槐 ,垂柳等 )主要释放异戊二烯 ;而针叶树 (如油松 )和果树主要释放单萜烯 .同时发现植物异戊二烯的释放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 ,而单萜烯的释放则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
王志辉张树宇陆思华白郁华
关键词:VOCS异戊二烯单萜烯排放速率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及其生态学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39
2005年
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logical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BVOCs)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侧重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排放BVOCs的种类、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BVOCs按其化学结构以及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可以分为4类:异戊二烯、单萜、其它活性BVOCs和其它次活性BVOCs。不同的植物类群排放不同的BVOCs种类并具有不同的排放特性,环境条件对植物不同BVOCs的排放影响也不同。BVOCs作为有机物质被排放到体外,从植物能量代谢的角度来讲要消耗一部分植物光合作用产物从而降低植物的生产力,因此推测植物排放BVOCs具有一定的生理学或者生态学的功能。其中比较成熟的假说是抗热胁迫假说,其次是抗氧化假说,也有一些其它假说例如促氮同化假说等。但这些假说都还缺乏直接的有力证据,有待更多的研究来支持。BVOCs被排放到大气中对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更是科学家关注的问题,BVOCs对大气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大气对流层中促进臭氧(O3 )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BVOCs通过对大气中的OH自由基和臭氧等氧化物浓度的调整而影响到大气中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平衡,对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间接的贡献。我国在BVOCs的研究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分析鉴定了一些植物排放的BVOCs。
王永峰李庆军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大气化学
兰州市TSP和可吸入颗粒物的状况及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00年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1999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分析了该地区TSP和可吸入颗粒 物的质量浓度及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并与1993年春季同一时期测得的数 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TSP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近几年可吸入颗粒物的 粒径分布有了明显变化,粗粒子呈下降趋势,细粒子呈上升趋势;气象因子对TSP质量浓度 的影响十分明显.
奚晓霞权建农白延林贺志明王世红刘艳华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可吸入颗粒物气象因子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人为来源研究被引量:138
2006年
在2002年春、夏、秋、冬四季对环境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CMB8.0受体模型对各类污染源进行了源解析,得到受体点各人为污染源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汽车尾气62%,汽油挥发9%,石油液化气10%,涂料6%,石油化工6%,未知源6%.对不同物种贡献的分析显示,环境大气中的乙烯、苯和甲苯等化合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异戊烷来自于汽油的挥发,石油液化气、涂料、石油化工分别对大气中的异丁烷、正己烷和2,4-二甲基戊烷贡献量最大.
陆思华白郁华张广山李湉湉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CMB受体模型贡献率
我国植物VOCs排放速率的研究被引量:68
2004年
1992~2000年,使用流动式、封闭式采样法,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了我国4种气候类型(温带-寒温带,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亚热带),7个地区(黑龙江,北京,福建,广东,四川,湖南,云南),共58种当地优势树种、庄稼和草地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的排放速率.使用G93算法,换算出相应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的标准排放因子,并划分了这些排放因子的等级.同种树种在不同的气候带和季节的排放有明显的差异,通常,VOCs排放速率南方高于北方,夏季高于冬季;阔叶树主要排放异戊二烯,针叶树主要排放单萜烯,但是我国南方相当数量的阔叶林的排放特征不符合上述规律.
赵静白郁华王志辉张树宇
关键词:异戊二烯单萜烯排放速率
人为源排放VOC对北京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被引量:100
2002年
运用三维欧拉型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研究了北京市城近郊区人为源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对该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各类污染源中,流动源排放的碳氢化合物的贡献率最大,然后依次是油品储运与溶剂使用、工业面源和高架点源的贡献;减少北京市城近郊区人为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能够同时降低该地区的臭氧平均浓度和最大浓度;另外,模拟结果还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的臭氧污染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来自周边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和生成的臭氧对该地区臭氧浓度水平具有一定的贡献.
王雪松李金龙
关键词:人为源VOC臭氧CAMX光化学烟雾污染
西双版纳地区三叶橡胶树异戊二烯和单萜烯排放机理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三叶橡胶 (Heveabrasiliensis(H .B .K)Muell. Arg)异戊二烯和单萜烯排放的研究发现 ,三叶橡胶排放很少量的异戊二烯 (排放速率大约 0~ 1μgC·g-1h-1) ,而排放大量的单萜烯 (排放速率大约 10~ 10 0 μgC·g-1h-1)。造成这种排放特征的原因可能是橡胶树树叶叶绿体中合成异戊二烯所必需的异戊二烯合成酶 (IsopreneSynthase)缺乏所致。
王志辉白郁华王雪松刘兆荣
关键词:异戊二烯单萜烯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被引量:72
2003年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交通路口机动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监测,讨论了交通路口大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并将历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VOCs浓度有增加的趋势.使用无铅汽油后,烷烃、烯烃、芳香烃的组成比例有所变化,芳香烃的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陆思华白郁华陈运宽赵静王志辉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机动车排放特征
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的建立被引量:108
2008年
以2000年为基准年,使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75种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的年排放量,建立了我国VOC人为源的县级排放清单.研究表明,我国2000年VOC的排放总量为8273Gg,其中流动源排放2710Gg、溶剂使用排放2150Gg、固定燃烧源排放1600Gg、工艺过程排放1190Gg、石油精炼及运储排放量为498Gg、混杂源125Gg.排放量最高的5个省依次为广东、山东、江苏、河北、河南.
刘金凤赵静李湉湉白郁华刘兆荣
关键词: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