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33) 作品数:10 被引量:203 H指数:8 相关作者: 李燕琴 于文浩 刘莉萍 汲忠娟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夏威夷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历史地理 社会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占有还是存在:关键事件视域下自然保护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变迁机理 被引量:1 2022年 景村融合共兴是自然保护地居民美好生活实现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道。以九寨沟为例,基于历史文本分析旅游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用占有与存在这一基耦构建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框架,研究自然保护地旅游社区居民生存模式的变迁机理,结果显示,在从功能型占有模式到存在型占有模式和占有型存在模式、再到平衡型存在模式或过度型占有模式的变迁过程中,“占有”与“存在”两股力量的动态博弈驱动了居民生活质量变化,而管理价值获取则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因此,建议在适度满足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旅游发展政策应更多关注文化保护和公共保障,进而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 李燕琴 施佳伟 李慕芳关键词:自然保护地 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事件法 聚焦旅游视域下的中国边疆研究 被引量:15 2015年 旅游业是中国边疆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多样化手段之一。领土边疆与文化边疆叠合、边疆开发与旅游发展过程耦合,是中国边疆旅游的最大特色,由此带来更加复杂的空间、时间场域,为中国旅游地理学者提供了宏阔的研究视域。作为有潜力的冷点研究,边疆旅游是旅游地理学结合中国现实的新增长点,在第三次边疆研究热潮中旅游学者应有所作为。在综述中西边疆旅游文献基础上,力图通过内涵与外延界定破解中国边疆旅游之题,提出狭义边疆旅游由县域边境旅游和海岛旅游组成,广义边疆旅游为黑河—腾冲一线以西的民族旅游。边疆开发与旅游发展耦合过程、旅游发展引发的边疆人口迁移、对边疆旅游需求的理解与供给管理、海岛可持续旅游开发等是当下边疆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边疆旅游概念界定与研究主题明晰有利于开拓符合中国地理、文化特征的可持续旅游研究。 李燕琴 束晟关键词:中国边疆 边境旅游 可持续旅游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社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17年 中国当下边疆旅游、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的快速发展亟待理论支撑。社区生态旅游(CBET)聚焦于欠发达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社会已形成相对成熟、不断进化的知识领域。以Web of Science中1991—2014年484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 Ⅲ绘制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重点考察转折点、高突现及高被引文献,厘清CBET的发展脉络、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1)CBET研究可分3阶段,即1991—1998年的萌芽期、1999—2007年的蓄势期及2008—2014年的发展期;(2)CBET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生态-环境学是开拓与推动者,休闲-旅游学是实践引领者,社会-人类学是人本主义关怀的彰显者;(3)CBET25年发展历程中研究区域、对象、主体、热点、路径、方法不断演进,学科多元化、涉益方多维化研究趋势突出。质疑中求索的科学精神、本土化经验的理论提升是对中国未来CBET研究的两点重要启示。 李燕琴 束晟关键词:WEB SCIENCE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基于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的边疆民族旅游社区研究构想 被引量:15 2013年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相结合进行能力社区建设的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二者结合探索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变迁和调节机制的EDCEE-M研究框架。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途径。 李燕琴关键词:地方依恋 社区感 反思旅游扶贫:本质、可能陷阱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32 2018年 旅游业是反贫困的重要工具。要实施好旅游扶贫工程,确保目标实现,需深度反思其本质、可能陷阱与关键问题。从扶贫本质上看,其社会目标是打破区域社会生态的贫困平衡,构建富足平衡,个人目标是通过实现现代化,从低物质均衡的原生幸福发展为高物质均衡的次生幸福,目标艰巨性决定了扶贫过程的复杂性。在旅游扶贫中,要警惕村寨生活空间沦为纯粹的旅游生产空间,单一旅游生计彻底取代传统多元生计,绝对贫困快速消除引发相对贫困扩大。避免落入这些陷阱,需解决好"谁来引领旅游扶贫"和"怎样实现旅游扶贫"的问题,要让当地人成为扶贫的引领者,扶贫速度应让位于效果,充分彰显"精准"内含的"柔性"。 李燕琴关键词:旅游扶贫 贫困陷阱 基于Airbnb网站评价信息的京台民宿对比研究 被引量:80 2017年 以北京和台北为例,从Airbnb收集数据并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两地民宿业房源、房东、周边环境和游客心情等差距,构建对比图,发现京台民宿在位置选择、空间营造、房东特征、品牌管理和游客忠诚方面皆存在差距。建议北京民宿:1选址从交通便捷性向综合便捷性过渡;2注重"宿"之根基,从干净、便捷和舒适多角度提升房源质量;3吸引更多热爱民宿、有专业知识的房东,做有生命的民宿;4讲好民宿故事,展现寻常之外的别样生活方式;5适度降价,以收益管理拓展盈利空间。此外,民宿良性发展需以城市大环境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提升需以土地政策创新为保障。 李燕琴 于文浩 柏雨帆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冲突演进与应对之策——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 被引量:12 2016年 反贫困一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在边远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程中,归纳旅游扶贫社区的冲突应对模型,以期促进中国旅游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展与精准化管理。文章以田野调查和访谈数据为基础,深入剖析内蒙古中俄边界室韦村在旅游扶贫进程中的个体应对与冲突演进,从"精英式"和"大众式"的不同应对过程,归纳旅游扶贫社区的冲突问题。研究发现旅游扶贫村寨社区参与过程中,社会冲突从探索期的群体内升级为参与期的群体间冲突;参与期出现了村民收入增加与生活满意度相背离或双低谷现象,这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冲突的破解和应对要充分认识社区生态的"非理性",通过授权把握发展节奏,发挥主体能动性,并注重多元化发展和差异化管理,才能真正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 李燕琴 刘莉萍关键词:民族村寨 旅游扶贫 社会冲突 应对之策 社区生态旅游的中国本土化发展综述 被引量:10 2017年 社区生态旅游(CBET)聚焦于欠发达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权益,在国际社会已形成相对成熟、不断进化的知识领域,是边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历经20年积淀,厘清CBET发展的中国本土化路径与特征既是对当下扶贫实践需求的呼应,又可为国际CBET研究提供中国经验。中国CBET特征包括:(1)外源性推进。从NGO外部推动向政府内在推进方向发展;(2)多源性发展。从国际流行的近景区-生态富集型CBET向自景区-文化富集型CBET拓展;(3)社区主导型强社区参与模式非主流,政府主导型依然为主流,但政府变革与权利界定已受关注;(4)以土地为代表的社区权益保护是中国CBET发展元问题;(5)CBET扶贫要坚持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综合面向,并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贫困、文化富集型CBET发展。 李燕琴 汲忠娟关键词:社区生态旅游 本土化 旅游扶贫 社区参与 旅游扶贫村寨社区压力应对的ABCD-X模式——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 被引量:20 2015年 旅游业为边远民族村寨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会,但社会生态巨变也使其面临诸多压力与冲突,威胁到地区稳定,对化解之道的深层次探索亟待理论支撑。文章借用Selye生理应激理论,根据压力概念发展的趋势,提出社区层面压力–冲突论之6大命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由压力源(A)、应对资源(B)、应对过程(C)、压力反应(D)、应对结果(X)构成的社区压力应对之ABCD-X模式,其中B-C为"传承"维度,A-D为"变革"维度。该模式应用于中俄边界室韦俄罗斯民族村的旅游扶贫研究,显示出良好的框架条理作用和机理解释能力;结合实践经验,ABCD-X模式帮助甄别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进程的7大误区,能否规避这些误区直接关系到社区压力应对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之成效。 李燕琴关键词:可持续旅游 神圣与狂欢:民办与官办四川彝族火把节符号的主客感知差异 被引量:5 2019年 民族节庆既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同时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为促进民族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民族节庆变迁限于当地人可接受范围内,论文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符号的主客感知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基于网络游记、经典文献的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形式上看游客符号感知并非全程,而是选择性高潮;(2)符号引发的内心体验彝族人是"狂欢式神圣",而游客是"神圣式狂欢";(3)对符号的阐释,彝族人并不认同官方火把节的文化真实,大多数游客则并不介意体验的是舞台真实。据此对凉山彝族火把节开发提出三点建议:培育多元市场,满足游客对真实性的不同要求;尊重当地人意愿,赋予彝族人以一定的自主权;强化火把节的"神圣"内核,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更好传递文化内涵。 李燕琴 罗诗呷关键词:彝族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