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A131)
-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祖国李程吴护平陈文生董诺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ax6在翼状胬肉上皮鳞状化生中的异常表达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Pax6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5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Pax6、K10、K19以及MUC5AC的表达,并与正常结膜对比。结果:在正常结膜上皮,K19全层表达,Pax6在全层细胞核内表达,K10染色阴性,MUC5AC阳性细胞在上皮表皮层呈单个或簇状散在分布;而翼状胬肉组织Pax6、K19和MUC5AC表达下降甚至阴性表达,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K10在上皮的部分表层细胞中阳性表达。结论:Pax6基因在翼状胬肉上皮细胞表达下调,提示其上皮细胞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 董诺李程李炜吴护平陈文生瞿杨洛娃刘祖国
- 关键词:翼状胬肉PAX6鳞状化生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人纤溶酶原K5突变体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移植植片存活时间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纤溶酶原K5突变体(mK5)滴眼液预防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效果。方法实验研究。以F344大鼠30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60只作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另取15只Lewis大鼠行自体原位角膜移植,即A组为15只F344大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方案,将60只Lewis大鼠(60只右眼)分为B、C、D及E组。术后术眼4次:/d滴眼液,每次1滴,A组和B组滴生理盐水,C组和D组滴mK5滴眼液,浓度分别为5mg/L和10mg/L,E组给予0.1%地塞米松滴眼液,连续用药14d。根据Holland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并观察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计算其面积。术后第14天,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做组织学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对以上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D、E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9.3±2.1)、(21.1±7.3)、(23.5±10.8)及(28.2±19.1)d;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24,13.47;P〈0.05);E组植片存活情况较C、D组好,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54,1.49;P〉0.05)。术后A、B、c、D及E组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3.1±0.8)、(2.6±O.5)、(6.4±0.5)、(7.8±0.7)及(5.3±1.0)d;C、D、E组与A组比较(q=31.58,51.21,19.98;P〈0.05);C、D、E组也较B组明显延长(q=43.87,67.14,24.53;P〈0.05);C、D及E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41,20.37,9.67;P〈0.05)。术后C、D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明显较B组少(q=30.76,62.14;P〈0.05),且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5.20,25.64;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B组角膜植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
- 徐建刚刘祖国高国全王华李朝阳凌士奇陈小平刘扬彭娟
- 关键词:角膜移植移植物排斥纤维蛋白溶酶原肽碎片移植物存活
- 细胞分化及细胞间连接蛋白在睑裂斑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 2009年
- 目的观察睑裂斑上皮细胞中细胞分化蛋白K19和K10、细胞间连接蛋白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5例睑裂斑上皮细胞K19、K10、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并与正常结膜对比。结果在正常结膜上皮细胞,E—cadherin、β-catenin低表达(335.37±216.42、1903.31±333.12);K19表达于全层结膜上皮细胞(25792.08±14260.50);K10无表达(0)。而在睑裂斑上皮细胞,K10、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增强(3242.45±3056.78、2324.05±2598.64、8979.97±3777.61),K19表达下降甚至阴性表达(5995.64±5140.48)。K10、K19、E—cadherin和β-catenin在正常结膜与睑裂斑的上皮细胞中阳性表达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19、K10、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在睑裂斑上皮细胞异常表达,提示其上皮细胞存在鳞状上皮化生现象。
- 董诺陈文生李炜吴护平刘昭升李程林辉瞿杨洛娃邵毅刘祖国
- 关键词:连接蛋白类细胞分化上皮细胞荧光抗体技术
- 免疫抑制剂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应用的系统评价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临床研究中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防治排斥反应的用药方式有效性及副作用.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m),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角膜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防治排斥反应的随机对照与非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31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关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预防用药的文献23篇,关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治疗的文献有9篇.糖皮质激素用于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预防排斥反应,单独局部应用的发生率为4.9%~28.9%,长期局部应用可明显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对其中符合合并条件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表明,局部应用环孢素A(CsA)和他克莫司(FK-506)预防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有效,且FK-506更强于CsA;全身应用CsA和霉酚酸酯均能有效预防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在排斥反应的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局部和全身治疗均有效,而局部加用CsA疗效无明显提高.结论 眼局部和(或)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CsA等)能有效预防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 孙亚杰李爱朋潘志强骆非邹留河
-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