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7000007)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牛争鸣洪镝蔡楠南军虎吴小丽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理工大学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水利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泄洪
  • 3篇泄洪洞
  • 2篇旋流泄洪洞
  • 2篇水电站
  • 1篇电站
  • 1篇旋流
  • 1篇压强特性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电
  • 1篇水力
  • 1篇水力特性
  • 1篇水平旋流
  • 1篇水平旋流泄洪...
  • 1篇缩尺效应
  • 1篇坡降
  • 1篇两河口水电站
  • 1篇模型试验
  • 1篇空化
  • 1篇空化特性
  • 1篇公伯峡水电站

机构

  • 4篇西安理工大学
  • 2篇黄河上游水电...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作者

  • 4篇牛争鸣
  • 2篇吴小丽
  • 2篇南军虎
  • 2篇蔡楠
  • 2篇曹双利
  • 2篇洪镝
  • 1篇陈军
  • 1篇余挺
  • 1篇丁浩铎
  • 1篇郭开开
  • 1篇杨健
  • 1篇葛晨
  • 1篇鲍莉

传媒

  • 1篇水力发电
  • 1篇应用力学学报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水平旋流泄洪洞原型和模型的脉动压力特性对比与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依据公伯峡水平旋流泄洪洞原型观测和反演模型试验的成果,对这种新型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在闸门启闭过程中的脉动压力特性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研究表明环形掺气坎上游竖井段、起旋室内及水平旋流洞内压力随时间变化趋势原型和模型的基本一致,符合重力相似准则;受缩尺效应的影响,原型和模型环形掺气坎的空腔长度不同,压力差异较大;起旋室内的压力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原、模型相应测点的水流的优势频率均属低频,远小于建筑物的固有频率。
洪镝牛争鸣南军虎吴小丽蔡楠
关键词:缩尺效应
大坡降旋流复合内消能泄洪洞水力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旋流复合式内消能泄洪洞利用在旋流洞末端设置旋流阻塞与旋流扩散段,连接旋流洞和原导流洞,达到旋流洞内增压、减速、防空蚀,旋流洞段与旋流扩散段分段消能,提高作用水头和增大消能率的目的。采用Realizablek-ε紊流模型,结合模型试验对大坡降旋流复合内消能泄洪洞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Realizable k-ε紊流模型和VOF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大坡降旋流复合内消能泄洪洞的各种水力特性,数值模拟与试验观测的流态和其他水力特性基本一致,且数值模拟还得到压强沿径向的分布规律、轴向流速和切向流速沿程与沿径向的分布规律及紊动能和耗散率沿程与沿径向的分布规律,弥补了模型试验无法对以上水力特性进行直接量测的不足。
曹双利郭开开牛争鸣
关键词:水力特性模型试验数值模拟
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空化特性的原型观测与反演模型试验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依据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原型观测和反演模型试验的成果,对此类新型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空化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旋流洞起始段收缩环突扩断面上存在空化现象,但其程度并不足以造成壁面的空蚀破坏;原型观测观察到的旋流洞末端的沟槽破坏有可能是空蚀的结果;水垫塘进口突扩部位、水垫塘末端三角墩部位的原、模型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异,缩尺效应导致了泄洪洞内的某些水力特性不相似,小比尺减压模型试验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空化特性。公伯峡旋流泄洪洞的这些关键部位的空化空蚀特性尚需进一步观测和检验。
洪镝牛争鸣吴小丽南军虎葛晨蔡楠
关键词: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空化特性
旋流阻塞与旋流扩散复合内消能泄洪洞的壁面压强特性被引量:2
2010年
结合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3#导流洞改建的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新型旋流阻塞和旋流扩散复合内消能泄洪洞的壁面压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淹没堰流流态时,壁面压强在进口的堰面、竖井段和旋流洞段因阻塞的顶托作用整体增大;在起旋器出口下游侧的旋流洞的顶部仍然存在局部范围的低压区或负压区;在旋流阻塞段,流速增大,壁面压强减小,水流空化数降低;在旋流扩散段,壁面压强略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牛争鸣曹双利丁浩铎杨健余挺鲍莉陈军
关键词:两河口水电站压强特性
Velocity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s in discharge tunnel of rotary-obstruction composite inner energy dissipation被引量:13
2011年
On the basis of model tes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velocity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s,an hypothesis is presen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angential velocity in radial direction seems to be a combi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a quasi-free vortex and a quasi-forced vortex for the discharge tunnel of rotary-obstruction composite inner energy dissipation.The variations of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about the hypothesis are obtained under test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The formula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radial direction is deduced theoretically,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s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computed by the formula a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ones,showing that the formula is correct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is discharge tunnel.
CAO ShuangLi 1,NIU ZhengMing 1,YANG Jian 2 & LU HongBo 1 1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48,China
关键词:COMPOSITEINNERASSUMPTIONDISTRIBUTIONDISTRIBUTION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