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61008)
- 作品数:11 被引量:57H指数:6
- 相关作者:乌兰图雅阿拉腾图雅乌敦宝音那音太更多>>
- 相关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尔沁沙地景观结构变化——以通辽市奈曼旗为例被引量:6
- 2007年
-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TM、ET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得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各类景观的基础数据,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及其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后,其景观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耕地景观和沙地景观面积明显减少,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明显增加;景观多样性降低,优势度提高,破碎度下降;景观结构逐渐向均质、稳定的方向发展,而且其破碎度降低,使得一些景观类型得以连通,物种生境逐渐好转,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显著.
- 于艳华乌兰图雅阿拉腾图雅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退耕还林还草景观结构遥感GIS
- 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科尔沁沙地位于季风气候边缘,旱涝气候演变剧烈。本文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和实测的降水资料,对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旱涝气候演变规律进行了较周详地探讨与研究。运用旱涝指数、确定了区域旱涝等级,分析与论述了区域旱涝阶段和相对湿润期、干旱期出现的规律和地域分布特征。
- 包红花宝音乌兰图亚
- 关键词:旱涝指数旱涝等级科尔沁沙地
- 近60年科尔沁人口密度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 2013年
- 本文以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通辽市、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和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等区域为研究区,在ArcGIS10.0软件平台下,利用科尔沁1947—2008年的人口数据,绘制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同时结合蒙、汉文献资料和人口变化历史背景,对科尔沁近60年人口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和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 那音太乌兰图雅
- 关键词:人口密度
- 20世纪科尔沁的人口变化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07年
- 利用蒙、汉、日语多种文献资料就科尔沁近百年的人口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世纪以来科尔沁人口增加很快,平均人口密度从民国初期的2.40人/km2增加到2000年的39.72人/km2,约为世纪初的17倍;新增人口主要为1949年前的关内流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移民以及移民生育;人口增加最高峰出现在1949年后的计划移民时期,伪满时期的流民则构成了研究区近百年另一个显著的移民高潮;移入人口在科尔沁的分布受距离农区的空间间隔、科尔沁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变化、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人口密度呈现从科尔沁外围到腹地、从农耕区到农牧交错区和牧区、从城镇到农村牧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移入人口成为20世纪科尔沁的农耕主力军。
- 乌兰图雅乌敦那音太
- 关键词:人口增加移民
- 基于遥感、GIS的内蒙古沙漠化逆转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敖汉旗为例被引量:8
- 2004年
- 土地沙漠化是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以内蒙古半干旱区治理沙漠化的成功典范———敖汉旗为例 ,采取RS、GIS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 ,通过耕地、林地、草地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变化 ,研究了敖汉旗 10余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 。
- 格日乐乌兰图雅
- 关键词:遥感GIS土地利用林地草地
- 基于遥感、GIS的旗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被引量:8
- 2004年
- 遥感及 GIS技术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选取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奈曼旗为研究对象 ,利用研究区 80年代末 TM影像及 2 0 0 0年 TM影像数据 ,对该区十多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 ,奈曼旗土地利用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体现为水浇地旱地化、草地退化、耕地及草地沙漠化。
- 梅荣乌兰图雅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县域土地利用强度旱地草地退化水浇地
- 民国时期科尔沁的垦殖与土地利用特征被引量:1
- 2006年
- 运用统计分析法和历史文献法,以耕地面积变化为切入点,分析科尔沁沙地在民国时期的垦殖过程及其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民国时期科尔沁的垦殖主要集中在清末已放未垦的范围之内,零散、混乱的民垦是当时的垦殖主流,也是该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混乱的开垦虽然没有使科尔沁农耕北界明显北跃,但由于近半个世纪垦殖活动的积累作用,科尔沁水土条件相对肥沃的可耕土地基本都得到了开发.
- 乌敦宝音乌兰图雅
- 关键词:垦殖土地利用特征民国时期
- 科尔沁沙地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分析——以通辽市奈曼旗为例被引量:6
- 2007年
- 利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三期遥感影像获得奈曼旗土地利用数据,并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进行模糊赋值,进而对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奈曼旗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较大,退耕19620.16hm2,还林18578.37hm2,还草1041.79hm2,旗整体生态效应提高了2.8个百分点,退耕还林还草的贡献率达到28.17%,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显著。
- 于艳华乌兰图雅阿拉腾图雅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
- 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效果——以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为例被引量:3
- 2011年
- 选取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数据和GIS空间信息技术,基于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对2000─2007年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做出评价,并指出今后退耕任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吉尔嘎朗镇耕地明显减少,林地、草地明显增加,草地覆盖度显著提高;从7年间实际退耕还林还草方向、数量和空间分布来看,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还林还草选择不合理,不宜耕作的土地还有很多没有退耕,实际退耕土地只占应退耕土地的28.63%;还有8 172.00 hm2土地应当逐步实现退耕,其中以退耕还林为主,占73.29%。政策方面,建议发展地区优势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增加农牧民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减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保证生态退耕工程持续见效。
- 郝海广乌兰图雅
-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变化土地适宜性科尔沁沙地
- 对内蒙古自治区开荒与退耕政策的历史考察被引量:4
- 2005年
- 过度垦殖是内蒙古沙化的直接原因之一,但不是深层原因。沙化的深层原因是制约人们活动的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十余年的历史上,或开荒,或退耕,不同时期执行了不同的开荒政策。1947年5月—1952年7月,实施奖励垦荒政策;1952年8月—1955年底,实施禁止开荒政策;1956年初—1976年底,在有条件开荒与无条件开荒政策间摇摆;1977年以后,实施禁止开荒政策。只有弄清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的垦殖政策及其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沙化治理方案,也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目前实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政策的认识,避免政策反复。
- 于永
- 关键词: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