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0BAC69B02)

作品数:17 被引量:191H指数:8
相关作者:郑丙辉雷坤王浩贾仰文周祖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水利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污染
  • 4篇通量
  • 4篇近岸
  • 4篇海域
  • 3篇近岸海域
  • 3篇河网
  • 3篇沉积物
  • 2篇入海
  • 2篇入海通量
  • 2篇生态风险
  • 2篇生态危害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流域
  • 2篇脉红螺
  • 2篇河流
  • 2篇河流域
  • 2篇河网提取
  • 2篇表层沉积物
  • 1篇多氯联苯

机构

  • 10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市环境保...
  • 1篇沈阳理工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厦门市环境监...
  • 1篇吉林省水文水...

作者

  • 5篇雷坤
  • 5篇郑丙辉
  • 4篇周祖昊
  • 4篇贾仰文
  • 4篇王浩
  • 3篇安立会
  • 3篇刘佳嘉
  • 2篇刘玥
  • 2篇曹伟
  • 2篇张雷
  • 2篇杨丽标
  • 2篇秦延文
  • 2篇李俊龙
  • 2篇李子成
  • 2篇刘方
  • 1篇仇亚琴
  • 1篇周刚
  • 1篇孟伟
  • 1篇姜志强
  • 1篇张江龙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沈阳理工大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锦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从近岸海域向外海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锦州湾西南部河流入海口处,最低值出现在锦州湾东部与外海相连接处,这与锦州湾内潮流运动和入海排污有着直接的关系;8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强弱顺序为:Hg>Cd>As>Pb>Cu>Ni>Zn>Cr,Hg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为极强程度,西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比其它海区严重。结论表明,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Hg、Cd、As,应加强对Hg、Cd、As污染物排放的管控。
李艺红王宏刘瑞志钱饶王静
关键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岸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被引量:36
2012年
为了解渤海湾围填海造成的生境变化趋势及重金属污染状况,对2003年和2011年渤海湾表层沉积物4种重金属(Cd、Pb、Cu、Zn)的含量及空间分布分别进行了研究,并采用BCR三步分级提取法分析了2011年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这4种重金属不同赋存形态的含量,评估了这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最后分别采用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2011年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渤海湾沉积物中Cu、Cd、Pb的含量均比2003年偏高,重金属污染形势趋于严峻.Cu、Zn、Cd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其高值区均集中在渤海湾的中部海域.Pb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近岸河口和渤海湾中部及南部.4种重金属相互之间相关性显著,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形态分析表明Cu、Zn、Cd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各元素生物有效性排序为:Cd>Pb>Cu>Zn.Cd为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污染元素,且具有较强的生态危害.Cu、Zn、Pb污染程度较低,生态危害轻微.
秦延文郑丙辉李小宝张雷时瑶曹伟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重金属形态污染评价生态危害
浅议基于实际河网修正提取模拟河网算法中存在的问题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DEM提取模拟河网的过程中,使用实际河网进行修正是获取高精度模拟河网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基于实际河网修正模拟河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实际河网栅格邻接问题,"高程修正"问题以及"流向修正"问题。这些问题在河网提取过程中不是必然出现的,属于特殊情况,但问题一旦出现,将使得提取的模拟河网同实际河网产生较大误差甚至错误。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提高DEM分辨率或手动修正加以避免,也可以通过修改算法加以解决。
刘佳嘉徐海涛周祖昊贾仰文王浩
关键词:DEM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针对中国"十二五"期间近岸海域环境形势和管理需求,在分析国内外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应以优化布点、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浮标自动监测和卫星遥感为基本手段,重点针对河口、海湾区域富营养化和生态效应问题,依托国家、省/分站、地(市)和县(区)四级监测运行模式,完善近岸海域质量、海岸带环境、陆源输入通量、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监测方法,构建基于生态目标的近岸海域环境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监测点位、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进行了优化筛选。
王业耀李俊龙刘方
关键词:近岸海域
建设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应考虑的几个问题被引量:6
2013年
在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前,需要明确建设自动监测系统的目的性;从人员、经费、技术性能等方面综合分析开展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同时考虑监测子站建成后仪器设备的安全问题,以保证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刘方庄马展林树权丁页郁建栓李天深李俊龙张江龙
关键词:自动监测系统
渤海湾有机锡污染对野生脉红螺的生态风险被引量:6
2013年
研究了渤海湾有机锡污染对野生脉红螺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大神堂海域和南排河海域野生脉红螺性畸变发生率分别为12.5%和6.48%,交接器指数分别为9.61和12.45.脉红螺肌肉组织丁基锡和苯基锡浓度总和分别为39.04ng.g-1和46.48 ng.g-1,消化腺组织中为32.09 ng.g-1和109.03 ng.g-1.基于肌肉组织三丁基锡(TBT)浓度得出TBT对脉红螺种群的风险商为0.024.以上结果表明,渤海湾有机锡污染对野生脉红螺种群具有一定风险.
安立会张燕强宋双双刘玥高俊敏陈浩赵兴茹雷坤郑丙辉
关键词:脉红螺有机锡生态风险
渤海陆源入海通量测算与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2013年
随着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污染物以不同形式进入渤海,渤海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启动“渤海环境容量与水体交换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本研究为该项目下的第二课题“渤海污染物人海通量测算与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关键词:控制技术入海通量环境污染问题
渤海湾岸线变化(2003-2011年)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被引量:22
2012年
为研究渤海湾岸线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阐述了2003、2010和2011年的渤海湾海岸线变迁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由岸线变迁引起的渤海湾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情况,之后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筛选出渤海湾近岸海域的2003、2010、2011年的主要污染指标,并探讨了因岸线变化引起的渤海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污染范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2003年相比,2010年渤海湾的各个港口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部分滩涂地区变成陆地;渤海湾余流场的主要变化是天津港北部存在的逆时针余流消失,天津港南部至黄骅港北部间的逆时针沿岸余流有所减小;渤海湾2003、2010和2011的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营养盐类、重金属类的Zn和Pb;渤海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的污染范围有所扩大,污染物高值区有向渤海湾东北海域扩展的趋势.
秦延文张雷郑丙辉曹伟刘宪斌贾静
关键词:污染指标
河网提取算法中河道断裂现象原因剖析及算法改进被引量:6
2013年
Burn-in算法和AGREE算法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基于实际河网高程强迫修正的河网提取算法。该算法能有效提取出同真实河网高拟合度的模拟河网,但某些情况下,所提取的河网会产生"断裂"现象。河网"断裂"现象的产生在于实际河网栅格高程"高估"和"低估"所引起的局部流向计算错误,其中所有"低估"类以及大部分"高估"类影响都是可以通过填洼等方法加以消除的,即不会产生"断裂"问题。真正产生"断裂"的原因是:存在"高估"类河网栅格且"高估"所带来的影响无法通过填洼等操作加以消除。基于此,对Burn-in算法和AGREE算法进行修正,提出一种消除"高估"类影响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河网"断裂"问题,实现程序自动化处理。渭河流域实例应用表明,改进算法可有效解决模拟河网"断裂"问题,且适用于多种基于高程的强迫修正算法。
刘佳嘉周祖昊贾仰文王浩
关键词:河网提取
夏季大辽河河口区水体反硝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5年
于2013年夏季对大辽河及其河口区水体反硝化过程的环境效应,包括反硝化氮损失比例、N2O产生比例等进行了研究讨论.结果表明,夏季大辽河干流及其河口区氮、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为溶解态.干流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河口区(P<0.05).河口区营养盐浓度降低受海水稀释和其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共同影响.整体上研究区域内水体溶存N2净增量(ΔN2)介于-11.01~71.37μmol·L-1,且负值主要出现在大辽河干流水体;表明干流水体N2的消耗量高于反硝化作用的产生量.河口区N2O占反硝化总产物(N2O+N2)的比例为0.007%,而N2O释放通量占总通量(N2O+N2)的比例为0.04%.本研究ΔN2与DO不相关,而与水温和盐度显著正相关,与NO-3显著负相关;表明反硝化过程不完全受控于DO水平,且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为河口区的主要反硝化机制.基于河口区N2净增量与水体氮浓度比例估算得到,大辽河河口区约26%的TN、37%的DIN、43%的NO-3可通过反硝化过程得以去除.
杨丽标雷坤孟伟
关键词:大辽河反硝化通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