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6081)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吴莹张经马倩倩鲍红艳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有机物
  • 1篇有机质
  • 1篇正构烷烃
  • 1篇脂肪酸
  • 1篇溶解态
  • 1篇三峡大坝
  • 1篇生物降解
  • 1篇陆源有机质
  • 1篇间隙水
  • 1篇降解
  • 1篇光降解
  • 1篇红树
  • 1篇红树林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长江
  • 1篇长江流域
  • 1篇沉积物
  • 1篇大坝

机构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张经
  • 2篇吴莹
  • 1篇鲍红艳
  • 1篇马倩倩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组成与分布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2009年长江河流(干流和主要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n-alkanes)和脂肪酸(fatty acids)进行测定和分析,结合粒度、OC%、δ13C等参数,研究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及影响因素,特别是三峡大坝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45.8%)和砂(41.4%)为主,OC%值为0.08~1.99%,OC的δ13C值为-31.9‰^-21.4‰.正构烷烃含量以干重计为0.71~13.69μg/g,以OC计为0.05~1.99mg/g.脂肪酸含量以干重计为2.77~32.52μg/g,以OC计为0.16~40.58mg/g,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多,含量最少的是支链脂肪酸.水动力分选、粒径是控制支流沉积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重要因素.干流中下游较上游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源贡献,并且降解程度低.三峡大坝对陆源有机质的输送和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马倩倩魏星吴莹张经
关键词:长江流域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脂肪酸
红树林间隙水溶解态陆源有机质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行为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红树林输送的溶解态陆源有机质是海洋中陆源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其光降解和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输出的有机质在近岸的归宿以及对近岸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因此于2010年4月在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采集间隙水,并进行了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培养实验。分析了光培养(光降解)和暗培养过程(生物降解)中溶解态有机碳(DOC)、细菌以及溶解态木质素等的变化。结果显示经历128d的暗培养后,DOC由初始的2 216μmol/L下降至718μmol/L,表明红树林间隙水的生物可利用性约为70%左右;经历11d的自然光照后,DOC下降至800μmol/L。木质素在光降解过程中的移除速率(-0.132d-1)远高于生物降解过程(-0.008d-1)。光培养中,木质素的下降速率高于总体DOC。不同系列溶解态木质素的下降速率不同,随着培养的进行,紫丁香基酚类(S)与香草基酚类(V)的比值(S/V)呈下降趋势,而V系列的酸醛比值((Ad/Al)v)呈上升的趋势。对比光培养和暗培养过程中DOC和木质素的变化可以得出生物消耗是引起红树林间隙水DOC从水体中移除的主要因素;而光照则是陆源有机质从水体中移除的主要因素;光培养和暗培养过程中细菌变化的差异表明光照可以促进细菌对溶解态有机碳的利用。与其他地区比较发现,海南红树林间隙水的光降解速率与热带河流(刚果河)相近,高于温带密西西比河流,降解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S/V和(Ad/Al)v]与其他区域接近。
鲍红艳吴莹张经
关键词:光降解生物降解红树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