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80024)
-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葛春唐小俊夏正宝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论农村学校“单位”色彩的强化及其影响
- 2013年
- 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概念,它的内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学理论将单位看做是一种制度.一种统治;一种社会结构。教育事业属于国家承担的公共事业,公办学校具有单位的属性。当下,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农村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学校“单位”色彩不断强化。这种强化给农村学校组织带来了单位内部人员分层的加剧。农村学校内部冲突的激烈,以及教育行政权力对农村学校的殖民化等方面的影响。
- 葛春
- 教育改革路径的反思与超越——基于社会行动伦理的思考被引量:5
- 2013年
- 本文从社会行动伦理的角度反思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改革的两条基本路径:在"信念伦理"下的教育改革只是"理想化"地追求某种"教育价值信念"而忽视改革的可行性,从而使改革路径陷入自身合理性的危机;而在"责任伦理"下的教育改革路径往往只关注"技术合理性"而忽视改革的"价值合理性",从而又使改革陷入了"正当性"的危机。超越教育改革路径的前提是必须要对"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这两种改革的伦理立场进行超越,以"价值共识基础上的责任自觉"作为改革行动的伦理立场。
- 唐小俊
- 关键词:信念伦理责任伦理
- 弱者的“日常反抗”及其农村教师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日常反抗"是斯科特用以研究农民反抗的社会学概念,是指处于弱者地位的一方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强势控制力所施加的持续性、隐秘性的不合作与抵制。斯科特的"日常反抗"对研究国内处于"体制内弱者"地位的农村教师而言,将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发。
- 葛春夏正宝
- 关键词:农村教师
- 论班级“后进生”的教育——一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班级"后进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这一称谓经历了从差生——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的演变。这种改变的背后体现了学生观、教育观、价值观的转变。从个体角度看,"后进生"是个体现象,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系统中来看,它则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本研究针对的主要是作为群体的"后进生",它的出现是由不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不公平的文化资本分配机制以及"镜中自我"效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班级"后进生",更新传统的学生观、价值观。
- 王清葛春
- 关键词:后进生文化资本
- 论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及“日常反抗”——基于皖中L县的实地调查被引量:2
- 2013年
- 生存伦理是美国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在研究东南亚农民问题时所使用的分析性概念。斯科特认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所追求的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与东南亚农民相异,我国的农村教师更多地追求的是较低生存风险的"稳定第一"原则。此外,基于"稳定第一"原则的生存伦理对于农村教师而言主要是在道义经济和道德观念的层面上适用。从道义经济层面来看,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就是使自己在当地能够维持一种类城市人的生活模式和相应的生活水准;从道德观念层面来看,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就是使自己与其参照人群相比时能够做到相对公平的"同工同酬",避免出现与他们过于悬殊的收入、声望等落差。当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受到威胁时,农村教师多采用"日常反抗"等形式进行生存抗争。
- 葛春
- 关键词:农村教师生存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