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517)

作品数:9 被引量:74H指数:6
相关作者:徐向阳杨崇林刘津浩朱渊李星辰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关节
  • 3篇韧带
  • 2篇软骨
  • 2篇软骨损伤
  • 2篇生物力学
  • 2篇体感
  • 2篇足踝
  • 2篇足踝部
  • 2篇跗骨
  • 2篇跗骨窦
  • 2篇跗骨窦综合征
  • 2篇踝部
  • 2篇距下关节
  • 2篇骨损伤
  • 2篇感受器
  • 2篇本体感受器
  • 1篇异体
  • 1篇异体移植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韧带损伤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市伤骨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徐向阳
  • 4篇杨崇林
  • 3篇朱渊
  • 3篇刘津浩
  • 3篇李星辰
  • 2篇王碧菠
  • 2篇边海林
  • 2篇葛文涛
  • 1篇吴渊

传媒

  • 8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踝关节本体感受器损伤与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 从新鲜尸体和踝关节不稳患者手术中所切取的韧带周围组织入手,分析踝关节周围本体感受器的性质和分布,并进一步与临床病例的生物力学、本体感觉功能检验结果相比较,判断和分析本体感受器受损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18例踝关节不稳患者行韧带重建手术.术前、术后分别行功能评分[美国骨科足踝医师协会(AOFAS)评分],平衡系统评价其本体感觉功能.从2例新鲜冰冻尸体踝关节韧带组织和手术中获取韧带组织标本,应用组织学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感觉小体的结构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 (1)标本发现Ⅰ型小体、Ⅱ型小体和Ⅳ型游离无神经鞘的神经末梢;这些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韧带的浅层和近骨附着部.(2)患者重心摆动距离术前、术后睁眼与闭眼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AOFAS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踝关节不稳患者本体感觉功能受损,病史越长,症状越严重,功能评分越低,其本体感受受损越严重.(2)韧带感受器受损,与踝关节不稳症状相关联,韧带重建是避免感受器反复损伤的有效方法.
朱渊徐向阳刘津浩边海林
关键词:踝关节韧带机械感受器本体感觉
青少年软骨微粒移植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2年
青少年软骨微粒移植是近年出现的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新方法。与成年人软骨细胞相比,青少年软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合成基质能力、自我修复能力更强;经软骨微粒移植后,移植软骨表面积大大增加,软骨细胞更易迁移增殖。该文就青少年软骨微粒移植治疗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李星辰徐向阳
关键词:关节软骨损伤同种异体移植青少年
跗骨窦综合征被引量:15
2011年
跗骨窦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及韧带功能很易受到损伤,跗骨窦区长期疼痛不缓解即形成跗骨窦综合征。随着对跗骨窦综合征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仍存争议,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均有新进展,MRI检查和距下关节镜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公认。该文就跗骨窦综合征解剖学基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作一回顾性综述。
杨崇林徐向阳
关键词:跗骨窦综合征创伤去神经支配关节融合
距腓前韧带本体感受器分布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测定距腓前韧带(ATFL)及周围组织的本体感受器数量及分布情况,由此推断本体感受器在踝关节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新鲜尸体踝关节ATFL(年龄25~65岁,平均48.1岁),将韧带分为三段(近、中、远)许切成20μm厚的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进行染色并观察,将观察到的本体感受器进行分类和计数。结果 ATFL及周围组织均存在本体感受器,Ⅱ型和Ⅲ型本体感受器数量显著多于Ⅰ型本体感受器(P<0.001),韧带各部分间的本体感受器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TFL本体感受器以Ⅱ型和Ⅲ型小体为主,Ⅱ型和Ⅲ型本体感受器与运动觉和过度活动觉密切相关,其数量较多与踝关节维持稳定、避免关节活动讨度有关。
边海林徐向阳刘津浩朱渊王碧菠
关键词:距腓前韧带本体感受器免疫组织化学
SPECT/CT在足踝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足踝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给足踝部骨关节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带来很大困难。尽管解剖显像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功能显像技术具有高灵敏性等不少优点,但足踝部关节较小,不同病变累及的关节也可能不同,单一解剖显像或功能显像均不能判断病变部位功能改变,也不能观察病变特征和范围。SPECT/CT则有助于克服单一显像的局限性,优势互补,对定位足踝部疾病和判断病变范围尤为有效。该文就SPECT/CT在足踝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杨崇林徐向阳
关键词:足踝骨显像退行性变骨软骨损伤
髌骨运动轨迹近期研究结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髌股关节病变是膝关节前区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髌股关节运动轨迹异常是引起髌股关节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因此髌股关节运动轨迹一直是研究热点。用于描述髌骨相对于股骨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外移、外翻以及外旋。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决定髌骨运动轨迹的主要因素有股骨滑车关节面骨性几何学形态、股四头肌以及髌骨内外侧韧带结构,实验研究具体方法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结果。该文检索主要描述正常髌股关节运动轨迹的研究文献,就具体研究方法及髌骨外移、外翻及外旋运动轨迹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在膝关节屈曲0°~90°范围内,髌骨相对于股骨总体表现为外移、外翻;在0°~30°范围内,髌骨相对于股骨先表现为内移,而后再持续外移。
李星辰徐向阳
关键词:髌股关节生物力学影响因素
距下关节不稳——生物力学及发病机制被引量:11
2013年
距下关节不稳常由踝关节内翻扭伤或距骨、跟骨相对移位引起,可与踝关节不稳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存在。距下关节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复杂,生物力学稳定性较踝关节好。跟腓韧带、距跟外侧韧带、距跟骨间韧带、颈韧带、下伸肌支持带和分歧韧带对距下关节稳定起着不同作用,距下关节活动轴决定关节活动方向,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但活动轴是单一还是多变的,尚无定论。该文就距下关节周围韧带对关节稳定的作用、距下关节生物力学及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等作一综述。
杨崇林徐向阳
关键词:距下关节韧带损伤生物力学发病机制
足踝部结核诊断与治疗被引量:6
2013年
骨与关节结核中足踝部结核很少见,误诊、迟诊时有发生。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成功治疗的前提。传统结核诊断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不高,且用时较长;新诊断技术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为及时诊断结核带来希望。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的基石,然而当诊断不明确、患者对药物治疗无反应、出现畸形或关节疼痛时则需要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踝关节镜手术、切开手术(清理术或关节融合术等)。联合多种方法早诊断、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葛文涛徐向阳
关键词:结核足踝
距下关节镜诊断治疗跗骨窦综合征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对跗骨窦综合征(STS)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并分析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治疗的STS病人52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18~60岁,平均34岁;病程2个月~10年。分析病因、临床表现和术中镜下所见,明确诊断;比较手术前后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评价疗效。结果52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50个月。术前14例有局封治疗无效史,38例病程较长或症状较重,症状均以跗骨窦疼痛为主;46例有足踝部外伤或踝关节扭伤史,其中8例伴有腓骨肌挛缩或后足外翻。术中镜下所见主要为纤维组织、瘢痕、滑膜增生,未见韧带和关节面明显损伤。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平均84.00±16.17,显著高于术前平均42.55±18.11(P〈0.01);术后疼痛Ⅵ气s评分为平均2.09±1.38,显著低于术前平均7.27±2.45(P〈0.01)。根据主观疗效评价,24例显效,18例有效,但伴有腓骨肌挛缩、后足外翻或距下关节不稳定的10例效果不明显,最终选择其他手术方法。结论距下关节镜探查清理跗骨窦内滑膜和增生纤维组织,既可明确STS具体病因,又可有效缓解疼痛。但伴有腓骨肌挛缩、关节不稳或其他骨关节病变时,单纯距下关节镜效果可能不佳,还需其他进一步治疗。
杨崇林徐向阳朱渊王碧菠刘津浩吴渊李星辰葛文涛
关键词:扭伤跗骨窦距下关节关节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