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033)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7
相关作者:侯亚梅刘扬常阳张伟李有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遗址
  • 5篇石器
  • 4篇石器时代
  • 4篇石制品
  • 4篇旧石器
  • 3篇旧石器时代
  • 1篇东西方文化交...
  • 1篇页岩
  • 1篇源流
  • 1篇植被
  • 1篇石器时代考古
  • 1篇石器研究
  • 1篇时代考
  • 1篇释光测年
  • 1篇陶片
  • 1篇拼合
  • 1篇埋藏学
  • 1篇旧石器时代遗...
  • 1篇旧石器时代中...
  • 1篇旧石器遗址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文物信息...
  • 2篇黑龙江省文物...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自然博物...

作者

  • 9篇侯亚梅
  • 6篇刘扬
  • 2篇李有骞
  • 2篇张伟
  • 2篇常阳
  • 1篇周新郢
  • 1篇孙楠
  • 1篇李小强
  • 1篇赵克良
  • 1篇张家富
  • 1篇胡越
  • 1篇高强

传媒

  • 7篇人类学学报
  • 2篇考古
  • 1篇文物春秋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的工具类型与修理技术初探被引量:11
2016年
本文对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第2次试掘和2011-2012年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中的136件经过修理的工具进行研究。这些修理工具的类型以锯齿刃器、凹缺器和刮削器为主,比例均在20%以上。其他如钻具、尖状器、石镞、琢背石刀、雕刻器、鸟喙状器等器型的比例偏少。原料以等级较好的石英岩为主(92%)。毛坯以石片为主(99%),且以完整石片居多(74%)。多数修理工具的个体较小,分布于20-50mm之间。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修理;修理方式以单面修理为主(91%),其中又以正向修理为多(80%)。刃缘多为直刃,修疤层数多为一层,修疤进深偏短,修理长度指数较高。这批修理工具的整体特点,特别是修铤的出现反映出遗址古人类在狩猎、屠宰等方面的明显需求。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MIS3阶段的植被与环境被引量:7
2014年
鄂尔多斯高原拥有我国最早发现的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旧石器遗址,是系统研究东亚现代人演化及动因的重要地区。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岸,发掘出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炭屑,遗存埋藏的^14C年代在41.4~33.1calkaBP之间,属MIS3阶段中期。花粉和木炭化石记录显示,早期为灌丛.草原,晚期为典型草原植被,气候温凉偏干,较现今相对温暖湿润,胡颓子属和霸王属等小乔木和灌木作为先民使用的薪材。MIS3阶段相对暖湿气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扩散和交流,可能是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大量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因。
李小强高强侯亚梅赵克良孙楠杨泽蒙甄自明刘扬周新郢
关键词:MIS植被
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遗址2013年发掘报告被引量:11
2016年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6-7月对遗址展开试掘,发掘面积24m2;共获得石制品982件,陶片46件,装饰品2件,未见动物骨骼。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钻具、石镞、细石核、细石叶、石叶等,类型较为丰富。石制品原料以凝灰岩、玛瑙、白云岩、玄武岩和燧石为主,原料较为多样。石制品的剥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压制法也有使用;工具的修理方面主要采用锤击法,同时具有压制法修理的石镞和刮削器等工具。该遗址所处年代位于晚更新世末期向全新世早期转变的时期,环境变化剧烈;遗址石制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性质较为独特,总体呈现出从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面貌,层序清楚,对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演变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为探讨这一阶段东北亚与北美地区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等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常阳侯亚梅杨石霞张伟李有骞郝怀东王雪东仇立民岳健平胡越
关键词:石制品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及其对遗址成因的指示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上世纪20年代发现萨拉乌苏和水洞沟遗址以来,在鄂尔多斯高原时隔近90年新发现的重要旧石器遗址。自2010年发现以来,该遗址已进行了5个年度的连续性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用火遗迹等。光释光和碳14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距今5~6.5万年。本文对乌兰木伦遗址1号地点2010-2012年发掘出土的11934件石制品进行拼合研究,辨别出28个拼合组,含64件石制品,拼合率约为0.53%;其拼合形式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种类型。石制品拼合组空间分布等相关信息显示,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为原地埋藏。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中期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一、研究背景埋藏学原本是指研究生物死亡、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和掩埋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各种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科学,是古生物学的组成部分。现在,埋藏学已超出了这个范畴,渗透到了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领域。考古学者从遗址获得遗物,需要探讨有关古人类生活和当时环境的问题。例如遗物怎样遗留下来,其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埋藏过程;经埋藏、扰动的遗物与其最初所属的人类生活场景有什么变化等。埋藏学是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包蕾
乌兰木伦旧石器遗址1号地点的年代——光释光测年结果
1前言2010年发现并已开始发掘的乌兰木伦旧石器遗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景观河北岸,遗址点位于一个已被第四纪堆积物充填的小峡谷或古冲沟中,峡谷与近东西向的乌兰木伦河道垂直。初步试掘获得了大量可以和欧洲...
张家富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遗址石核剥片技术的阶段类型学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一、研究背景石核剥片是一个递减的过程,可区分不同的阶段。有学者将体现不同剥片序列和阶段的石制品分类方法称为阶段类型学[1]。其将属于石核剥片的产品分成三类,即初始石片、再次石片和三次石片,其间还包括碎片和断块。这一般被认为代表了石核剥片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初次剥片是最早剥下的石片,而三次剥片则是最晚剥下的石片。但这种分类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原料产地及其可获性被引量:9
2017年
经过地质调查发现,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的原料来源于遗址周边的白垩系基岩砾石层中。通过与遗址周边4个调查点样品的比较表明,这些调查点的砾石在岩性、尺寸大小及保存状况等方面区别不大,乌兰木伦的原料主要来自于距遗址约2km的白垩系基岩砾石层中,可获性较好。此外,能选择性地利用不同的原料,体现出古人类对原料开发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包蕾杨俊刚李双高丽红
关键词:可获性
黑龙江省桃山遗址2014年度发掘报告被引量:17
2017年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进行试掘,并于次年展开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2014年度发掘总面积36m^2,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鸡冠状石叶、削片、刮削器、锯齿刃器、端刮器、凹缺器、斧形器、锛形器和石镞等。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均突破了2013年试掘工作对遗址认识的局限,更全面地展现出桃山遗址的文化面貌。遗址各阶段石制品原料及技术类型虽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光释光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从旧石器晚期后段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岳健平侯亚梅杨石霞常阳张伟李有骞郝怀东王雪东仇立民
关键词:石制品陶片
中国北方小石器技术的源流与演变初探被引量:2
2014年
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以小石器技术为主导的石器工业传统。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小石器技术发展演化的宏观考察,试图探讨其起源、扩散、发展的模式。初步研究认为其以泥河湾盆地为中心本土起源,并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显示出线线进化的特征,发展平缓而又不乏亮点。此外,其还表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鲜明特征。
刘扬
关键词:源流东西方文化交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