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898-1937)
- 作品数:21 被引量:46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杰贾洪伟刘杰齐晓红刘军平更多>>
-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问题小说”及其文本性态度——以石一枫的《心灵外史》为中心
- 2020年
- 以现实主义创作回应社会问题,为近年来的石一枫赢得了很大的文学声誉,而《心灵外史》也因此备受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信仰危机被视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而得到充分阐释,但却鲜有注意到它在揭示社会问题时如何受限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念共识。人物形象的观念化是由“问题小说”的叙事伦理所决定的,而将底层民众的善念当作“盲信”的根由,无疑是强调信仰危机的社会指向,但其中对当代中国“盲信史”的戏剧化呈现,却将1980年代建构起来的反思话语作为前置观念,并倚重于既有的历史叙述、文学观念、新闻报道等文本化知识。像这样的“文本性态度”,也是“社会问题小说”中的普遍性问题,以石一枫的《心灵外史》为中心的探讨,或对重建小说的社会关怀提供有益的启示。
- 赵牧
- 生态翻译学之三大哲学价值功能被引量:21
- 2022年
- 本文认为,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革命性、建构性和阐释性的翻译范式,体现了生态翻译宇宙论、生态翻译知识论和生态翻译伦理观的三大哲学价值功能。在"关联序链"过程中,翻译活动作为此在的"小宇宙"(microcosm),与自然和社会这个共在的"大宇宙"(macrocosm)进行异质同构,促进了翻译活动中诸要素的共荣共生,实现了从"天人合译"到"天人合一"的翻译生态境界。生态翻译学的知识论范式把转换过程建立在生命过程的动态功能之上,衍生出一种以"生生"为主导的新的翻译知识形态。其知识论的构建展现了对工具理性的反思和主客二分模式的批判,突出了翻译的生命价值和人与世界的互动。生态翻译学的伦理观彰显了译者应承担起翻译的生态责任和生态翻译伦理。它有利于翻译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译者的生态意识,超越我族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 刘军平
-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 近代铁路通行对华北内地粮食经济发展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20世纪前半期,在近代铁路在华北兴起并建成交通网络体系的过程中,铁路沿线的区位交通优势很快得以彰显,不仅大大加强了华北内地与中国沿海(江)通商城镇的经贸联系,同时也使华北内地社会经济向外向型转变。近代铁路通行对华北内地粮食经济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促进了该地区商品粮省际流通的扩大、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及粮食集散中心城市的兴盛。但是也毋庸讳言,近代华北内地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不是单纯依靠新式交通体系的改善便可根本解决,近代铁路通行对华北内地粮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程度,还仰赖此区域内其他领域给予的有力支持与积极配合。
- 马义平
- 关键词:粮食经济
-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被引量:1
- 2020年
- 雅可布森于1959年提出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因存在界限不清、层次错置等逻辑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一直受到国际学界的批评,但这些反思性作品依然存在以文学作品的狭义语际翻译为重心,忽视了同一民族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范畴内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有形符号与无形符号之间的符号活动和符指过程。因而有必要参考洛特曼于1984年提出的符号域以及霍夫梅耶于1993年拓展的符号域,对符号域加以重新界定,并结合翻译符号学研究的需要,与符号活动和符指过程的现实,提出并阐释域内翻译、域际翻译和超域翻译三类范畴,探讨三域的本质、构成和内涵。
- 贾洪伟
- 中国文化外译作品的出版与传播效应被引量:2
- 2019年
- 真正制约中国文化传播久远的是出版环节和传播指向。历史经验证明,国内出版的优秀外译作品并未取得预期的传播效应,故当前应该借鉴历史经验,将单一的国内出版、发行和传播的模式转向海外出版为重心的多元互补模式,并以中国文化受众的分布和流动规律为切入点,参考国内出版社定点定额馆配模式,向所在国政府机构、州立大学、社区、儿童图书馆,以及华人华商机构、驻华机构、中国驻外领事馆、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派送各类外译作品,发动来华学习者宣传中国文化,鼓励汉学家写作中国题材作品,建设中国主导性多元化高端文化传播平台等。从出版、传播指向和传播效应3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外译作品的出版与传播效应最大化和最佳化问题,以期为中国文化外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 贾洪伟
- 关键词:国际出版
-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及其衍生性问题——以“大众”的讨论为中心被引量:5
- 2020年
-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组织化的展开,其理论诉求和文艺实践需要在与它对立的民族主义文艺等争论中展开。虽然理论上二者存在互相涵盖的方面,但其衍生而来的大众的民族性还是阶级性的问题始终是双方对立的关键点。然而随着情势的转变,“两个口号”论争的出现表明在左翼文艺内部也出现了大众的民族性还是阶级性的争论,从而也促发了左翼文艺理论的互动和生长。
- 齐晓红
- 关键词:左翼文艺大众文艺阶级民族
- 日本近代蚕种改良及对中国的影响初探被引量:5
- 2011年
- 为了降低成本,应对人造丝挑战,繁荣农村经济,扩大生丝和蚕种出口,自开港后不久,日本就学习欧洲先进蚕业科技,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加强对蚕种的生产管理和监督,繁育和推广优良蚕种,并统一蚕品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仅提高了蚕茧产量和生丝出口量,促进了日本蚕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日本取代中国,在国际生丝市场中获得霸主地位立下汗马功劳,也为日本的工业化甚至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财力。日本蚕种改良的成功为中国提供了压力和借鉴。中国有识之士以日为师,聘请日本教习,选购日本蚕种,学习日本蚕业科技,进行了蚕种改良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蒋国宏
- 关键词:抗战前
- 民国时期商人团体与财政治理——以汉口商会为中心被引量:1
- 2020年
- 财政为庶政之母。在近代政府公债的承募、货币改制及税政改革过程中,政府多依靠逐渐兴起的新式工商团体的作用实现财政功能的拓展。汉口商会作为区域商人利益集体代言人,在财政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汉口商会就财政举债积极发声,参与政府对公债的整理以求维护财政信用与债权人利益。为维护商利,汉口商会不仅参与地方货币的整顿,更积极倡导币制革新,谋求币制统一。随着新式工商税收的相继开征,汉口商会从纳税人角度就税率标准、征稽方式等与政府展开了深度的互动,甚至在税法的修订、减征或缓征等涉税问题上与政府激烈博弈。政商之间围绕财政问题互动博弈一定程度展示了近代新式商人组织参与国家财政治理的复杂面相。
- 刘杰
- 关键词:财政公债税收
-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适--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改组探析
- 2012年
-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是民国时期活跃在我国蚕丝改良舞台上的重要民间团体,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其进行了改组,提高了中方的地位,加强了政府的控制,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温和的对外政策和结束列强在华特权的努力,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国家与社会关系中政府重新走向强势的趋向,也有力地推动了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
- 蒋国宏
-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 粮政、贪污与司法惩处——以民国后期江西地方田赋贪污案为中心(1941—1949)
- 2023年
- 田赋向来是传统中国财政收入中的主要赋税之一,也是传统粮政运行的重要方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保障军粮和民食供应,在1941年推行以田赋征实为核心的粮食统制政策。随之而来的是田赋制度与人事制度的更新。粮政问题关系着地方财政的稳定。在实际田赋征收中,田赋征实弊端不断显露,田赋征管中的贪污便是其中之一。
- 刘杰董雪婷
- 关键词:田赋征实国民政府贪污案民国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