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ZH316)

作品数:7 被引量:81H指数:6
相关作者:周晓芳周永章欧阳军肖鹏刘志铭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社会-生态系...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恢复力
  • 1篇导师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地貌
  • 1篇研究生导师
  • 1篇易经
  • 1篇阴阳
  • 1篇指标体系
  • 1篇中国地理
  • 1篇中国地理学
  • 1篇人居
  • 1篇人居环境
  • 1篇人居环境评价
  • 1篇社会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水系

机构

  • 7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周晓芳
  • 3篇周永章
  • 2篇欧阳军
  • 1篇卢勃
  • 1篇刘志铭
  • 1篇肖鹏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被引量:8
2015年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叠加了人文价值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战略性目标,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人地关系理论的现阶段形式或最高形式。在纠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的错误基础上,基于易经阴阳思想提出人地关系中"人"和"地"互为或互不为中心,并根据阴阳"一生二"的思想提出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人"系统和"地"系统的两个中心假设,以"二生三"即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来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六合"投影研究,得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轨迹和人—地的阴阳合一线、人—地关系距离演变轨迹,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备的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和混沌特征。研究表明:以易经的阴阳思想解释人地关系和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是探索"人地关系"在"地域"的空间规律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人地关系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或许就是阴阳太极八卦图。并且,作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核心的人地关系应是中国地理学继续坚持的方向,而这一理论应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充实和发展。
周晓芳
关键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阴阳易经
从研究生角度建立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本研究在分析国内研究生导师评价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案例高校实际情况,面向全体硕士研究生广泛调研和收集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从为人师(导师的师德和人格魅力)、为经师(专业知识基础)、为导师(指导研究生能力)和为师之本(导师的基本素质)四个方面出发,构建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66个四级指标的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实践工作证明,建立的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来源广泛、真实、有效且可操作性强,反映的评价结果准确。
周晓芳肖鹏卢勃刘志铭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指标体系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贵州3个喀斯特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评价被引量:11
2012年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贵州省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以及关岭-贞丰花江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喀斯特人居环境研究现状以及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地区的实际环境条件构建宜居指数,对喀斯特农村的村落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构建并训练得到合理的神经网络,评价结果显示,居住环境最好和较好的村落以红枫区最多,鸭池和花江区的村落大部分处于中下水平,且花江区的部分村落评价结果最差.说明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与区域综合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仍然是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的主导因素.
周晓芳周永章欧阳军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BP神经网络
从恢复力到社会——生态系统:国外研究对我国地理学的启示被引量:12
2017年
目前恢复力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流行的、正在取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研究总结了恢复力理论的发展历史,结合恢复力研究已进入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阶段并占据了复杂科学的一席之地的现状,从思考社会—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出发,将不确定的问题总结为干扰和讶异两类,探讨由此带来的系统相对稳定和不稳定状态、边界和临界问题,总结现有研究对这些连续和不连续状态和演变过程的研究模型——适应性循环和扰沌结构,关注系统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的遗产效应和创新、保守的产生以及时滞问题。针对这些分析,本文认为国外恢复力和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对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中国地理学有三点启示:(1)可持续发展不是人地系统的现阶段和最高形式,人地系统面临的问题是不确定的,天人合一可能更适合描述人地系统的状态和演变过程;(2)以时间维度为核心的社会—生态研究形成的社会—生态系统状态、演变和遗产效应的研究路线梳理可以启发人地关系研究中时间维度的拓展;(3)作为擅长综合研究的中国地理学在将人地系统作为复杂系统进行研究的方向上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一向关注天人合一的中国地理学是有方向可循的。
周晓芳
关键词:恢复力社会-生态系统中国地理学
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空间演变——以贵州省红枫湖水系盆地为例被引量:18
2012年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地区,喀斯特高原盆地是贵州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充分认识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态势,对区域城镇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红枫湖水系盆地为例,基于GIS技术及相关软件,主要利用景观格局指数、Moran’s I系数以及居民点数据与等高线数据的空间叠置及转换技术,从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对案例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变具有强烈的喀斯特地域基因,在喀斯特地貌的限制下聚落总体分布分散;近年来聚落规模不断增加,在局部有一定小规模集聚并随地形限制而表现出不同的集聚形式和集聚程度;而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且景观趋于破碎,空间分布更加复杂;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周晓芳周永章欧阳军
关键词:聚落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测量方法综述被引量:28
2017年
恢复力和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及实践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然而经过几十年发展,学术界仍旧没有对恢复力的概念达成一致,相应的测量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恢复力理论对系统相对稳定状态和边界的假设以及恢复力概念3个阶段的演变和理论的发展,总结了测量恢复力的5种方法,得出恢复力测量的3个发展现状或趋势:阈值和断裂点方法依旧是量化恢复力的基本方法;恢复力测量从关注时间转向空间,关注生态转向社会和社会-生态;复杂学和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周晓芳
关键词:恢复力社会-生态系统
基于喀斯特地貌的喀斯特地区住宅空间分异——以贵州省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例
2012年
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选取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基于330户的问卷调查从10个方面通过主成份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居住综合指标,对研究区调查户的居住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依此得出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住宅的总体水平情况;再根据评价结果,运用泰尔系数分析各地貌区内的住宅空间差异情况,探讨喀斯特地区住宅空间分异的规律及其与喀斯特地貌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住宅空间差异和地貌空间差异的规律一致,高原峡谷区喀斯特地貌空间差异和住宅空间差异最大,高原山地区次之,高原盆地区差异最小。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居住水平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口因素是关键,使得各典型地貌区的居住总体水平与地貌空间差异的规律不一致,加剧了住宅空间分异的复杂性。
周晓芳周永章
关键词:住宅空间分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