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133)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3
相关作者:杨春时仲霞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美学
  • 2篇主体间
  • 2篇主体间性
  • 1篇中国古典
  • 1篇中国古典美学
  • 1篇中国美学
  • 1篇生存论
  • 1篇他者
  • 1篇现代美学
  • 1篇现代主义
  • 1篇空间性
  • 1篇后现代
  • 1篇后现代主义
  • 1篇古典
  • 1篇古典美
  • 1篇古典美学
  • 1篇存在论

机构

  • 3篇厦门大学
  • 2篇华侨大学

作者

  • 4篇杨春时
  • 1篇仲霞

传媒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空间性被引量:28
2011年
西方美学是时间性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空间性美学;中国哲学不是时间性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空间性的,这个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气,气流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人感应,仁民爱物。西方美学通过审美理解消除时间距离而达到自由,因此是理解论美学;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是空间性的活动,通过审美同情(感兴论)超越空间距离,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情景交融)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美善相乐),因此中国空间美学是异于西方的同情论美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重返空间性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空间美学为世界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可望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基础上,确立审美超越现实时间和现实空间的性质,消弭时间和空间的分裂,使理解与同情无别,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重建时空一体的美学,才是中国美学的未来。
杨春时
关键词:中国美学空间性主体间性
从此在到本有——海德格尔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向被引量:1
2013年
此在和本有是海德格尔前后期哲学的两个关键性概念。从此在到本有的转变体现了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发展脉络,即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变。前期海德格尔的存在的含义是"是",这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的残留。他从生存论出发,试图通过此在的向死存在获得本真自我,通过良知和先行的决心把握存在的意义,但最终未能成功。后期海德格尔抛弃了以此在领会存在意义的思路,提出了"本有"这一概念,实际上替代了存在概念。他用本有的时间—游戏—空间、本有之道说分别代替此在的时间性、话语性。作为源初的给予性,本有聚集了天、地、神、人,表达了人与世界的共属一体,具有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使存在的意义显现。
仲霞杨春时
关键词:生存论存在论
论现代美学的重建——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被引量:6
2012年
现代主义美学遭到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拨。这种反拨是一种矫枉过正,它具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因此,现代美学并没有终结。应该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重建现代美学。具体说,就是应该超越实存哲学和后形而上学,建立存在论美学;超越先验现象学和经验现象学;建立审美现象学;超越本质主义和解构主义,确立审美的超越性;超越主体性哲学和他者性哲学,确立审美的主体间性;超越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建立体验美学。
杨春时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
他者性的美学:超越性与主体间性的变异被引量:4
2012年
他者性美学是在他者性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列维纳斯从他者的超越性出发,把审美界定为超越经验意识的感觉,把美确定为物的本原状态。这样,他的美学就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而否认了审美的超越性。同时,他认为美只是"物"的还原,它超越于存在,因此不是主体,也不是人的对象,与人无关。这一思想固然摆脱了主体性,但也否定了审美的主体间性。另一个他者性美学家路易斯认为,审美源于道,道是他者,具有伦理性。艺术的他者性体现在语言、文本、创作、接受各个环节,因此审美具有公共性、客观性,而不是主体性的活动。这一理论使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发生了变异。从本质上说,他者性美学对他者的超越性和非主体性的强调,实际上是超越性和主体间性理论的扭曲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他者性美学的发生,为肯定审美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开辟了道路。
杨春时
关键词:主体间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