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955801)

作品数:7 被引量:102H指数:5
相关作者:蒋金荷蔡跃洲胡鞍钢刘生龙高宇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实证
  • 2篇碳排放
  • 2篇能源
  • 2篇经济增长
  • 1篇电力
  • 1篇电力消费
  • 1篇东亚区域合作
  • 1篇动态面板
  • 1篇因果
  • 1篇因果检验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再生能源
  • 1篇中国经济
  • 1篇中国经济增长
  • 1篇实证分析
  • 1篇实证研究
  • 1篇能源消费
  • 1篇强度分析
  • 1篇住宅
  • 1篇最小二乘

机构

  • 7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篇蒋金荷
  • 2篇蔡跃洲
  • 1篇高宇宁
  • 1篇刘生龙
  • 1篇李平
  • 1篇胡鞍钢
  • 1篇李潇潇

传媒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 1篇财经研究
  • 1篇工业技术经济
  • 1篇产业经济研究
  • 1篇河南工程学院...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被引量:15
2014年
文章依托新熊彼特主义创新理论,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在此基础上,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能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研究表明:(1)工业革命以来的5次技术-经济范式转换都是新旧技术体系竞争的结果。具备通用性、渗透性和网络性特征的关联技术领域同时出现激进式创新会引发技术革命,形成新的主导技术体系,支撑新一轮经济长周期。(2)新技术体系通常以能源动力技术为核心,涵盖原材料、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领域;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率先表现为社会生产消费组织模式的深刻变化,并受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3)可再生能源有望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并与关联技术群构成新技术体系。新技术体系已经对社会生产消费组织模式和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资源禀赋、经济制度和社会能力等因素也有利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再次转换。(4)在产业层面,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再次转换的关键,需要结合激进式创新的技术属性和能源项目的行业特征,从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采取相应扶持政策。
蔡跃洲李平
关键词:技术-经济范式可再生能源
中国城镇住宅碳排放强度分析和用能政策反思被引量:22
2015年
基于最新可利用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镇住宅使用过程中分品种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等指标进行估算,并对城镇住宅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指数模型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镇住宅能耗结构趋于"清洁化",住宅直接CO_2排放比例趋于下降;住宅能源强度、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总户数、能源碳密度等是影响住宅碳排放和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能源驱动因子。文章最后提出住宅用能的几点政策启示。
蒋金荷
关键词:城镇住宅碳排放DIVISIA指数
居住建筑CO_2排放量的核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居住建筑作为能耗使用部门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节能减排工作对减少CO2排放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Bottom-up评估方法对中国居住建筑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影响其排放量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指数分解分析。核算结果表明,1996~2011年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5.14%。住宅碳排放系数和平均家庭规模变化均使居住建筑排放量减少,而建筑能源强度、人均居住面积和总户数的增加对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增进作用大于减弱作用,最终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加。节约用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用能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等经济社会措施对降低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改善效果。
李潇潇蒋金荷
关键词:居住建筑碳排放建筑节能经济社会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被引量:49
2014年
本文收集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1年面板数据,使用新近的基于误差修正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同时对两者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本文还将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地带,验证不同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从短期来看,只有西部地区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
刘生龙高宇宁胡鞍钢
关键词:电力消费经济增长面板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14年
探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能源的消费量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可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形,运用ARDL边界测试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各国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各国的能源消费不同程度地促进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小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更强;各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都应鼓励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经济增长对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冲击作用尤为明显,长期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李潇潇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推动绿色创新的政策选择及东亚区域合作被引量:8
2012年
在绿色创新文献回顾基础上,对当前各国绿色创新的现状和近年来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相关数据表明,尽管专利申请方面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在投资方面绿色创新领域已经开始成为热点。绿色创新固有的多重外部性、高风险、高进入成本等特征决定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应致力于营造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空间,降低私人企业从事绿色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加快绿色技术的转移扩散。中国、日本、韩国在绿色创新方面有着较好基础,加上区域内巨大的市场容量,未来区域内绿色创新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蔡跃洲
Analysis of Key Drivers 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and Policy Rethinking Based on LMDI:1995–2010被引量:2
2013年
Economic policy and energy policy are two major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The economic factor is external and energy supply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are intrinsic factors. Based on a carbon emissions completely decomposed analysis model,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system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arbon emission changes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0. The decomposition factors include four parts: economies of scale, structure effect,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and carbon intensity effects.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four effects is different and from 1995 to 2010 the greatest factors impacting increases in carbon emissions were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 rate of 155%)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contribution rate of 10.6%). The reduction in carbon emissions was mainly the result of a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 (contribution rate of -63.7%). The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s in recent years is the result of changes in major economies of scale with 168.2% contribution rate, 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contribution rate of 4%)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contribution rate of 1.3%)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increasing carbon emissions. Energy intensity declined only played a role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contribution rate -73.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a needs to rethink industrial policy and energy development measures, strengthen futur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mitigation policies and strengthen investment in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policy support.
蒋金荷
关键词:LMD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