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Probe-04)
- 作品数:8 被引量:191H指数:7
- 相关作者:王学求张必敏徐善法刘雪敏王玮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地球化学探测:从纳米到全球被引量:15
- 2014年
- 文中简要总结了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从纳米尺度到全球尺度地球化学探测的最新进展。勘查地球化学从诞生初期研究手标本化学成分,到研究矿床尺度原生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化学元素的区域分布,到9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全球尺度化学元素分布。进入2000年以后,为了更深层次理解这些宏观地球化学模式是如何受元素的微观行为控制的,开始了纳米尺度地球化学探测。目前纳米尺度地球化学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成为地球化学探测的两个前沿研究领域。笔者从微观、区域和全球不同尺度地球化学探测,各列举一个前缘领域进行了介绍。(1)在微观尺度上,从纳米水平研究化学元素的存在行为、分散和迁移机理,列举了有关纳米铜和纳米金晶体颗粒的发现及其对隐伏矿勘查的意义;(2)在区域尺度上,阐述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调查理论与技术进展;(3)在全球尺度上,列举了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研究的最新进展,初步总结了全球尺度化学元素分布与地质背景、矿产资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 王学求张必敏姚文生刘雪敏
- 关键词:地球化学勘查
- “关键资源地球化学勘查”专辑特邀主编寄语——关键元素分布与关键资源勘查被引量:3
- 2020年
- 关键资源已经成为工业4.0和低碳能源不可替代的原材料。构成关键资源的元素有50余种,这些元素是现代社会的先进制造、电子产品、低碳能源、国防安全、生物医药等必须的原材料,因此也称为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勘查是研究和探测关键元素分布和超常富集,寻找关键资源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在关键元素的分布和深部探测地球化学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形成了从全球尺度、全国尺度、矿区尺度直到纳米尺度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体系,实现从二维到三维、从浅表矿到千米深度矿产探测能力的飞跃,不仅圈定了一批全国稀土、锂、铀的超常富集区,而且取得了多处深部金矿和铜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本专辑选择部分研究成果介绍了稀土元素、新能源金属(铀、锂、钴)、金、铜等关键资源地球化学勘查中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专辑作者把优质素材形成的论文发表在自己的杂志上,作为本期特邀主编对他们的奉献精神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 王学求
- 关键词:关键资源地球化学勘查深部探测
- 中国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背景与远景区优选被引量:21
- 2020年
- 稀土元素是现代科技、新能源、特种制造的关键性材料,以其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而备受关注,很多国家将其列为关键资源或战略资源。地球化学是研究稀土分布和发现稀土矿床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得的全国15个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准数据以及“一带一路”的中蒙边境、中缅老越边境地区地球化学填图数据为基础,阐述中国稀土地球化学背景和圈定远景区。获得全国岩石和汇水域沉积物15个稀土元素、轻稀土(ΣLREE)、重稀土(ΣHREE)和总稀土(ΣREE)背景值。全国岩石背景值分别为:ΣLREE 121μg/g,ΣHREE 35.0μg/g,ΣREE 157μg/g,轻重稀土比值为3.5。全国汇水域沉积物背景值分别为:ΣLREE 134.0μg/g,ΣHREE 38.5μg/g,和ΣREE 173μg/g,轻重稀土比值为3.5。总体上汇水域沉积物与岩石一致,但含量略高于岩石。全国共圈定稀土地球化学异常区35处,其中有26处异常与已知稀土矿或稀土成矿带相吻合,新发现稀土超富集中心的稀土异常9处,分别位于内蒙白云鄂博以西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华南异常富集中心、松潘—甘孜—攀西地区、云南红河州—中越边境、三江南段—中缅边境、雅鲁藏布江东段、西藏札达地区、中塔边境、黔东正安—荔波地区。这些异常显示,是具有寻找白云鄂博型、碱性岩型、离子吸附型、花岗伟晶岩型、磷块岩型和泥岩型稀土矿的有利地区。
- 王学求周建迟清华王玮张必敏聂兰仕刘东盛徐善法吴慧高燕芳
- 关键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 中国锂矿地球化学背景与空间分布:远景区预测被引量:51
- 2020年
- 由于锂在新能源领域的大量需求和不可替代性,锂矿成为关键资源调查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全国采集的12118件岩石样品和3394个汇水域沉积物样品数据为基础,首次提供了中国锂地球化学背景和时空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全国19个锂矿远景区。根据全国4101件岩浆岩,6209件沉积岩,1808件变质岩样品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全国岩石锂平均含量为29.22×10^-6,侵入岩25.22×10^-6,火山岩22.92×10^-6,沉积岩为31.45×10^-6,变质岩为32.30×10^-6;在侵入岩中锂含量从酸性到中性、基性、超基性岩由高到低依次降低,侵入岩中加里东期、喜马拉雅期、印支期和燕山期锂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其次;沉积地层中泥质岩类锂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50×10^-6,是地壳克拉克值的4倍;地层中锂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三叠系,石炭系、寒武系、白垩系、侏罗系、志留系、奥陶系、元古宇、二叠系、古近系和新近系、太古宇。依据全国汇水域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共圈出31个地球化学异常,归为19个锂地球化学省,分为4种类型: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有关的锂地球化学异常,盐湖与地下卤水型锂地球化学异常,泥质岩类有关的锂地球化学异常,次生风化黏土有关的锂地球化学异常,其中全国多处新发现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别是与泥质岩类有关和干旱盆地有关的锂异常,对锂矿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王学求刘汉粮王玮周建张必敏徐善法
- 关键词:锂地球化学背景远景区预测
- 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
- 重点发展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地壳深部物质成分识别技术、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和化学地球构建技术。参照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以1:20万图幅为基准网格单元,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系统采集不同时代沉积岩、变...
- 王学求谢学锦张本仁侯青叶
- 文献传递
- 地壳全元素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被引量:49
- 2012年
- 依据有关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在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81个指标(包含76个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和分析质量监控系统。建立了新的岩石样品无污染加工流程,主量元素采用熔融制片-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并进行主量元素的加和控制,提升了主量元素的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实现了对地壳全部元素的高准确度、高精度分析。
- 张勤白金峰王烨
- 关键词:地壳
- 大兴安岭成矿带大型银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预测指标被引量:21
- 2012年
- 如何利用地球化学填图数据来预测大型矿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利用大兴安岭地区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和1∶100万中蒙边界地球化学填图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发现1∶100万地球化学编图圈定的地球化学省与矿集区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1∶20万地球化学编图圈定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与大型矿存在对应关系。以大兴安岭3个大型银铅锌矿为例建立了预测大型矿的地球化学指标。大型银多金属矿具有Pb、Zn、Ag等3个以上元素异常在空间上相套合;异常具有3层以上套合结构,即地球化学省(>500km2)包裹区域异常(>100km2),区域异常包裹局部浓集中心(n×10km2);标准化综合异常下限大于4.5,异常衬度大于2.0。
- 申伍军王学求聂兰仕
- 关键词:地球化学指标大兴安岭成矿带
- 华南陆块铜的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省的关系被引量:8
- 2012年
- 在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Cu含量的基础上,描述了华南陆块铜地球化学块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与地质体、已知的铜成矿省(矿集区)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发现华南陆块的铜地球化学块体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长江中下游、西秦岭、三江地区和湘粤桂交界区。其中扬子地块西南缘铜地球化学块体主要与峨眉山玄武岩的铜高背景值有关,其他异常与海西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矿和层控型铜矿有关;长江中下游地球化学块体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吻合;西秦岭铜地球化学块体与岩体、铜矿和以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有关;三江、湘粤桂交界区的铜地球化学块体也有与之对应的铜矿床或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通过这些地球化学块体与已知的地质体、成矿省(矿集区)的对比得出如下结论,铜地球化学块体的形成可能与岩石的高背景值、铜成矿省(矿集区)或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有关。巨量的成矿物质的供应只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必要条件,如长江中下游铜地球化学块体为铜成矿省提供物质来源;但每个地球化学块体并不一定都有与之对应的矿集区,如峨眉山玄武岩铜地球化学块体与玄武岩高背景值有关,并没有形成大型的铜矿床。
- 刘雪敏王学求徐善法迟清华
- 关键词:华南陆块铜地球化学块体成矿省
- 纳米地球化学:穿透覆盖层的地球化学勘查被引量:49
- 2012年
- 盖层下方隐伏矿成矿及伴生元素如何穿透覆盖层到达地表,是深穿透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的热点。笔者以隐伏铜镍矿和金矿为例,同时采集地气、土壤、矿石样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中微粒物质的粒径、形貌、成分、结构进行了观测,发现微粒具有下列特点:(1)广泛观测到的微粒成分是铜及铜合金,金只在金矿上方土壤孔隙气体中能被观测到;(2)单个金属微粒粒径主体为几十nm,也有个别小到几个nm,大到上百个nm,微粒大多呈团聚体;(3)微粒晶形完整,内部原子呈有序晶体排列;(4)迁移柱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快速迁移能力。在地气、土壤和矿石中同时观测到纳米级金属微粒,粒径大小、微粒形态、元素组合都非常相同或相近,表明两者具有来源一致性并具有序晶体结构,表明形成于内生作用。这是首次同时观测到矿石、土壤、气体介质中具有继承性关系的纳米金属微粒。矿石中纳米级金属微粒通过与微气泡表面相结合,以地气流为载体,或纳米微粒本身具有类气体性质,可以克服重力影响,穿透厚覆盖层迁移至地表,到达地表后一部分纳米颗粒仍然滞留在气体里,另一部分被土壤地球化学障(粘土、胶体、氧化物等)所捕获。这为深穿透地球化学从描述性或推测性模型走向实证性科学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利用土壤作为采样介质、精确分离含矿信息用于寻找外来盖层下的隐伏矿提供了纳米地球化学技术。
- 王学求张必敏刘雪敏
- 关键词:覆盖层隐伏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