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3YZX01)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郁欣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现象学
  • 5篇同感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永恒
  • 1篇舍勒
  • 1篇生心
  • 1篇实在论
  • 1篇世界观
  • 1篇通达
  • 1篇人格
  • 1篇自我
  • 1篇先验
  • 1篇理学
  • 1篇进路
  • 1篇胡塞尔
  • 1篇交汇
  • 1篇个体化
  • 1篇观念论
  • 1篇发生心理学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郁欣

传媒

  • 2篇现代哲学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世界哲学

年份

  • 6篇2015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我们如何通达他人的意识?——发生心理学的进路与现象学的进路被引量:2
2015年
"他心知"问题在二十世纪初就已成为哲学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在当时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有关异己意识之把握的发生理论"。在这些发生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即模仿理论、类比推论理论和联想同感理论。但在现象学家们看来,这些发生理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象学所要做的恰恰是试图以一种"同感现象学"来取代这些发生理论。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他心知"问题的研究,在此新的视域下,现象学进路之得失需要得到反省。
郁欣
关键词:同感发生心理学现象学
施泰因的人格现象学被引量:3
2015年
"人格"问题是现象学的重要课题。在胡塞尔、舍勒以及狄尔泰的共同影响下,在自然与精神或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相互关系的整体视域下,施泰因发展了一门人格现象学。人格就是一种在其行为进行中形成着独特的世界观,并且服从于"动机引发"的理性法则的精神主体。人格是在感受体验中被构造起来的,而异己人格则是在我们"同感地理解"中自身构造起来的,同时,对异己人格的"同感地理解"最终也构成了本己人格自身构造的条件。
郁欣
关键词:现象学人格同感
施泰因论自我的个体化
2015年
现象学家们大都在"自我"这个主题上倾注过心力。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或者"自我"的"个体化"问题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的出发点是纯粹自我,但惟有通过"心理物理"之"身体","自我"的"个体化"才得以保证。这种被构造起来的"个体一般"在现象学意义上就是心理物理之统一。
郁欣
关键词:自我个体化现象学
施泰因的同感现象学是先验的吗?
2015年
由于对《观念Ⅰ》时期胡塞尔根本立场的不完全理解,施泰因的同感现象学的研究起点与研究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一方面,同感现象学研究的起点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式的,这意味着对同感现象学的本质分析将集中于现象学还原以后的纯粹意识领域;另一方面,同感现象学研究的目标或意图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实在论现象学式的,或者是一种"现象学的实在论"。施泰因从根本上拒绝将构造问题与"观念论"的立场相联,最终,她所发展的就既不是传统的实在论,也不是传统的观念论,而是一种特殊的、温和的先验观念论。
郁欣
关键词:现象学同感观念论实在论
施泰因论同感行为的现象学本质被引量:3
2014年
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研究中,同感是一种独特的经验行为,它是一种"对异己意识之把握"的行为。就行为本身的特性而言,它与感知行为(无论是内感知或外感知)、回忆行为等意识行为一样,都是"本原性"的行为;在行为的对象或相关项方面来说,它又不同于感知行为,而是与回忆等当下化行为相似,是一种"非本原给予性"的行为。我们正是在这种"本原的"同感行为中直接把握到"非本原性"的"异己意识"。在施泰因晚期哲学中,同感行为还被理解为一种信仰等精神生活的基本行为。
郁欣
关键词:同感本原现象学
胡塞尔与马克思的思想交汇——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考察被引量:2
2015年
现象学以探究意识本质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则以社会历史批判为己任;一方以先验唯心主义为哲学旨归,另一方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因此,情况似乎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然而,问题的另一面却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试图在二者之间进行综合的努力,既存在于马克思那里,也存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而且为一种富有成效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郁欣
关键词:胡塞尔
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论同感和同一感被引量:2
2014年
"同感"和"同一感"构成了舍勒和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的基础。从利普斯所举的杂技演员的例子,施泰因用她自己的、基于"本原性和非本原性"之区分的同感概念驳斥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并由此创造性地区分了"同感"与"同一感"。这一区分极大地影响了舍勒,以致他修改并扩充了他有关同情的著作。尤其是,他将"同一感"作为第四种类型补充到交互主体的情感行为的分类之中。但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舍勒的"同一感"概念完全不同于施泰因的"同一感"概念。在互动中,施泰因和舍勒在不同方向上成就了各自的理论。他们都在对"同感"和"同一感"概念的澄清中,展开了一门广义上的"同感现象学"或"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同时,又由于他们各自对于相关概念的不同理解,最终他们也开展出不尽相同的局面。
郁欣
关键词:同感舍勒现象学
在“时代”与“永恒”之间——与施泰因一道省思早期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
2015年
早期现象学家们围绕现象学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争论,胡塞尔将世界观与现象学相对立,并指出前者是相对主义的,与"时代"相关,后者则是绝对主义的,追求"永恒"。海德格尔支持并极端化了这一对立,舍勒则反对这种对立。施泰因发展了"世界观"的两种含义,以调和胡塞尔与舍勒的争论。现象学并不简单地是世界观,而是既关注人们"观"世界的方式,又探究"世界图像"。正是在这两种含义上,人们可以追问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
郁欣
关键词:现象学世界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