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22039)
- 作品数:2 被引量:71H指数:2
- 相关作者:夏少红徐辉龙曹敬贺孙金龙黄海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香港海陆过渡带晚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的地震学证据
- <正>香港海陆过渡带位于华南晚中生代强烈岩浆作用的南端,目前的地球化学和地表地质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在晚中生代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岩浆作用(Sewell et al.,2012),出露有超级大火山所特有的岩石学证据。从南海...
- 夏少红孙金龙丘学林徐辉龙赵明辉
- 文献传递
-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被引量:45
- 2014年
-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km/s,上地壳速度5.2~6.1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km/s,莫霍面的埋深由滨海断裂带陆侧的29km抬升至其海侧的27km.滨海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南海减薄型陆壳分界断裂的性质.在华南沿海和海陆过渡带的下地壳顶部探测到厚约3km、层速度为5.5~5.9km/s的低速层,往海域逐渐减薄尖灭.壳内低速层是地壳中的力学软弱带,与近似正交的NEE向滨海断裂带和NW向断裂带共同组构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孕震构造.
- 曹敬贺孙金龙徐辉龙夏少红
- 关键词:珠江口滨海断裂带地壳结构
-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被引量:31
- 2014年
-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是了解该地区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广东台网和福建台网共75个固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1—2008年远震波形的接收函数,通过H-κ叠加法获得了74个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的有效估计,结合该区断裂分布、地震活动和地形地貌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该区地壳厚度范围在26-32km之间,由陆向洋、自北向南减薄.泊松比0.23-0.28,由陆向洋增加,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分别和地表地形呈正相关和负相关;(2)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呈块状和带状分布,对应该区的断裂活动,其过渡带变化地区与地震分布一致,震群区和地幔上隆区对应泊松比的急剧增加;(3)该区主要以中、酸性地壳物质为主,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在近海区的构造伸展作用和褶皱区的逆冲推覆作用影响下,分别呈正、负消长关系,揭示该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构造演化模式的差异.
- 黄海波郭兴伟夏少红丘学林
- 关键词:华南沿海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