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0ZX09401-407)

作品数:10 被引量:42H指数:3
相关作者:甄永苏苗庆芳徐静许丽锋凌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抗体
  • 3篇抗肿瘤
  • 3篇活性
  • 3篇病毒
  • 2篇单链
  • 2篇单链抗体
  • 2篇药物
  • 2篇融合蛋白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受体
  • 2篇免疫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生物制品...
  • 2篇国药中生生物...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4篇甄永苏
  • 3篇苗庆芳
  • 3篇徐静
  • 2篇许丽锋
  • 2篇凌媛
  • 1篇弓建华
  • 1篇程昕
  • 1篇李树香
  • 1篇盛唯瑾
  • 1篇邵荣光
  • 1篇刘敬
  • 1篇熊冬生
  • 1篇张胜华
  • 1篇李计来
  • 1篇郑艳波
  • 1篇岳野
  • 1篇房虹
  • 1篇李毅
  • 1篇尚伯杨
  • 1篇王欣怡

传媒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药学学报
  • 2篇国际生物制品...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白介素-29-Fc融合蛋白在HEK-293F细胞中的表达及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2023年
目的在人胚肾293F(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F,HEK-293F)细胞中表达重组人白介素-29-Fc(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9-Fc,rhIL-29-Fc)融合蛋白,并分析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构建重组UCOE-IL-29-Fc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F细胞,经表达、纯化后获得rhIL-29-Fc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rhIL-29和rhIL-29-Fc蛋白分别经左耳皮下免疫雌性日本大耳白兔,每组2只,0.5 mg/只,右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半衰期;CCK-8试验检测rhIL-29-Fc蛋白对人结肠癌HT-29、人结肠癌HCT-116、人Burkkit淋巴瘤Daudi、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人小细胞肺癌NCI-H209、人食管癌EC109和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效果,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IC_(50))。结果重组表达质粒UCOE-IL-29-Fc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瞬时转染HEK-293细胞6 d后,收获培养上清,经纯化获得的rhIL-29-Fc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相符,蛋白浓度为1.5 mg/mL,纯度为93%,可与小鼠抗人IL-29抗体特异性结合。rhIL-29-Fc蛋白半衰期为25 h,对7种肿瘤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效应,对不同细胞的IC50也不同。结论利用HEK-293F细胞成功表达rhIL-29-Fc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半衰期比rhIL-29延长了20 h。根据7种肿瘤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体外增殖抑制效应和IC50测定结果,发现rhIL-29-Fc融合蛋白的抗肿瘤活性高于rhIL-29。该研究为IL-29蛋白治疗肿瘤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闫甲丽左群祁芳冰刘明杨刘建伟李素贞柳森王健
关键词:FC融合蛋白半衰期半数抑制浓度
脑心肌炎病毒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摸索建立脑心肌炎病毒(EMCV)鉴定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EMCVVR.129B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片段大小。将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相同毒株EMCV序列进行比对。以RK细胞培养的全病毒作为免疫原制备抗血清,用于建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A)及中和试验方法,并验证方法精密性和特异性。制备抗GST—VPl和抗GST.VP2多克隆抗体,与EMCV浓缩液进行免疫印迹反应。结果获得的DNA片段与GenBank中上传的相同毒株EMCV序列进行比对,相似性为98%-100%。采用20100901批抗血清160倍稀释作为一抗,建立IIFA方法,特异性好。检测20100901批抗血清中和效价1:30211,建立的固定病毒.稀释血清中和试验方法特异性、精密性好。抗GST—VPl和GST—VP2抗体与EMCV浓缩液于相对分子质量为33x103左右分别出现清晰单一条带,与理论值相符。结论初步建立了用于EMCV毒株鉴定的RT-PCR、间接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及免疫印迹方法。
徐静李树香岳野王欣怡刘敬凌媛许丽锋
关键词:脑心肌炎病毒间接免疫荧光
病毒相关碳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2013年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能量来源和结构聚合物,相关研究不再局限于细菌类疫苗。随着糖化学和免疫学的快速发展,碳水化合物的研究推动了抗肿瘤、抗寄生虫、抗病毒等疫苗及药物的研发。此文仅对基于碳水化合物的研究在抗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冠状病毒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凌媛徐静
关键词:病毒碳水化合物疫苗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链抗体ER(Fv)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链抗体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构建含有抗EGFR单链抗体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单链抗体ER(Fv),用Ni离子亲和柱纯化单链抗体。ELISA测定ER(Fv)与纯EGFR抗原的结合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ER(Fv)与肿瘤细胞的结合;MTT法检测ER(Fv)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动物试验测定ER(Fv)的体内抑瘤效果。结果应用基因工程菌表达带有组氨酸标签肽(His-tag)的单链抗体ER(Fv),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7×103,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收获量约为10 mg.L-1。ELISA测定ER(Fv)与纯EGFR抗原的亲和常数为4.0×107 L.mol-1。单链抗体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发生特异性结合,其与3种EGFR高表达肿瘤细胞的解离常数皆为10-7 mol.L-1。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单链抗体可抑制EGFR高表达肿瘤细胞的增殖。体内抑瘤实验表明,单链抗体对人鳞状上皮癌A431裸鼠移植瘤具有中度的生长抑制作用,5,10和20 mg.kg-1 3个剂量组35 d的抑瘤率分别为43.9%、46.7%和54.8%,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成功地表达了抗EGFR单链抗体ER(Fv),其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为研制靶向EGFR的抗体药物提供基础。
盛唯瑾尚伯杨苗庆芳甄永苏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链抗体抗肿瘤
全球抗体偶联药物研发态势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为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依托科睿唯安Cortellis数据库,通过检索全球ADC的上市情况、研发地域分布、药物适应症分布及临床试验部分管线等数据,分析目前ADC的整体研发态势和全球布局。结果截至2020年11月20日,全球处于活跃状态的ADC共414个,其中已上市10个;美国ADC研发数量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ADC主要用于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肺癌、胃癌等癌症治疗;国际在研管线中,靶点分布较为多样化,国内在研管线则相对集中,主要聚焦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结论对ADC的研发态势和全球布局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我国ADC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吴海岚刘君刘凤华张振龙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2双靶向寡肽融合蛋白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的构建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构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双靶向寡肽融合蛋白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并研究其抗血管生成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抗血管生成寡肽A7、G6与力达霉素辅基蛋白的融合蛋白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表达载体;利用亲和层析进行蛋白纯化,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与内皮细胞的结合活性;CCK-8法检测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增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分析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影响;划痕法分析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迁移的影响;小管形成分析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融合蛋白,产量20 mg.L-1培养基,纯度较高;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具有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结合的活性;较高浓度能够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的增殖;能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体外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G6和A7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中AKT蛋白的磷酸化引起的。结论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构建的双靶向寡肽融合蛋白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具有抗血管生成的活性,为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进一步体内活性研究和作为药物输送载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姜文国尚伯杨李毅甄永苏
关键词:融合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抗血管生成
抗肿瘤抗体药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2年
自1997年以来,抗体药物用于肿瘤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据统计,国内外已有约17种抗体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除了一直比较成功的裸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成为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的新热点。抗原靶标及作用机制特点决定了抗肿瘤抗体药物在临床的安全性和疗效。本文主要从肿瘤细胞杀伤机制、作为抗体靶标的肿瘤抗原、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及ADC纳米粒研究方面对抗肿瘤抗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苗庆芳邵荣光甄永苏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肿瘤治疗靶点
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免疫原性及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免疫增强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原性及其对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HBcAg、HBsAg及HBcAg+HBsAg混合抗原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形态。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NS)、HBcAg组(C)、HBsAg组(S)、HBsAg+铝佐剂组(S+Al)、HBsAg+HBcAg混合组(S+C)及HBsAg+HBcAg+铝佐剂组(S+C+Al),用相应抗原免疫各组小鼠,分别于第0天、第14天经小鼠双侧大腿肌肉进行初次和加强免疫1次,间接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和HBcAg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分析HBsAg特异性抗体亚类,ELISP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中HBsAg特异性IFNγ、HBcAg特异性IFNγ及HBsAg特异性IL-4水平。结果电镜观察可见HBsAg和HBcAg均呈大小均一的VLP结构,二者混合后有聚集现象。初次免疫后,S+C组的HBsAg特异性抗体水平与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加强免疫后,S+C组HBsAg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高于S组(P=0.002),C组和S+C组均可产生高水平HBcAg特异性抗体。S组HBsAg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S+C组以IgG2a为主。S+C组HBsAg特异性IFNγ斑点数明显高于S组、S+Al组和S+C+Al组(P<0.05),C组与S+C组HBcAg特异性IFNγ斑点数均较高,与S+C+Al组比较,S+Al组HBsAg特异性IL-4斑点数明显升高(P=0.026)。结论 HBcAg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增强HBsAg的免疫反应,使反应向Th1方向极化,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李计来徐静王娟吴刚赵莉许丽锋
关键词: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免疫原性
乌苯美司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诱导凋亡的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探讨乌苯美司对肿瘤细胞侵袭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剂量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D13/APN在HT-1080细胞中的表达;MTT法检测乌苯美司对HT-1080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EGFP/PI双染法检测乌苯美司对HT-1080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乌苯美司对HT-1080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Ala-pNA为底物,检测乌苯美司对细胞表面氨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Transwell法检测乌苯美司对HT-1080细胞侵袭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明胶酶谱法检测乌苯美司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D13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乌苯美司可抑制HT-1080细胞的增殖(IC50:3.8 mg.mL-1),诱导HT-1080细胞的凋亡,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在低浓度时乌苯美司即可显著抑制HT-1080细胞的氨肽酶活性(IC50:8.3μg.mL-1),抑制细胞的侵袭能力,但对细胞的运动能力及增殖无影响;乌苯美司对CD13的表达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无明显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乌苯美司在低浓度时可通过直接抑制细胞表面的氨肽酶活性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在高浓度时可通过非CD13依赖的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郑艳波弓建华李毅甄永苏
关键词:乌苯美司CD13APN
抗CD20单链抗体与力达霉素强化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被引量:3
2011年
抗体融合蛋白是新一代抗肿瘤抗体药物.CD20在约95%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表面过度表达,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理想靶点.力达霉素(LDM)是强效烯二炔抗肿瘤抗生素,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阶段.采用DNA重组技术,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制备抗CD20单链抗体与力达霉素辅基蛋白LDP的基因工程融合蛋白scFv-LDP.经纯化和复性后,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测定其抗原结合活性,发现抗CD20scFv-LDP能够与表达CD20的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将其与LDM的活性发色团AE进行分子组装,得到强化融合蛋白scFv-LDP-AE.MTT结果表明,和LDM一样,scFv-LDP-AE对肿瘤细胞有强烈的杀伤作用,CD20+的Raji细胞和Daudi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21×10-11和6.24×10-11mol/L.CD20+B细胞淋巴瘤裸鼠移植模型检测抗肿瘤活性.接种肿瘤后第14和21天分别尾静脉注射给药,共2次.发现scFv-LDP-AE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生长,0.3mg/kg剂量组抑瘤率为79.3%,显著强于LDM可耐受剂量0.05mg/kg(68.6%)的抑瘤率.强化融合蛋白scFv-LDP-AE有发展成抗肿瘤抗体靶向药物的潜能.
房虹苗庆芳张胜华程昕熊冬生甄永苏
关键词:淋巴瘤CD20力达霉素单链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