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LQG0814)

作品数:5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赵景波张冲陈丽娟罗小庆王长燕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灾害
  • 3篇气候
  • 2篇气象
  • 2篇气象灾害
  • 2篇降水
  • 2篇降水量
  • 2篇旱灾
  • 2篇干旱
  • 2篇干旱灾害
  • 2篇ENSO
  • 1篇灾害等级
  • 1篇入渗
  • 1篇入渗规律
  • 1篇剖面
  • 1篇气候灾害
  • 1篇清代
  • 1篇温度
  • 1篇流域
  • 1篇流域气候
  • 1篇明代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赵景波
  • 2篇张冲
  • 1篇刘护军
  • 1篇张允
  • 1篇王长燕
  • 1篇成爱芳
  • 1篇罗小庆
  • 1篇陈颖
  • 1篇陈丽娟

传媒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干旱灾害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周期变化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共发生旱灾70次,平均每4.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60%,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20%,轻度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4.3%和5.7%。清代-民国时期武威地区干旱灾害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夏秋连旱。旱灾存在5~8a周期、8~10a周期、15a周期、20~25a周期、50a周期。清代-民国时期旱灾的发生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成爱芳赵景波
关键词:干旱灾害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上部土层水分入渗规律与含水条件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洛川L1—S4各层土壤水分入渗特点,并利用各层孔隙度、磁化率、CaCO3含量资料研究了各层土壤含水空间发育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洛川城西剖面黄土层稳定入渗率大于红褐色古土壤层,水分入渗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比红褐色古土壤层长。黄土层孔隙度高,含水空间较大,利于形成含水层;红褐色古土壤层孔隙度低,含水空间较小,利于形成隔水层。土层含水空间的大小是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成壤作用强弱造成的。黄土层含水性较好是冷干气候决定的成壤作用较弱造成的,红褐色古土壤层隔水性较好是温湿气候决定的成壤作用较强造成的。对剖面渗水实验数据用3个入渗公式进行拟合,发现通常采用的3个经验公式均适用于描述L1—S4土壤入渗规律。
赵景波王长燕刘护军张允
关键词:入渗规律含水性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通过对长江流域近60 a来气象资料和自然灾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从金沙江/雅砻江水系、岷沱江水系、上游干流区间、嘉陵江水系、乌江水系、汉江水系、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中下游干流区间等9个不同的区域研究了厄尔尼诺/拉尼娜(El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通过对降水量、气温、自然灾害事件等气候因子与ENSO事件的特征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得出,ENSO事件对长江流域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十分显著。厄尔尼诺事件年大多表现为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且发生干旱灾害的概率升高。拉尼娜事件年一般表现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发生率相对增加。建国60 a来长江两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涝灾害都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向强拉尼娜事件转换年。厄尔尼诺事件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要强于拉尼娜事件。2009—2010年的ENSO事件气象条件与1998年发生大洪水时的气象条件状况极其相似,2010—2011年和以后强ENSO冷暖事件转换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大,一定要做好气象监测和气象灾害防治。
张冲赵景波
关键词:ENSO长江流域降水量气象灾害
近60年ENSO事件与甘肃气候灾害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对甘肃省近60年来气象资料和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根据陇南山地区、陇中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原区、河西走廊区、祁连山地区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区6个不同的区域的资料研究了ENSO事件对甘肃气候的影响。通过对降水量、气温、自然灾害事件等气候因子与ENSO事件的特征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得出,ENSO事件对甘肃季风区的降水量的影响表现十分明显,在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和甘南高原这3个地区影响突出。厄尔尼诺事件常常使降水量明显减少,拉尼娜事件常使甘肃季风区降水量有所增加,且都存在一定滞后性,但对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区影响不明显。60年来在厄尔尼诺事件向强拉尼娜事件转换年在甘肃季风区都引起了日降水量超过50mm的暴雨灾害。ENSO事件对甘肃气温的影响明显,强度要大于对降水量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常使甘肃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包括年极端最高气温),拉尼娜事件常造成甘肃大部地区气温降低,对增温有显著减弱作用。ENSO事件对甘肃各地高低温灾害作用都要大于对洪涝灾害的作用,厄尔尼诺年高、低温和旱涝灾害发生概率都要大于拉尼娜年灾害发生概率,对陇南山地区的气象灾害影响最强,一定要加强该区气象监测和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张冲赵景波罗小庆陈丽娟
关键词:ENSO降水量温度气象灾害
北京地区明代、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事件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根据北京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区间估计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灾的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66次,平均1.6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47次,中度旱灾56次,大旱灾55次,特大旱灾8次。在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62次,平均4.34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24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10次,特大旱灾3次。北京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1.7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显著高,前者的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27.6%,后者的大旱与特大旱灾仅占5.7%。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北京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旱灾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指示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北京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指示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清时期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9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为230mm左右。
陈颖赵景波
关键词:灾害等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