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XFX002)
-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郭倩倩袁文英王勇王勇王勇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城乡一体化视域中西北贫困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对策研究——基于对甘肃省静宁县雷大乡屈岔村的调研
- 2012年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全面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三农"的关键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参照系。现主要通过个案研究法,对西北贫困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进行了专门调研,揭示了物质生活水平低下,心理上非常孤寂等养老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五保"体制改革,发挥村委会主导作用,移风易俗等对策。
- 袁文英
- 关键词:西北贫困地区城乡一体化
-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政策引导和法制保障——从区域比较的视角切入被引量:1
- 2013年
- 现行的中国法律体系还无法有效发挥其引导和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作用。实践中,往往是通过中央的政策回应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连续多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显著体现。然而,政策调整机制的缺陷依然存在。实践证明,只有将法制保障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的做法才是行之有效的。相对于东南发达地区而言,西北贫困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乃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最短板,面临的困难最为艰巨,是决定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否最终达到目标的关键所在。法制保障和政策引导两种方式的"边际效应"在不同区域并不相同,在西北贫困地区,法制保障的边际效应往往高于政策引导,这是由西北贫困地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要实现西北贫困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除了政策扶持之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 王勇郭倩倩
-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法制保障西北贫困地区
- 西北贫困地区“三农”法律制度建设的区域特色
- 2012年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破解"三农"难题和建设相关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从经验和个案的视角,以政策和法制建设为出发点,总结西北贫困地区的特点,分析西北贫困地区的"三农"法律制度建设的依据,概括了优先民生考虑、强调制度扶贫、巩固生态移民、重视"三牧"体制建设、突出民族特点和宗教特色的西北贫困地区的"三农"法律制度建设的区域特色,以期为新时期西北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尽绵薄之力。
- 袁文英
- 关键词:西北贫困地区
- “道路通向城市”:村落社区化进程中的村民自治及其前景被引量:1
- 2012年
- 村落社区化的一个显著表征是实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重新积聚与集中,这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与此相适应的农村社区建设,其主要目标在于:在一个个业已或正在陌生化和流动化的乡村聚居空间内重建一个国家便于治理的"共同体"。在村落或村庄背景中生长发育成熟的"村民自治"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因子"会随着新农村建设带入到农村社区这一新的场景之中,必然会对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创生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建构和村民自治这样一种上下联动的治理机制会在农村社区建设这个新的"历史关节点"上交汇、孕育和生长。社区治理并不是对村民自治的否定和替代,而是村民自治在其"边际上的创新",其本质仍然是现代国家对乡村社会的一种民主化整合。
- 王勇郭倩倩
- 农民的前途:马克思主义与老加图主义的理论分歧
- 2012年
- 围绕农民的前途,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科学界,出现了两派基本的理论立场和观点:改革派和保守派。两派的理论渊源可分别追溯到马克思主义与老加图主义。澄清马克思主义与老加图主义在关于农民问题上的理论分歧,有助于从根本上理清当下中国关于农民问题的纷繁复杂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进而为当下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指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老加图主义的区别,从当下的情景来看,并不单纯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区别,而是"革命派"和"渐进派"的区别,也就是说,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这个大方向上没有根本的分歧,主要分歧在于方式、方法和途径上。借鉴两派观点中合理的成分,对于当代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进而最终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王勇郭倩倩
- 关键词:农民问题马克思主义城乡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