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W047)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潘世圣张学义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2篇历史现场
  • 1篇读书
  • 1篇虚构
  • 1篇悬案
  • 1篇译文
  • 1篇日本人
  • 1篇孙伏园
  • 1篇藤野先生
  • 1篇启事
  • 1篇青年
  • 1篇青年必读书
  • 1篇青年时代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翻译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观
  • 1篇文化观念
  • 1篇文学
  • 1篇文学翻译
  • 1篇留日

机构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渭南职业技术...

作者

  • 6篇潘世圣
  • 1篇张学义

传媒

  • 3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还原历史现场与思想意义阐释——鲁迅与丘浅次郎进化论讲演之悬案被引量:3
2016年
鲁迅与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演,是留日时期鲁迅研究的一个悬案。讲演其事究竟存在否,如是则何时何地,演讲内容何如,系本文考察的事项之一。通过近二十年的断续文献资料调查和数次实地考察,确认讲演"事件"紧紧嵌入嘉纳治五郎及其弘文学院的独特教育体系中。嘉纳的教育理念和目的,使得本以日语教育为主的预备(补习)学校高度注重"普通教育"、即基础性的近代性综合知识体系(具有思想体系的意义)的教育,留日时期鲁迅思想结构的创始,得此触发影响极大。讲演"事件"实为前者的衍生品和小片段。长期曲折的考察工作也再次证明,还原历史现场的具体结构与思想意义阐释实为两面一体不可分割之关系。
潘世圣
关键词:进化论
鲁迅原来不孤单--1925年“青年必读书”征答中的三份“白卷”比较
2014年
1925年1月4日,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上,刊登了青年“爱读书”和“必读书”二大征求启事(连续在报纸上登了一个月)。孙伏园在阐明《京报副刊》设“爱读书”和“必读书”两项的“本意”时说:是鉴于二者在旧教育制度之下,一定是冲突的。现在不知怎样。
张学义
关键词:读书《京报副刊》孤单教育制度孙伏园启事
小川环树、目加田诚与鲁迅及其他被引量:1
2014年
鲁迅的一生(1881—1936),从青年时代1902年赴日留学起,便开始了此后长达34年生涯中与日本的诸多关联和纠葛。“鲁迅与日本人”之类的课题,一直受到海内外研究者关注,研究成果为数不菲。以国内学界来说,除了散见的论文和其他文章以外,也有一些系列考察。
潘世圣
关键词:赴日留学青年时代日本人
事实·虚构·叙述——《藤野先生》阅读与日本的文化观念被引量:13
2011年
鲁迅曾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自己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由此可以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潘世圣
关键词:《藤野先生》虚构
留日时期的鲁迅与嘉纳治五郎被引量:2
2015年
"清国"留学生周树人与嘉纳治五郎的关联和交集,主要发生在留学"弘文学院"时期(1902-1904)。目前可见中日两国之资料文献,均无显示周树人与嘉纳直接交往或联系的纪录文字。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周树人在那一时期的置身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和思想话语的情境后,会发现嘉纳以其独特理念和手法统帅运作弘文学院,构成了一个不同其他的留学生教育观念和实践体系,周树人由这一时期开始,大幅度进入"现代鲁迅"的形成过程。尽管我们缺少诸如两者并肩欢谈之类的叙事素材,但在"嘉纳-弘文学院-周树人"这个关系结构中,存在诸多嘉纳的影响。两者关联的实质意义,不止于形式上的上下师生关系,更在于,嘉纳和他的弘文学院成为"现代鲁迅"形成的最早也是最重要、最独特的背景。关于这一问题的具体结构形态,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关注。
潘世圣
《哀尘》底本:森田思軒译《随见录》第四则--汉文脉共享与鲁迅的“翻译”政治被引量:2
2021年
留日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是鲁迅新文学实践的最初起点。即,留日第二年(1903.6)鲁迅翻译发表雨果随笔集《见闻录》之一节《芳汀的来历》,冠题《哀尘》,刊载于浙江留日学生同人杂志《浙江潮》第5期。这时,鲁迅刚到东京一年,正从早到晚在"弘文学院"修习日语及其他基础教育课程。其日语刚刚修完初级阶段,程度不能算很高。但这似乎并没有难住鲁迅。他选择了日本青年翻译家森田思軒(1861-1897,以下简称"思軒",见封二)五年前翻译发表的雨果作品日文译本,并在其"和三汉七"的汉文式翻译文体中找到了共享和突破路径,以转译(重译)的方式译出了《哀尘》。
岳笑囡潘世圣
关键词:鲁迅翻译翻译文体外国文学翻译《浙江潮》留日学生
还原“历史现场”——鲁迅与明治日本研究的新视角被引量:3
2015年
"鲁迅与明治日本"是一个存在较大成长空间的研究领域。这既是由于跨国家、跨文化之特殊性质,也在于这一问题内部本身包含了不同文化思想学术知识体系的交集以及相互影响和结构关系。在这一领域,日本研究者有一系列出色的研究,尤其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实证考察方面做出了有益贡献;而国内鲁迅研究界在对"历史现场"的庞大背景、内部复杂交错结构的把握和理论提升等方面,则具有潜在优势。彻底清理、还原"历史现场",突破固有观念的限制,以开放兼容的学术态度构建鲁迅与日本关系的模盘,将为这一研究带来崭新的视角视野和参照坐标。
潘世圣
关键词:鲁迅研究历史现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