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555)
- 作品数:23 被引量:215H指数:11
- 相关作者:吴文恒杨海娟刘焱序温晓金刘超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天文地球更多>>
- 农村地区“学住分离”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彬县新民镇为例
- 2013年
- 农村地区"学住分离"即子女上学地与父母居住地的分离。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非劳动力人口滞留农村,造成子女与父母的空间分离。本文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学住分离强度和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角度总结农村学住分离特征。研究发现学住分离强度随子女上学不同阶段而变化;子女上学地从本镇到西安,学住分离强度下降;子女与父亲和母亲的学住分离强度在子女上学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点均有所差异。学住分离影响因素包括本地城镇吸纳能力不足、城镇化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教育设施差距和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未来应推动农村集中居住,配套完善教育设施,发展产业,创新体制机制。
- 赵思敏刘科伟李建伟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陕南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被引量:13
- 2013年
- 区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是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以陕南地区为例,从影响土地利用绩效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等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陕南各县区土地利用绩效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空间差异明显。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分异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2)陕南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绩效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空间分异规律并不严格一致,汉台区的土地利用绩效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最高,岚皋县和镇坪县的土地利用绩效最低,而留坝县和佛坪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低;(3)各县区土地利用绩效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各不相同,森林覆盖率、垦殖指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复种指数、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工业用地水泥量、人均收入和单位建设用地产值9项指标成为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综合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调整措施。
- 桑翠翠杨海娟魏光文刘庆果
-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分析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制定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规划及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西安市城郊地区381份调查问卷,采用优势能源系数法与Tobit模型开展研究。[结果](1)纯农户主要使用秸秆、玉米芯、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经济性、可获性优先;兼业户生物质能、液化气和太阳能使用突出,可获性与便捷性兼顾,呈现互补性消费;非农户优势能源为煤及其制品、电能、太阳能等商品能源,便捷性、清洁性与高效性优先。(2)可获得性是影响纯农户生物质能消费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少,人均收入提高会减少其消耗;非农户生物质资源缺乏,煤及其制品、电能为主要生活用能,常住人口越多,煤炭、电能消费量越大,人均收入、家庭有效最高受教育程度对电能消费正向影响;兼业户液化气、太阳能消费受家庭规模与人均收入影响明显。[结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受家庭特征、人均收入、能源可获得性等方面影响,纯农、兼业、非农3种生计方式伴随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化、高质化用能的演替过程,呈现了生活用能的阶梯提高。城郊农户大量使用排放系数较高的煤及其制品,不利于城市地区环境改善,应重视这类群体的用能导向和管理。
- 张敬飒吴文恒朱虹颖孙锦锦
- 关键词:农户生计方式TOBIT模型
- 农村生活用能的区域分异——以关中临渭区为例被引量:12
- 2013年
- 研究农村生活用能的区域分异,对于优化用能结构、制定合理的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关中临渭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能源利用区位商、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平原地区、黄土台塬与丘陵山区农村生活用能的分异特征及成因,得到以下结论:①平原地区具有区位优势的生活能源为煤炭、玉米棒芯、液化气、蜂窝煤、电能和太阳能,煤炭的区位商达2.671;黄土台塬为沼气、太阳能、作物秸秆、蜂窝煤、液化气和玉米棒芯,沼气的区位商达3.465;丘陵山区为薪柴,区位商为1.142。前两者用能多元化,商品能源较多;丘陵山区用能结构单一,木柴为主的非商品能源居多。②区域用能分异特征突出。平原地区市场化导向明显,多种能源互补利用;黄土台塬地区政策导向明显,沼气利用较多,用能组合多样;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影响,薪柴为主,其他燃料为辅。农村生活用能的区域分异取决于自然环境、生产结构、经济环境以及外界环境,是收入水平、温度、发展条件、政策影响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平原地区人均收入高(7 056元),人均商品用能多(204.15 kgce);条件恶劣的丘陵山区人均收入低(5 750元),人均商品用能少(45.38 kgce)。人均非商品用能受人均收入影响小,相对稳定。人均有效耕地和人均耕地越多,人均商品用能越多,人均非商品用能越少,且人均有效耕地变化引起的用能类别的变化幅度较大。
- 吴文恒乌亚娇李同昇
- 关键词:区域分异
- 秦岭山区路网空间格局及其对乡村聚落破碎化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以地处秦岭山区的商州区为例,采用核密度估算法(KDE),并结合景观指数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县域路网空间格局及其对乡村聚落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KDE法能有效识别和提取高密度路网热点区域,2km的带宽能清晰辨别出路网的密度中心;(2)商州区的路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总体上呈分支状分布,呈现一"核"多"极"的发展态势;(3)随着道路辐射能力的减弱,乡村聚落的景观破碎度逐渐加剧;(4)随着路网密度等级的提高,乡村聚落的景观破碎度逐渐下降。
- 刘超杨海娟王子侨杨庆会
- 关键词:乡村聚落
- 功能分区视角下的西安市发展空间分异被引量:15
- 2012年
- 有效的功能分区是城市系统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功能分区视角下将西安市九个辖区分为核心区、雁塔区、未央区、长安区、灞桥区及临潼-阎良区六个功能区域。中心商务区主导下核心区商贸流通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主导下雁塔区技术经济与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下未央区工业经济特征明显,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与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强化长安区科教文化发展方向,浐灞生态区彰显灞桥区生态经济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区、阎良飞机城加快临潼、阎良两区传统农业发展转型。功能分区及发展空间分异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与路径依赖、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本底化与特色化等基础因子以及新经济与开发区建设、宏观调控与政策导向等新型因子综合驱动的结果,基础因子起缓慢影响与逐渐推进的辅助作用,新型因子起突变影响与直接推动的主导作用。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城市,合理组织城市,提供实践参考。
- 吴文恒徐泽伟杨新军
- 关键词:城市功能分区系统聚类分析
- 基于地形因子的千米尺度景观生态廊道布局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土地利用类型并不是景观类型唯一的描述方式,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和地形指标的纳入更有助于反映景观的空间差异性。应用地形因子与生态价值两类指标,对关中—天水经济区1 km栅格尺度下生态廊道空间布局形式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相关性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生态价值分布有重要影响,经过统一阈值的脊线谷线提取发现,对生态价值提取出的高值或低值区域几乎同时也是地形上的山脊线或山谷线,过渡带基本重合;②提取山脊生态高值区域作为生境斑块,通过最大生态阻力进行方向选择,可得出研究区生态廊道空间布局,由于廊道宽度可根据物种类型调整,同时距离较短导致实现难度低,增删节点与斑块不影响周边网络的拓扑关系,因此结果应用性相对更强;③采用地形和生态服务价值作为衡量指标,更能体现以像元为单位的景观功能一致性与差异性,从而也避免了土地利用分类较粗、生境判断难度较大、相同阻力路径过多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结果是对千米尺度廊道布局的有效补充。
- 温晓金杨海娟刘焱序
- 关键词:景观廊道地形生态服务价值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榆林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测被引量:14
- 2013年
- 选取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可持续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榆林市1996—2010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利用系统协调度来衡量PSR系统协调性,并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榆林市未来10a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1996—2010年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从1996年的0.109 8增长至2010年的0.672 2,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比较低下。(2)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系统总体协调性较好。(3)基于现状响应的预测,2011—2020年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持续上升,至2020年达到1.434 5,将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 冯惠娟杨海娟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PSR模型
- 黄土台塬区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的可持续性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关注农村生活用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成本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黄土台塬区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相关数据,建立核算模型估算了不同能源消费结构情景下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废料量。结果显示,现状户均消费2 018.16kg标煤,人均731.41kg标煤,总体用能水平较低;农户能源消费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能源的现金支出和可获得性,生态成本很少考虑;与现状相比,9种能源结构类型下的经济和生态成本以及废料量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综合成本较低,应是今后农村能源结构转换的发展方向。其中沼气可以成为替代薪柴的最有效资源,是该区农村实现能源利用与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主要用能方式。
- 侯红蕊吴文恒段志勇刘焱序
- 关键词:农村生活能源经济成本生态成本
- 农村户用沼气的有效性及影响机制——关中地区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深入研究农村户用沼气的有效性,评价国债项目对沼气池建设的投资效果,对于新时期科学制定和调整农村能源政策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关中地区户县、周至县、武功县和兴平市的调查数据,从建池率、使用率、使用认知和期望等方面评价户用沼气的有效性,分析影响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户用沼气的建池率较高(37.14%),使用率较低(42.58%),在用沼气池产气不足影响其使用效果,整体有效性较低。农户对沼气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用普遍认可,对发展前景认识不一,预判较低。沼气的有效性是宏观政策和社会环境、示范推广和服务媒介、微观农户行为多项耦合综合作用的结果,受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维护管理、农户特征、认识和意愿、沼气属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地方"重建轻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环境与农户认知变化影响尤为强烈。使用有效性与家庭常住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和果蔬林种植面积正相关,与家庭收入呈负相关。
- 屈英豪吴文恒徐凯颖
- 关键词:农村户用沼气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