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SiProbe-02)

作品数:5 被引量:103H指数:4
相关作者:熊小松卢占武高锐侯贺晟王海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壳
  • 1篇地电
  • 1篇地壳厚度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体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层析成像
  • 1篇电磁测深
  • 1篇断裂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结构
  • 1篇远震
  • 1篇远震接收函数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上地壳
  • 1篇羌塘
  • 1篇羌塘地体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斯坦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王海燕
  • 2篇侯贺晟
  • 2篇高锐
  • 2篇卢占武
  • 2篇熊小松
  • 1篇贺日政
  • 1篇艾印双
  • 1篇吕智勇
  • 1篇姚志祥
  • 1篇姜明明
  • 1篇李秋生
  • 1篇匡朝阳
  • 1篇李文辉
  • 1篇张刚
  • 1篇管烨
  • 1篇楼海
  • 1篇张春虹
  • 1篇李洪强
  • 1篇王椿镛
  • 1篇许卫卫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华南块体的岩石圈结构被引量:30
2018年
本文基于跨越华夏块体至四川盆地西部的130个线性流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90个固定台网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S波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开展了华南大陆岩石圈结构研究.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复杂,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差异显著,构造边界带附近小尺度变化强烈.150km以上的厚岩石圈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不足100km的薄岩石圈主要分布于川东褶皱带和华夏块体.雪峰山下方岩石圈厚度显著增加,且以雪峰山为界岩石圈结构和性质存在着显著的东西差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观测得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信息,我们提出:(1)四川盆地还保留着厚而冷的克拉通岩石圈根,且岩石圈地幔具有结构分层特征;(2)雪峰山可能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块体在西南部的边界;(3)雪峰山以东区域可能经历了岩石圈的减薄和改造,且华南岩石圈的减薄与华北相似,都主体发生在东部地区,造成现今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强烈的结构差异.研究结果为认识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及其深部动力学提供了地震学约束.
张耀阳陈凌艾印双艾印双许卫卫姜明明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被引量:27
2009年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示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前缘汇聚的深部过程.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贺日政匡朝阳侯贺晟熊小松管烨王海燕Klemperer.L.S
关键词:羌塘地体地壳结构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被引量:39
2010年
根据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26°~35°N,98°~109°E)的132个台站的宽频带远震记录,使用H-k叠加方法计算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从东向西增加,东部的最小厚度为37.8km,西部的最大厚度是68.1km,其中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厚度变化最大,从东南的41.5km增加到西北的52.5km。根据Airy均衡理论,用台站的高程和观测地壳厚度数据求得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壳幔密度差为0.649g/cm^3,平均地壳厚度为37.9km。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松潘-甘孜地体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低泊松比(v<0.26),扬子地台的西南部具有低-中泊松比(v<0.27),松潘-甘孜地体南部、三江褶皱带和四川盆地具有中-高泊松比(0.26≤v≤0.29)。该地区的泊松比空间分布不支持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的下地壳流的假说。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泊松比(v≥0.30)可以看成是地壳具有较高的铁镁质组分和/或存在部分熔融。该地区下地壳可能是处于富含流体和温度较高的部分熔融状态。松潘-甘孜块体南部的上地壳物质向东运动,受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台的阻挡,导致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应变积累。当断层被地壳流体弱化,积累的应变能量快速释放,产生汶川M_S8.0地震。
王椿镛楼海姚志祥罗兴华吕智勇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厚度泊松比远震接收函数
AR模型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大地电磁测深资料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对仪器的影响或GPS搜星不正常,采集到的数据有时会出现时间序列跳帧或缺失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基于无激励AR(p)模型预测数据的原理引入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中.根据已知序列确定AR(p)模型阶数以及模型参数,建立正确的预测模型对缺失数据进行预测,并对比经过预测后的数据与实际样本数据的频谱,表明AR(p)预测模型可以解决原始资料的不连续性问题,提高了大地电磁测深野外资料的利用率.
张春虹张刚
关键词:AR(P)模型大地电磁测深缺失数据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南北两个大陆边缘长期演化的产物,各部分性质和时代不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混杂体。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演化时间上的长期性、多旋回性,空间上的多样性、变异性,一直是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沟通该区复杂的浅表地质现象与深部结构成像,获取更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秦岭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揭示其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长450 km、南北向跨越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渭河地堑、秦岭造山带、大巴山逆冲推覆带和四川盆地北缘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剖面采集的15个大炮数据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对690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使用有限差分算法,采用变网格尺度及平滑参数的迭代策略,经20次迭代反演,走时均方根误差降至0.105 s,收敛良好。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渭河地堑的低速沉积特征,系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7 km,其发育主要受秦岭北缘断裂、乾县—富平断裂及渭河断裂控制。秦岭北缘断裂与安康—竹山断裂之间的秦岭造山带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仅残余若干较浅的山间盆地。与南部四川盆地稳定沉积相比,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下方沉积层速度结构不统一,反映了逆冲推覆作用的改造,但整体仍保留了3~6 km的沉积厚度。本文分析认为剖面中部的秦岭地区是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板块汇聚的核心地带,之后造山带两翼的南、北陆缘分别于燕山期和新生代转入逆冲推覆和伸展两种迥异的构造环境,而现今研究区的上地壳构造格局是三次事件叠加的结果。
李文辉王海燕高锐卢占武卢占武李洪强侯贺晟熊小松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地震层析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