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832285)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桂芬贝永建蒙绍权李家洲谢文海更多>>
相关机构:玉林师范学院安徽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版纳鱼螈
  • 2篇组织学
  • 2篇消化道
  • 2篇解剖学
  • 2篇化道
  • 1篇形态学
  • 1篇幼体
  • 1篇嗜银
  • 1篇嗜银细胞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动态
  • 1篇种群结构
  • 1篇种群遗传
  • 1篇种群遗传多样...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色素B基...
  • 1篇线粒体细胞色...
  • 1篇解剖学和组织...
  • 1篇扩散
  • 1篇分布区

机构

  • 6篇玉林师范学院
  • 2篇安徽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6篇蒙绍权
  • 6篇贝永建
  • 6篇李桂芬
  • 4篇谢文海
  • 4篇李家洲
  • 2篇骆侠
  • 2篇张保卫
  • 1篇苏福来
  • 1篇王慧
  • 1篇邓冬富
  • 1篇周树林

传媒

  • 3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版纳鱼螈脑的解剖学与组织学被引量:2
2010年
应用光镜对蚓螈目(Gymnophiona)物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脑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版纳鱼螈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和延脑4个部分,端脑由嗅球、副嗅球和大脑半球构成。嗅球发达,有两对嗅神经;大脑半球呈长椭圆形,为脑的主要部分;间脑腹面向后以漏斗连有扁平勺状的垂体;中脑椭圆形;没有小脑;延髓有较大弯曲。本文同时就上述结构特征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较,探讨了在神经系统演化中版纳鱼螈脑的结构的原始性。
李桂芬蒙绍权邓冬富贝永建李家洲谢文海
关键词:版纳鱼螈解剖学组织学
广西发现版纳鱼螈白化幼体一例被引量:1
2010年
2007年5月,在广西北流市六麻镇捕到一例雄性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化幼体。该个体完全白化。体重9.1 g,全长195 mm,尾长3.85 mm,体宽10.36 mm,吻长3.09 mm,尾鳍高5.71 mm,吻端至第一环沟9.47 mm,吻端至第二环沟13.41 mm,鼻间距2.42 mm,眼间距5.17 mm。与正常个体对比发现:该白化幼体的尾长、体宽、尾鳍高大于正常范围,吻端至第二环沟小于正常范围,其余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李桂芬蒙绍权周树林贝永建谢文海李家洲
关键词:版纳鱼螈白化幼体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版纳鱼螈四个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
2010年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是蚓螈类在我国分布的唯一物种,目前已知分布在云南、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本研究获得4个版纳鱼螈种群的8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1000bp序列,对序列变异、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经比对后87个序列发现39个(3.9%)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22个单倍型。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版纳鱼螈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与其它两栖动物接近,说明版纳鱼螈各种群仍保持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和系统发生分析均显示来自云南和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分歧明显,已形成了不同的进化谱系。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也显示来自云南的勐腊种群与两广各种群之间显著的遗传差异,这提示分布在云南与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应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MU)进行保护。综合两种中性检验(Fu's Fs=-9.44,P=0;Tajima's D=-1.88,P=0.013)和种群增长指数(g=5415.03±297.55)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可能经历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李桂芬骆侠贝永建蒙绍权张保卫
关键词:版纳鱼螈种群结构种群动态
版纳鱼螈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对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研究.方法:取各消化管段,除十二指肠和直肠由于很短全取外,其余的食管、胃、空肠和大肠均分别取始段、中段和末段,应用龙桂开浸银法染色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并测量各消化管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版纳鱼螈消化道除食管和大肠未见嗜银细胞外,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在胃体和空肠中段有明显的分布密度高峰,其中空肠中段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和直肠分布密度较低,以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锥体形、梭形、椭圆形、柱形和梨形等.结论:版纳鱼螈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特征与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相似.
李家洲李桂芬苏福来蒙绍权贝永建谢文海
关键词:版纳鱼螈消化道嗜银细胞
版纳鱼螈消化道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被引量:8
2009年
对我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的消化道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版纳鱼螈消化道呈直管状,无盘曲;胃、肠分化明显,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大肠和直肠;黏膜上皮食管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后段为单层柱状上皮,直肠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余均为复层柱状上皮;口咽腔黏膜含大量巨型杯状细胞,有单泡状颌间腺;食道中下段有团泡状食道腺;胃体部含大量单管状胃腺;十二指肠和空肠有单泡状肠腺,绒毛发达;口咽腔的黏膜下层不明显,食道和直肠的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余均为细密的结缔组织;肌层除口咽腔为骨骼肌外,其余均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其中,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两肌层间有细密的结缔组织连接。
李家洲李桂芬贺华丽蒙绍权贝永建谢文海
关键词:版纳鱼螈消化道解剖学组织学
使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对版纳鱼螈分布、起源及扩散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是蚓螈目Gymnophiona在我国分布的唯一物种。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版纳鱼螈的分布范围及演化历史等信息的了解,本研究通过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就其分布、起源及扩散等内容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我国境内的版纳鱼螈均属同一物种,尚未出现种的分化。研究中明确证实了版纳鱼螈在泰国和越南的分布,提示了版纳鱼螈在中南半岛广为分布,甚至可能达到马来西亚境内。结果还提示水系对版纳鱼螈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在湄公河水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现有的信息提示版纳鱼螈有可能起源于中南半岛,并沿着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红河-珠江水系、克拉地峡-马来半岛3个方向扩散。我国境内的版纳鱼螈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地区和两广丘陵以南,来自这两大分布区的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明显,应属于不同的进化显著单元。
李桂芬蒙绍权骆侠王慧贝永建张保卫
关键词:版纳鱼螈分布区细胞色素B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