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C117)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3
- 相关作者:赵桂仿王祎玲郭志刚刘占林李思锋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西安植物园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东亚七筋姑多倍体ITS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通过对13个东亚七筋姑二倍体居群和5个四倍体居群的ITS区(包括ITS1、5.8S rDNA和ITS2)进行克隆测序。ITS序列长度显示出比较高的多态性,ITS1长度为171~270bp,ITS2长度为205~238bp,5.8S序列的长度在162~164bp之间,序列中G+C含量为45.83%~54.13%,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东亚七筋姑ITS区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682bp,其中简约性位点289个;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一致性指数(CI)为0.630,保留系数(RI)为0.684,四倍体居群没有单独聚为一支,而是和相邻地理单元的二倍体居群聚为一支,本研究结果支持东亚七筋姑异地多起源的推断。
- 郭志刚刘占林王祎玲李思锋赵桂仿
- 关键词:东亚七筋姑ITS多倍体
- 七筋菇种群的克隆多样性及其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检测了七筋菇种群的克隆多样性,同时对克隆多样性指数与生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和种水平上每个基因型含有的个体数(克隆分株)分别为1.12和1.149,16个种群均为多克隆种群.检测到的基因型100%为局部分布,群体间的克隆分化较大.七筋菇种群的克隆多样性很高,Simpson指数平均为0.975.基株分布为游击型的克隆构型.由基株数据计算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由分株计算的结果一致,进一步确认了不同七筋菇种群间存在着遗传分化.种群中不时的幼苗更新及自交不亲和,可能是维持七筋菇种群内基因型多样性的重要原因.相关性分析表明,Simpson指数与样地土壤中的酸碱度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
- 王祎玲李欣郭晶郭志刚赵桂仿
- 关键词:生境因子
- 东亚七筋姑的传粉生物学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以陕西镇坪化龙山地区的东亚七筋姑自然居群为对象,通过重力玻片法、套袋法和人工授粉对其进行连续的传粉生物学观察和研究,以明确其散粉规律和繁育系统.结果表明,东亚七筋姑的花期在五月中下旬,单花花期2~3d,整个花序的花期随花序大小的不同而异,一般为3~7d;东亚七筋姑为虫媒传粉,其访花昆虫大多为小型昆虫,主要种类有小型甲虫、蚁类和蝇类等;东亚七筋姑自花传粉是可育的,存在异花传粉,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然条件下结籽率为58%,人工异株异花授粉结籽率为82%.可见,东亚七筋姑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类型,需要传粉者.
- 柏国清杨娟黄兆辉郭志刚刘占林赵桂仿
- 关键词:东亚七筋姑传粉生物学传粉访花昆虫结籽率
- 基于叶绿体DNA序列分析东亚七筋姑的遗传进化被引量:3
- 2008年
- 通过对东亚七筋姑(Clintoniaudensis Trautv.etMey.)19个居群的cpDNA基因间隔区(cpDNA intergenic regions)rpl20-rps12和trnL-F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trnL-F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754个位点,G+C含量为35.2%~35.8%,rpl20-rps12序列排序后长度为814bp,G+C含量为34.1%~34.3%.聚类结果显示四倍体居群没有单独聚为一支,其多倍体可能是同源多倍体,起源方式属于异地多起源.
- 李欣刘占林王祎玲李思锋赵桂仿
- 关键词:东亚七筋姑叶绿体DNA基因间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