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0044681)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运张梅李晓楠陈良苏海军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省胸科医院北京集翔多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男性和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差异的原因探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治疗,探讨不同性别住院死亡率差异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46例男性和537例女性AMI患者,对比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大[(67.7±8.5)岁vs(60.4±11.6)岁,P<0.001],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51.40%vs39.25%,28.31%vs 14.69%,P均<0.001),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4.68 mmol/L和心功能≥killipⅢ级者多(73.37%vs 57.22%,11.92%vs 5.22%,P均<0.001)。男性和女性的心绞痛史(64.53%vs 66.85%,P=0.344)、陈旧性心肌梗死史(8.91%vs 9.87%,P=0.519)和冠心病家族史(22.98%vs 20.68%,P=0.348)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多有吸烟和饮酒史(69.74%vs 14.71%,78.49%vs 24.77%,P均<0.001)。女性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22.16%vs 28.01%,P=0.010)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显著低于男性(64.43%vs 70.14%,P=0.017)。女性患者住院死亡率高于男性(11.92%vs 6.90%,P<0.001)。结论:女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治疗不同,女性患者年龄大,伴随危险因素多,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亦显著低于男性。
- 蒋世亮季晓平王晓荣宋兆峰张运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性别因素死亡率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循环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外周循环血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浓度的改变及其预测易损斑块的价值。方法9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塞(AMI)组19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30例、稳定心绞痛(SAP)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抽取股静脉血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PO浓度和粒子增强散射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UAP组股静脉血MPO门内百分数显著高于AMI组、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AMI组股静脉血MPO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低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UAP组和AMI组与对照组和SAP组相比,股静脉血hsCRP显著增高(P均<0.05),而UAP组和AMI组、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组MPO门内百分数和hsCRP在不稳定斑块明显高于稳定斑块(P均<0.05)。电镜下观察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形态较为规则,胞浆内含有大小、形状不一的不同电子密度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空泡较少;AMI患者中性粒细胞颗粒明显减少,空泡显著增多;UAP患者则显示中性粒细胞颗粒丰富,空泡少见。结论外周循环血中MPO的含量不仅能提示ACS易损斑块的存在,而且能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
- 王媛媛黎莉周风华孟晓钟明张薇张运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急性冠脉综合征高敏C反应蛋白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破裂简化模型的高阶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研究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破裂模型的高阶简化形式,证明了纤维帽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临界频率,当动脉内脉动压力频率低于该临界值时,纤维帽将可能发生参数共振;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纤维帽内外压力差脉动频率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导致纤维帽运动形式产生质的改变;研究了不同心血管参数变化与斑块破裂间的联系。
- 苏海军张鹏飞张梅张运
- 关键词:MATHIEU方程心血管参数
- 祛瘀消斑胶囊和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生长因子和MMP1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祛淤消斑胶囊和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colla-gen I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及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和中药祛淤消斑胶囊治疗12周,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胶原I、MMP-1及TIMP-1的表达。结果:2种药物均可显著降低兔血脂,辛伐他汀效果更强;2种药物均可显著消退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组bFGF、TGFβ-1、胶原I、M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其中辛伐他汀组的bF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药物均有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药物通过减少生长因子和MMP-1的表达,相对减少MMP-1/TIMP-1表达比例,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 张梅张运赵玉霞张园园高月花李秀昌
- 关键词:动脉硬化间质胶原酶
- 腺苷负荷心肌组织应变显像对左心室缺血心肌同步性的评价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应变显像在腺苷负荷试验中定量不同程度缺血时左室心肌同步性的准确性。方法在11只开胸犬中先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及梗死模型。分别记录基础状态、缺血状态(左前降支狭窄60%~70%)、梗死状态(左前降支100%闭塞)下的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分别于三种状态下进行腺苷负荷试验。测量左室16节段的收缩期应变及心电图R波顶点到应变曲线收缩或舒张转折点的时间间隔(Tcec),并对左室室壁运动进行目测评分(WMS)。结果非前降支供血节段:收缩期应变及Tcec在各个状态下无显著性改变。前降支供血节段:与基础状态相比,缺血状态下前降支供血节段的收缩期应变有所减低、Tcec略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状态下前降支供血节段的收缩期应变[(0.90±5.7)%]较基础状态[(-6.13±7.7)%]及缺血状态[(-5.21±5.4)%]下显著减低(均P〈0.001);Tcec2(228.4±28.6)ms]较基础状态[(196.3±2(1.2)ms]及缺血状态下[(204.1±31.O)ms]显著延长(P〈0.001及P=0.002)。在缺血状态下应用腺苷后前降支供血节段的Tcec较用药前显著延长[(204.1±31.0)ms对(225.2±31.5)ms,t=-2.176,P=0.044],而收缩期应变较用药前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缺血+腺苷、梗死及梗死+腺苷状态下前降支供血节段较非前降支供血节段的收缩期应变显著减低(分别为t:3.287,P=0.005;t=2.923,P=0.008;及t=3.629,P=0.001),TCeC较非前降支供血节段的Tcec显著延长(分别为t=2.285,P=0.036;f=3.185,P=0.005;及f=2.370,P=0.027)。梗死状态下,随着WMS积分的增加,Tcec也显著增加,但是在无运动节段与矛盾运动节段之间Tce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腺苷负荷应变显像增加了对缺血区延长的Tcec检出的敏感性
- 曲海燕张梅张运孙文宇姚桂华李晓楠陈良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室功能腺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