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389004)
- 作品数:5 被引量:73H指数:3
- 相关作者:林文雄江宝月邓家耀贾小丽吴杏春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水稻抗UV-B的QTL定位和环境互作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构建了含有97对SSR分子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以该遗传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分别在2005年晚季和2006年早季进行UV—B辐射增强处理,考察了株高性状,并转换成抑制率进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定位,共检测到2个抗UV—B辐射增强的加性QTLs,分别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上,解释了4.72%和2.69%的遗传变异,分析还发现控制该性状QTL存在环境互作效应,分别解释了8.36%和5.42%的遗传变异,大于加性QTLs。同时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基因,解释了0.00~6.88%的遗传变异,也存在-9环境的互作效应,解释了1.94%~23.31%的遗传变异,暗示着基因上位性的重要作用。
- 林文雄江宝月贾小丽邓家耀吴杏春梁康迳
-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遗传连锁图谱
- 水稻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QTLs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利用Dular和Lemont杂交后代单粒传衍生的123个F12家系所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研究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考察该RIL群体齐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对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0个控制叶绿素含量的加性QTLs,共解释了73.51的遗传变异,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2.08~20.14,其中6个和环境存在显著互作;同时也检测到13对影响叶绿素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其中6对具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
- 孙小霞邓家耀江宝月贾小丽熊君林文雄
- 关键词:水稻
- 控制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QTL定位被引量:1
- 2009年
- 利用"Lemont"和"Dular"水稻杂交后代单粒传衍生的123个F12家系所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及其含97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以耐性指数(T)和敏感性指数(S)为测定指标,应用WinQTLcart2.5定位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2个性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2个性状呈连续分布,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并且各性状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遗传类型。2个性状共检测到11个QTL,各QTL的LOD值为2.02~5.07,贡献率为6%~23%。其中在第1、2、3、6、8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耐性指标的7个QTLs,贡献率为6%~19%;在第1、3、5、8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敏感性指标的4个QTLs,贡献率分别为19%、23%、6%和7%;分别在第3、8染色体的相同区间内(RM85~RM468和RM408~RM250)检测到2个性状的QTLs,这很好地解释了2性状之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性即存在一因多效现象(Pleiotrophic effect)。
- 孙小霞邓家耀江宝月贾小丽林文雄
- 关键词:水稻耐光氧化
- 水稻苗期响应光强日变化的分子行为生态初探被引量:3
- 2009年
- 本研究以常规优质稻"佳辐占"为材料,应用差异蛋白组学的方法研究福建省光照最强月份(7月份)水稻秧苗功能叶响应光强日变化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共有7个蛋白质发生表达丰度的日变化,经质谱分析与功能鉴定,预测了6个蛋白质,分别是叶绿体光合系统Ⅰ反应中心亚基Ⅱ-类蛋白(蛋白点1)、核苷单磷酸激酶b(蛋白点2)、含Lon保守区的蛋白酶类蛋白(蛋白点3)、推定的还原酶(蛋白点4)、分子伴侣(蛋白点5)和倍半萜环化酶1(蛋白点6),其中,除蛋白点2、3在午间表达丰度增强之外,其余均下降,揭示了水稻功能叶蛋白质响应光强日变化的分子行为生态学特性。
- 林文雄余高镜熊君陈婷
- 关键词:水稻光抑制
- UV-B辐射增强对两种不同抗性水稻叶片光合生理及超显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57
- 2007年
- 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研究了两个不同水稻品种叶片光合作用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1)UV-B辐射胁迫使两个水稻品种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Chla/Chlb)比值下降,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改变,光系统Ⅱ活性受抑制,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其中Dular受抑制的程度较Lemont大。(2)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进一步研究表明,UV-B辐射胁迫使水稻叶片气孔器受破坏,叶绿体结构变形,基粒片层排列稀疏紊乱,两个供试品种结构上受破坏的程度与它们光合生理受抑制的程度一致。(3)叶片边缘受破坏的程度较主脉两侧轻,这可能与硅质乳突密度较大有关。(4)两个供试品种叶片表面主脉两侧的硅质乳突数量及其受UV-B辐射影响的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Lemont叶表面的乳突分布密度较大,且在UV-B辐射胁迫下有增加的趋势,而Du lar则相反。这说明硅质体的累积特性可能是水稻对UV-B辐射胁迫的适应机制之一。
- 吴杏春林文雄黄忠良
- 关键词:UV-B辐射水稻超显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