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07B09) 作品数:41 被引量:503 H指数:16 相关作者: 杨四军 石祖梁 顾克军 张斯梅 张传辉 更多>> 相关机构: 扬州大学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5号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作物超高产研究,涌现了许多超高产记录。然而,大多数高产记录是在高水、肥投入下实现的。部分高产记录重演性较差,在地区间或年度间产量表现出严重的不稳定性。究其原因,可能与超高产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 褚光 杨建昌关键词:栽培模式 水分利用率 文献传递 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麦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解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N1)、5∶1∶2∶2(N2)、7∶1∶2∶0(N3)三个氮肥运筹方式,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设置5∶1∶2∶2一个氮肥运筹方式(N4),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处理下麦田土壤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进行观测,测定小麦籽粒产量,估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和麦季全球增温潜势(GWP)。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麦季CH4和CO2的排放,显著降低了N2O的排放,显著提高了麦季GWP。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间CH4、CO2累积排放量和GWP差异不显著,但N3处理显著提高了N2O累积排放量,分别较N1、N2处理提高61.22%、51.92%。N1、N2处理的GHGI最低,分别较N4处理降低41.27%和39.67%,N3处理的GHGI较N4处理增加3.30%。因此,麦季秸秆还田下采用3∶1∶3∶3和5∶1∶2∶2氮肥运筹方式有显著地增产与综合减排作用,是低碳生产的合理施肥措施。 牛东 潘慧 丛美娟 尹萍 吴浩 孙娟 朱新开 郭文善关键词:土壤 温室气体 秸秆还田 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明水稻高产、高效、安全相协调的养分管理模式,试验通过组合氮、磷、钾肥用量与运筹方式,有机肥和微肥施用等因子,设计出6种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杂交水稻Ⅱ优125籽粒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施肥模式(FFP)相比,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YHE)、高产模式(SHY)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提高水稻的籽粒产量、纯收益和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其中产量增7.5%~20.63%,纯收益增20.31%~45.87%,产投比增3.57%~38.19%,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1.50%~74.68%;HYHE和HE模式还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5.24~14.84个百分点。不同养分管理模式间的产量、产投比与氮效率存在差异,其中高效处理(HE)虽增产幅度最小,但实现了低投入、高产投比、高效益、高氮效率;高产高效处理(HYHE)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效益与氮效率,产量与效益比较协调。 盛海君 周卫华 冷亚麟 朱新开 李振宏关键词:水稻 养分管理模式 氮效率 施氮量与行距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7 2015年 在当今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籽粒品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栽培措施会对小麦籽粒品质产生一定影响。为探明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筋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小麦类型间差异,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圃场试验田,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150 kg·hm-2、210 kg·hm-2、270 kg·hm-2)为主区,行距(12 cm、20 cm)为裂区,供试品种为小裂区,研究田间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花后蛋白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随施氮量和行距增加而显著提高,且在低氮条件下施氮效果较为显著。在27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增大行距对2个小麦品种灌浆后期籽粒蛋白质积累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20 cm行距条件下,210 kg·hm-2施氮量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硬度、出粉率、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及粉质参数等品质指标的改善,而270 kg·hm-2施氮量能够有效提高中筋小麦‘中麦8号’磨粉品质和粉质参数;2个筋型小麦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而2个小麦品种容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施氮量在150 kg·hm-2以上时,增大行距,‘济麦20’和‘中麦8号’加工品质均能够显著提升,即在20 cm行距水平下2个筋型小麦加工品质较好。适当的施氮量和合理的行距配置能够提高小麦籽粒品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籽粒品质在行距20 cm、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和270 kg·hm-2时达到最优。说明适当增加施氮量和增大行距均有利于强、中筋冬小麦品质的改善。 郭明明 赵广才 郭文善 常旭虹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范仲卿 亓振 王雨关键词:冬小麦 筋型 施氮量 行距 品质性状 水稻产量对氮肥响应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生理的关系 【研究背景】植物根系不仅是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根系构型、合成或分泌激素、有机酸和酶等物质来适应多变的土壤环境,调节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根系和地上植株的生长。土壤结构和养分与水分等条件、根际微生物... 刘立军 王康君 卞金龙 熊溢伟 陈璐 王志琴 杨建昌关键词:水稻品种 氮肥利用效率 文献传递 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光明麦1号氮肥表观利用率的调控 被引量:17 2016年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以光明麦1号为试验品种,利用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稻茬小麦的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NUR)受播期、密度、施氮量组合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对小麦NUR效应表现为氮肥〉播期〉密度。在试验条件下,实现高产和高NUR目标,三因素有多种组合模式,其中播期10月28日至11月2日+密度160~180万株hm–2+施氮量200 kg hm–2的组合,其产量为6800~7200 kg hm–2,NUR大于42.0%(最大值为44.8%),可靠度达到95%;播期10月21日至27日+密度120~150万株hm–2+施氮量190~225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6200~7000 kg hm–2,NUR达41.0%以上;播期11月3日至11日+密度210~240万株hm–2+施氮量190~210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5900~7250 kg hm–2,NUR达39.0%以上。 徐晖 崔怀洋 张伟 丁锦峰 李春燕 郭文善 朱新开关键词:小麦产量 江苏省粳稻—小麦周年种植资源分析与高产组合配置 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对江苏省不同生态区温光水等主要气象因素、土壤肥力、品种类型及周年种植现状的生产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完全具备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的条件,但仍表现为季节紧张,茬口衔接与品种组合需统筹优化。 王龙俊 蒋小忠 吴桂成 段云辉 张佩关键词:粳稻 小麦 高产 氮肥对扬麦20茎秆性状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4年 为了解施氮对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性能的调节作用,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180、225和270kg·hm-2)和3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7∶1∶2∶0、5∶1∶2∶2和3∶1∶3∶3),研究氮肥施用量及运筹比例对小麦产量及茎秆形态、力学结构、化学成分等抗倒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相同时,5∶1∶2∶2氮肥运筹比例的产量均最高。随着氮肥用量及基施比例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长变细,充实度降低,茎秆强度降低,田间发生倒伏的可能性及危害增加。在高肥条件下适度减少氮肥用量和氮肥合理后移能够有效提高茎秆质量,增加抗倒性能,并获得较高的产量,以施氮225kg·hm-2、氮肥运筹比例5∶1∶2∶2处理效果最好,能有效缓解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 张明伟 易媛 董召娣 董召娣 朱新开 封超年 朱新开 彭永欣关键词:氮肥调控 部分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2014年 为了解小麦冬春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以江苏省主栽的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吸收效率(NUEa)和氮肥生产效率(NGPE)分别比春性小麦高12.19%和9.6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NUEa和NGPE最高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均为济麦22,春性小麦两个指标最高的品种均为扬麦15。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NUR)、氮肥农学效率(NAE)、氮素生理效率(NPE)及氮收获指数亦高于春性小麦,但差异均不显著。半冬性或春性类型小麦中各指标都存在氮高效和氮低效的品种,且品种间差异均极显著;不同品种氮效率高或低的机制不同,使得对氮肥的吸收、利用、转运的能力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氮效率机制特点采用不同的施肥应对策略。 董召娣 张明伟 张明伟 郭明明 朱新开 封超年 朱新开 彭永欣关键词:半冬性小麦 春性小麦 氮素利用效率 水稻秸秆养分垂直分布特征与不同留茬高度下还田养分估算 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明确水稻植株不同层次的秸秆养分特征,科学估算不同留茬高度下稻秸养分还田量,通过在成熟期采集江苏省生产上主推的水稻品种植株,用分层切断法,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取5段长度为5 cm的秸秆,剩余部分为第6段(分别用0~5、5~10、10~15、15~20、20~25和>25 cm表示6段秸秆),对穗部单独进行脱粒处理获取穗轴与枝梗,对植株各部分秸秆分别进行烘干称重,并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植株基部0~25cm范围内5个层次秸秆干重占植株秸秆干重的比例都表现为随基部向上依次减少的趋势。水稻秸秆N与P含量呈现出从冠层向下递增的趋势,而秸秆K含量则表现出从冠层向下递减的趋势。江苏省水稻秸秆N、P和K养分总量分别为16.16×10~4、2.81×10~4和30.21×10~4t,不同留茬高度秸秆养分还田量不同,留茬高度为15 cm时,水稻秸秆N、P和K养分还田量分别为6.02×10~4、1.43×10~4和6.78×10~4t。不同稻区秸秆还田时应根据留茬高度及稻谷产量水平进行估算秸秆养分还田量,同时结合其它条件科学制定肥料运筹策略。 顾克军 张传辉 顾东祥 张斯梅 石祖梁 许博 杨四军关键词:水稻 留茬高度 秸秆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