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70683)

作品数:12 被引量:123H指数:7
相关作者:钟白玉麦跃程波唐书谦刘荣卿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乳头
  • 6篇细胞
  • 6篇毛囊
  • 6篇毛乳头
  • 5篇毛乳头细胞
  • 4篇基因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细胞培养
  • 3篇结合蛋白
  • 3篇甘露糖结合蛋...
  • 2篇蛋白
  • 2篇遗传多态
  • 2篇遗传多态性
  • 2篇基因多态性
  • 2篇HIV-1感...
  • 2篇MBP
  • 1篇多态性分析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机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省卫生防...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解放军第三○...

作者

  • 6篇钟白玉
  • 5篇程波
  • 5篇刘荣卿
  • 5篇唐书谦
  • 5篇麦跃
  • 4篇伍津津
  • 2篇王福生
  • 2篇金磊
  • 2篇刘明旭
  • 1篇杨道锋
  • 1篇褚福亮
  • 1篇尹锐
  • 1篇崔为国
  • 1篇施红
  • 1篇雷周云
  • 1篇朱慧芬
  • 1篇刁庆春
  • 1篇王昌青
  • 1篇王哲
  • 1篇田德英

传媒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肝脏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年份

  • 2篇2004
  • 2篇2003
  • 6篇2001
  • 2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乳头细胞与毛发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探讨人毛乳头细胞和毛发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毛发生长周期的调控,寻找体内外毛囊重建的途径。方法人毛乳头细胞和毛发上皮细胞分室和共同培养于 DMEM培养基中,在不同时相计数两种细胞,并观察细胞的生长方式。结果毛乳头细胞和毛发上皮细胞的生长能相互促进,毛发上皮细胞能诱导培养的毛乳头细胞形成毛乳头样结构。结论毛囊真-表皮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它们共同控制着毛囊的生长和发育。
程波伍津津刘荣卿麦跃钟白玉唐书谦
关键词:毛囊细胞培养毛乳头细胞
硫酸软骨素、硫酸肝素对毛乳头细胞粘附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在毛囊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寻找毛乳头细胞 (DPC)生长的调节因素。方法 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DPC ,并通过免疫组化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Actin)染色证实。测定硫酸软骨素A ,硫酸软骨素C及硫酸肝素对DPC粘附及生长的影响。结果 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DPC效率高 ,纯度高 ,方法简单易行。硫酸软骨素A和硫酸肝素明显促进DPC粘附及生长 ,而硫酸软骨素C作用不明显。结论 某些细胞外基质可调节DPC的生长 ,从而影响毛囊的生长发育。
程波伍津津麦跃刘荣卿钟白玉唐书谦
关键词:毛乳头细胞硫酸软骨素硫酸肝素毛囊
正常人头皮毛囊角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5
2000年
目的 了解毛发角蛋白家族在正常人头皮毛囊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毛发角蛋白家族在正常人头皮毛囊切片上进行检测 ,同时比较了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 (含抗原热修复 )上的检测差异。结果 RCK10 2 (K5、K8)在皮脂腺、汗腺、毛干、内外根鞘中阳性 ,LPIK(K7)在皮脂腺、汗腺、内根鞘中阳性。RKSE6 0 (K10 )在汗腺表达 ,RCK10 7(K14 )在基底层阳性。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抗原热修复后表达效果较单纯石蜡切片好。结论 毛发角蛋白家族在毛囊中的分布差异较大 。
钟白玉程波麦跃刁庆春尹锐
关键词:头皮毛囊角蛋白免疫组化正常人冰冻切片
改良毛乳头细胞培养法被引量:41
2001年
程波刘荣卿伍津津麦跃钟白玉唐书谦
关键词:毛乳头细胞培养
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自杀基因转移系统的建立及其体外抗瘤效应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构建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自杀基因系统并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 方法SPDP法制备抗转铁蛋白受体与多聚赖氨酸(PLL)的复合物并用分子筛层析纯化。根据DNA阻断试验结果,pEBAF/tk重组质粒与Ab~PLL按1∶6混合使二者结合形成PEBAF/tk-Ab-PLL复合物。将此复合物转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和肺癌细胞株A549,并以脂质体转移为对照。加入不同浓度的更昔洛韦(GCV)以观察细胞的自杀效应。 结果 加入GCV后HepG2/tk的增殖受抑制最明显。100 mg/L和1 mg/L时抑制率分别为60.5%和24.3%。SMMC7721/tk受抑制较低,而A549的增殖不受抑制。 结论 本基因治疗体系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杀肿瘤效果。
杨道锋朱慧芬沈关心田德英
关键词:转铁蛋白受体自杀基因抗瘤效应基因转移
中国五个民族的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特点及意义被引量:27
2001年
目的 分析中国 5个民族人群中甘露糖结合蛋白 (mannose- binding protein,MBP)基因多态性特点 ,并比较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 MBP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对中国 5个民族的 95 5份样品的 MBP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 ,并将2 2份汉族人样品的 PCR产物直接进行 DNA序列分析。结果 报告了中国汉族人 MBP基因第 1外显子及其两侧附近的 DNA序列 ;5个民族 MBP基因密码子 5 4(MBP- 5 4)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 :汉族 0 .181、维吾尔族 0 .12 8、蒙古族 0 .181、藏族 0 .179和彝族 0 .181;5个民族的 MBP- 5 4基因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与汉族人群相比 ,维吾尔族的 MBP- 5 4等位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 MBP- 5 4等位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所有人群中未检测到密码子 5 2和 5 7基因突变。结论 在所调查的 5个民族中 ,存在较高比例的 MBP-5 4基因突变 ,MBP基因的缺失并不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联。
施红王福生金磊刘明旭洪卫国杜清友雷周云侯静施明邢利和
关键词:甘露糖结合蛋白遗传多态性慢性乙型肝炎
毛乳头细胞在毛囊形态学发生和生长调控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03年
毛乳头细胞是一群特异的间质细胞 ,位于毛囊底部。在毛囊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这些细胞起源于真皮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
杨卫兵郝飞
关键词:毛乳头细胞毛囊
人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生长曲线观察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观察人正常头皮毛囊真皮成分的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繁殖曲线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毛乳头细胞和真皮鞘细胞,在 4种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并在基础培养基、常规培养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中进行 3H-TdR掺入,测定细胞代谢情况。结果毛乳头细胞和真皮鞘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呈现三个时相,停滞期、对数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 3种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真皮鞘细胞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常规培养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 3种间质细胞的促生长作用表明,在器官型培养中对毛囊上皮细胞和真皮成分的细胞也会有促生长作用,为毛囊器官型培养和人工皮肤研究采用此培养基提供了实验依据。
刘荣卿唐书谦钟白玉叶庆佾伍津津
关键词:毛囊毛乳头细胞细胞培养
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对诱导毛囊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 以细胞外基质成分纤维连接蛋白促进培养的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行为 ,观察毛乳头细胞的凝集性生长对诱导毛囊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的人头皮毛乳头细胞经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预处理后 ,促进形成凝集性生长团 ,再与毛囊上皮细胞共同移植于裸鼠皮下 ,分别于 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 ,观察毛囊形成及分化程度。结果  8周后纤维连接蛋白预处理的毛乳头细胞组可见有毛囊样结构形成 ,未处理组仅见松散细胞团 ;12周后两组均可见有毛囊样结构形成 ,但纤维连接蛋白预处理组较未处理组诱导形成毛囊样结构分化更成熟 ;真皮成纤维细胞组未见有毛囊样结构形成。结论 毛乳头细胞的凝集性生长特性对其诱导毛囊形成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细胞呈凝集性生长后 ,其生物学功能增强。
麦跃刘荣卿伍津津程波唐书谦钟白玉
关键词:毛乳头细胞毛囊重建细胞外基质裸鼠
与HIV-1感染相关的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
2003年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甘露糖结合蛋白 (MBP)基因的等位基因多态性特点 ,初步探讨MBP基因多态性与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从 85 6例个体 (汉族 60 6例、维吾尔族 2 5 0例 )的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 (DNA)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分析检测MBP基因外显子 1区域第 5 2、5 4、5 7密码子部位的 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 ,并随机抽样经DNA直接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在健康人群中 ,MBP 5 4等位基因突变频率汉族为 0 189,维吾尔族为 0 12 1。该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这两个民族中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两个民族在健康人群中的基因型分布和突变基因频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 χ2 =5 5 3 ,P =0 0 2 2 )。汉族的HIV 1感染组、高危对照组和相应的健康人群之间 ,MBP 5 4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高危对照组与健康人群相比 ,MBP 5 4基因的突变频率差异亦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HIV 1感染组与高危对照组以及与相应的健康人群相比 ,MBP 5 4基因的突变频率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所检测的人群中 ,均未发现MBP基因的第 5 2、5 7密码子部位有基因突变。结论 在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MBP
施红王福生王哲金磊褚福亮王昌青洪卫国崔为国刘明旭
关键词:甘露糖结合蛋白艾滋病病毒1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