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3Z230)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于维平张宁孙玺许琨刘洋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电气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7篇电池
  • 7篇锂离子
  • 7篇锂离子电池
  • 7篇离子
  • 7篇离子电池
  • 7篇负极
  • 7篇负极材料
  • 4篇电沉积
  • 4篇SN-CO-...
  • 4篇
  • 3篇电沉积法
  • 3篇电沉积法制备
  • 3篇电池负极
  • 3篇锂离子电池负...
  • 2篇电池负极材料
  • 2篇球磨
  • 2篇球磨法
  • 2篇锂离子电池负...
  • 1篇导电
  • 1篇导电剂

机构

  • 9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7篇于维平
  • 2篇孙玺
  • 2篇许琨
  • 2篇张宁
  • 1篇于东岳
  • 1篇刘洋
  • 1篇张世超
  • 1篇孙明明
  • 1篇东栋

传媒

  • 3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金属热处理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锂离子电池用纳米Sn/SnSb合金三维复合负极的制备及性能被引量:4
2007年
采用多步电沉积法制备的三维多孔铜箔作为集流体、低温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纳米Sn/SnSb合金作为负极材料,制备出一种新型三维多孔结构的纳米Sn/SnSb合金复合负极.通过与普通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对比实验发现,这种新型三维复合负极具有如下优点:三维多孔网络结构提高了负极活性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结合力,使不含粘结剂电极的制备成为可能;有效缓解了高容量负极活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了负极活性材料的循环性能,当循环到第30周时,普通负极剩余容量为初始容量的33%,而三维复合负极剩余容量为初始容量的41%;三维铜箔集流体的特殊结构为高容量负极活性材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电环境,使电极反应进行得更加完全,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电极比容量,普通负极初始容量为480mAh·g-1,而三维复合负极达到了800mAh·g-1.纳米Sn/SnSb合金三维复合负极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结构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孙明明张世超
关键词:粘结剂导电剂
化学还原-球磨法制备Sn-Co-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
2010年
采用化学还原法得到纳米级Sn-Co粉末,再经过与硬碳粉混合球磨得到Sn-Co-C复合粉体。能谱测试表明,样品Sn、Co、C原子分数分别为3.89%、1.47%、94.64%。SEM观察显示,50-100 nm锡钴微粒附着在片状的硬碳颗粒上。复合粉体与锂片组成模拟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58.4 mAh/g,首次充电比容量为338.5 mAh/g。3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348.2 mAh/g,保持率为62.4%;充电比容量保持在335.4 mAh/g,保持率为99.1%。充放电比容量较硬碳提高3倍左右。由分析放电曲线可知,第一次放电后在电极表面形成了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循环一次后该膜消失。
许琨于维平
关键词:球磨SN-CO-C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模板—电沉积法制备锡钴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被引量:2
2010年
以柠檬酸、EDTA为络合剂,CoCl2、SnCl4为主盐的基础电解液,首先在基础电解液中加入硬碳制备Sn-Co-C复合电极材料。SEM观察表明获得的Sn-Co-C复合电极表面为镶嵌C小颗粒的菜花状结构,C物理夹杂在Sn-Co合金中,硬碳的引入使得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得到提高,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63.8和763.2 mA.h/g,而经过50次循环后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400.3和416.2 mA.h/g。然后,在基础电解液中加入甲酸,在聚苯乙烯微球(PS)为模板的辅助下制备孔状结构Sn-Co-C复合材料。获得的材料中Sn、Co、C的原子比分别为36.87%,2.82%,20.61%。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孔状结构的Sn-Co-C电极表现出更好的循环性能,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21.1和946.6 mA.h/g,循环第50次后充放电比容量为401和457.6 mA.h/g,循环第60次后充放电比容量为349.7和401.5 mA.h/g,放电比容量达到400 mA.h/g以上。
孙玺于维平
模板-电沉积法制备孔状结构锡钴负极材料
2009年
采用模板-电沉积法制备Sn-Co合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以柠檬酸、EDTA为络合剂混合CoCl2、SnCl4制备的溶液为电解液,在聚苯乙烯微球(PS)为模板的辅助下制备多孔Sn-Co电极.SEM测试表明:模板电沉积法制得Sn-Co电极表面为多层多孔三维结构.EDS能谱分析表明:多层多孔镀层中Sn-Co原子比(Sn∶Co)接近0.72∶1.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491.4 mAh/g和1 168.1 mAh/g,经过65次充放电循环之后,其充放电比容量仍然为401.5mAh/g和419.1 mAh/g.
孙玺于维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模板—电沉积法制备孔状结构锡钴负极材料
本文采用模板—电沉积法制备Sn-Co合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以柠檬酸、EDTA为络合剂混合CoCl、SnCl制备的溶液为电解液,在聚苯乙烯微球(PS)为模板的辅助下制备多孔Sn-Co电极,SEM测试表明:模板电沉积法制...
孙玺于维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文献传递
化学还原-球磨法制备Sn-Co-C负极材料
2009年
采用化学还原法得到纳米级Sn-Co粉末,再经过与硬碳粉混合球磨得到Sn-Co-C复合粉体.复合粉体与锂片组成模拟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58.4 mAh/g,首次充电比容量为338.5 mAh/g;循环30次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348.2 mAh/g,保持率为62.4%;充电比容量保持在335.4 mAh/g,保持率为99.1%.充放电比容量较硬碳提高3倍左右.
许琨于维平
关键词:球磨负极材料
电沉积法制备Sn-Co-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被引量:6
2008年
分别采用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络合剂在CoCl2、SnCl4溶液中用电沉积方法制备Sn-Co合金电极,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在镀液中加入硬碳制备Sn-Co-C复合电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EDTA作为络合剂时镀层循环性能明显好于柠檬酸,且比容量也较高。Sn-Co合金电极循环30次比容量保持率达91.6%,加入硬碳的Sn-Co-C复合电极比容量及循环性能较之Sn-Co合金电极都有了较大提高。电子探针结果表明,EDTA作为络合剂的Sn-Co-C镀层中Sn、Co、C原子分数分别为61.8401%,22.3788%,12.5409%。SEM观察Sn-Co-C镀层表面为稳定的球状结构。
于东岳张宁刘洋于维平
关键词:电沉积SN-CO-C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电沉积制备锡钴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电沉积法把Sn、Co原子沉积在硬碳颗粒上得到Sn-Co-C复合负极材料,然后球磨。XRD分析表明复合粉体由Sn、Co2C、CoSn2和C组成。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试样中Sn、Co、C原子分数分别为2.9145%,0.6921%,95.3879%。SEM观察显示,锡钴粒子尺寸为50~100nm,沉积在片状的硬碳颗粒上。试样与锂片组成模拟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51.5mAh/g,充电比容量为309.4mAh/g。循环5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319.6mAh/g,充电比容量保持在281.6mAh/g。交流阻抗测试表明,在第一次放电后形成了固体电解质层膜,但循环一次后消失。
张宁于维平
关键词:电沉积SN-CO-C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微孔Sn-Co-C负极的制备及其性能
2011年
采用模板-电沉积法制备锂离子电池Sn-Co-C微孔负极。首先,采用聚合法制备PS球乳液。然后,再以柠檬酸、EDTA为络合剂,CoCl2、SnCl4为主盐,添加甲酸和PS球乳液的电解液中,电沉积制备Sn-Co-C微孔复合电极材料。随后采用EDS、XRD和SEM分析其元素成分、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最后采用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的微孔可以缓解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所导致的活性物质脱落,提高循环性能和寿命。Sn-Co-C负极组成的电池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05.4和1105 mA.h.g-1,循环126次后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93.3和403.2 mA.h.g-1。
东栋于维平
关键词:微孔锂电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