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2012]6)

作品数:5 被引量:93H指数:5
相关作者:顾建平陈国平苏浩波何旭宋进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栓
  • 5篇血栓形成
  • 5篇深静脉
  • 5篇深静脉血栓
  • 5篇静脉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5篇静脉血栓形成
  • 4篇深静脉血栓形...
  • 3篇下肢深静脉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像
  • 2篇溶栓
  • 2篇聚体
  • 2篇股静脉
  • 2篇二聚体
  • 2篇CT血管成像

机构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顾建平
  • 2篇楼文胜
  • 2篇赵伯翔
  • 2篇卢铃铨
  • 2篇王书智
  • 2篇陈亮
  • 2篇宋进华
  • 2篇何旭
  • 2篇苏浩波
  • 2篇陈国平
  • 2篇殷信道
  • 2篇杨春霞
  • 2篇吴刚
  • 1篇汪涛
  • 1篇施万印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间,采用CDT治疗且至少有12个月临床随访资料的,单侧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DT期间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血栓清除率、置管灌注持续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患肢消肿程度以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血栓清除率比较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CDT期间没有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生,小的出血并发症10例(15.9%),其中沿血管鞘边缘渗血3例、穿刺点周围皮下瘀斑或血肿3例、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因置管引起并发症4例(6.3%),其中穿刺点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3例、血管鞘周围继发血栓1例。53例(84.1%)患者CDT第4—8天血栓溶解程度达到Ⅲ级和Ⅱ级。CDT中,尿激酶50万U/d和75U/d灌注溶栓获得的血栓清除率分别为(91.2±10.1)%和(91.3±12.2)%,明显优于25万U/d的(75.9±20.1)%(P〈0.05),但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二者问的血栓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灌注溶栓达到Ⅲ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7.1±0.9)d和(6.2±1.3)d]与Ⅱ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6.4±1.0)d和(6.0±0.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置管灌注时间的延长,平均血栓清除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CDT24h后58例(92.1%)患肢软组织张力减轻,48h后患肢周径[大腿中部为(54.25±5.79)cm,小腿中部为(44.05±5.18)cm]缩小,同术前[大腿中部为(56.46±5.91)cm,小腿中部为(45.68±5.16)cm]比较差异有统�
陈国平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股静脉安全性
D-二聚体监测在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CDT,B组)40例和顺行性溶栓组(C组)20例。为防止致命性肺栓塞(PE)发生,B、C组患者溶栓前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溶栓药物均采用尿激酶,总量均为50万u/d。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开始2、4、6、8 d,治疗结束时)的D-二聚体值,同时计算各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及血栓清除率,采用统计学方法评判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及D-二聚体与血栓溶解体积、血栓清除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前的D-二聚体均值分别为(0.83±0.21)μg/ml、(0.83±0.28)μg/ml、(0.82±0.20)μg/ml,治疗后分别为(0.30±0.98)μg/ml、(0.31±0.12)μg/ml、(0.33±0.11)μg/ml,与正常临界值(0.5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前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血栓清除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全程看,D-二聚体值与血栓清除率无相关性(Pearson系数=0.028,P=0.538)。B、C组第2天的D-二聚体峰值与对应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呈直线相关关系(R2=0.970,P=0.000)。B、C组D-二聚体峰值与治疗结束后血栓清除率呈正相关(Pearson系数=0.547,R2=0.299,P=0.000)。B、C组在治疗第8天前有24例(40%)D-二聚体值已降至正常值范围,结合造影图像比较,其中5例在治疗第8天前血栓清除率已达100%,其余19例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较前(D-二聚体值降至正常值时所对应的血栓清除率)无明显变化。在第8天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
赵伯翔顾建平陈国平何旭楼文胜陈亮宋进华苏浩波施万印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抗凝置管溶栓D-二聚体
D-二聚体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4年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由于其高敏感性,血浆D-二聚体检测被广泛地应用于排除可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但由于其特异性不高,常需与临床概率评估、下肢静脉加压超声、CT及静脉造影等联合用于VTE的诊断。该文就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用于排除VTE、诊断VTE、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赵伯翔顾建平
关键词:D-二聚体静脉血栓栓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前后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治疗前后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价值。方法 54例临床诊断下肢DVT的患者拟介入术前、30例下肢DVT患者介入术后行128层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观察下肢DVT的CT表现,与DSA检查进行比较,计算DVT的CTA诊断符合率。结果介入术前组病例中,DVT分布在左下肢31例,右下肢16例,双下肢7例,26例DVT的范围和近心端CTA显示较DSA清楚,下肢DVT合并肺动脉栓塞8例。21例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0例CT检查显示伴有其他原因的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2例,盆腔肿块压迫髂总静脉4例,盆腔血肿压迫髂静脉1例,腹股沟区淋巴结、囊肿压迫髂外静脉3例。介入术后组病例中,25例髂股深静脉CTA显示:12例静脉血管成型术加血管内支架术,9例位置形态正常,1例位置异常,1例血管内支架术远端血栓形成,1例血管内支架静脉周围血肿形成;其余13例,6例下肢静脉通畅,4例血栓复发,3例下肢慢性DVT综合征,表现为静脉纤细、不光整、闭塞或部分闭塞。12例下腔静脉内滤器置入术后的CT检查显示:7例位置正常,5例下腔静脉内滤器变形或角度异常;其中4例可见滤器附近少量血栓,2例下腔静脉髂静脉广泛DVT形成。以DSA为诊断标准,DVT的CTA诊断符合率为98.8%。结论 CTA能准确诊断下肢DVT的机械性梗阻原因,清楚地显示DVT的位置、范围,与常规DSA对比有较高的符合率,介入术前CTA检查有一定的价值;CTA能够明确显示介入治疗后并发症是否存在以及病变程度,对DVT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杨春霞吴刚王书智顾建平殷信道卢铃铨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械性阻塞原因中的作用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CTA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机械性阻塞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下肢DVT的CTA和DSA影像资料,患者均有下腔静脉或下肢静脉机械性阻塞。将CTA三维图像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血栓部位及范围、侧支循环血管、血管受压部位以及对应的血管外病变,分析静脉阻塞原因。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A及DSA诊断的一致性。应用妒检验,比较CTA及DSA分别对左、右髂股静脉,下腔静脉,髂内静脉内血栓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7例下肢DVT中左下肢28例,右下肢14例,双下肢5例。下肢DVT的机械性阻塞原因:髂静脉受压静脉综合征(IVCS)27例,左髂总静脉受到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受压程度55.41%~100.00%,平均(77.1±16.8)%;下腔静脉先天性狭窄或闭塞3例;布加综合征2例;盆腔肿块压迫髂总静脉4例;右侧腹股沟增大的淋巴结压迫右股静脉3例;左侧腹股沟增大的淋巴结压迫左股静脉2例;其他机械性阻塞原因6例,右侧髂动脉瘤压迫右髂静脉1例、盆腔自发性血肿压迫左髂静脉1例、左股浅静脉狭窄2例、右侧髂静脉狭窄1例、左侧胭静脉狭窄1例。CTA与DSA对髂股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好(Kappa=0.978),对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好(Kappa=0.737),对髂内静脉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差(Kappa=0.189)。CTA与DSA对左、右髂股静脉内血栓(分别为52、51例)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对下腔静脉内血栓(分别为21、17例)的诊断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0.05),对髂内静脉血栓(分别为14、2例)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P〈0.05)。结论CTA能清楚地显示血栓的位置、范围,与常规DSA对比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并且能准确诊断造成下肢DVT的机械性梗阻原因。
杨春霞王书智吴刚顾建平殷信道卢铃铨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