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4001-3)
- 作品数:14 被引量:157H指数:8
- 相关作者:薛建辉吴永波张银龙苏莹莹褚军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 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氨挥发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利用通气法田间原位实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株行距杨麦间作系统、单作麦田系统的土壤氨挥发特点。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与单作系统土壤氨挥发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不论是基肥期还是追肥期各处理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6~7 d,占总累积挥发量的60%~83%;间作系统不同施氮水平土壤氨挥发速率及挥发累积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单作系统相应施氮水平下的挥发速率及挥发累积量;在整个冬小麦生长季内,株行距2 m×5 m的杨麦间作系统(I1)和2 m×15 m的杨麦间作系统(I2)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分别比单作系统降低了0.76~4.23 kg/hm2和2.13~4.16 kg/hm2。
- 程小娜薛建辉吴永波
- 关键词:间作系统施氮水平
- 1991-2006年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及转换参数分析被引量:14
- 2012年
-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3期TM/E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度;挖掘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的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以及变化持续性等隐藏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转换和系统转换判别15 a间不同地类间转换的优势度,进一步探讨其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06年间无锡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较快增长,而林地的流失速率最高;耕地主导了交换变化量,主要表现为空间位置转移;建设用地变化主导了净变化,其变化以建设用地新增为主;从期望新增量和期望流失量角度分析可知,林地转化为新增耕地具有明显的转换优势,同时又存在部分耕地转回林地的现象,两种地类间存在剧烈的空间位移,加剧了林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保护好现存林地和建设环太湖森林植被缓冲带有利于减轻农地面源污染和改善湖泊水质。
- 侍昊薛建辉马婉丽
-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度
- 基于“源-汇”景观调控理论的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途径--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水源区保护规划为例被引量:17
- 2011年
- 城市饮用水源地面源污染的控制是确保饮水安全的关键环节。应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依照影响养分流失的坡度、降水、地势等因素来判定"源""汇"景观类型,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有效地截留进入水体的养分元素,从而指导区域总体规划中各景观类型的合理布局。结合天津市饮用水源地蓟县于桥水库保护性规划的实例,以"源—汇"景观调控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的调控布局减"源"增"汇"。最后,提出系统的调控措施来控制"源"的养分移动,并提高"汇"景观固定养分的能力,达到各景观单元中养分的平衡,实现控制面源污染的目标。
- 韦薇张银龙
- 关键词:风景园林面源污染于桥水库
- 太湖湖滨带土壤活性有机碳沿水分梯度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2
- 2011年
- 湖滨带等水陆交错区土壤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相关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本研究选择位于苏州渔阳山保存较为良好的典型的太湖湖滨带作为实验地,并根据距离水体的远近,将湖滨带从近水体到高岗地分别设置3个实验区,对湖滨带湿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2种活性有机碳进行研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明显影响土壤表层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湖滨带土壤WSOC、LFOC在表层(0~10cm)沿土壤水分梯度的降低而减小,表现为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且下层土壤沿水分梯度的差异变小;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显著高于下层土壤,这与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变化趋势一致;WSOC、LFOC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沿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湿度是调控土壤活性有机碳沿水分梯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 沈玉娟赵琦齐冯育青王琳菲陆华兵余杏生阮宏华
- 关键词:湖滨带土壤活性有机碳水分梯度
- 富营养条件下酸雨对两种湿生植物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2014年
- 采用水培试验法,研究模拟酸雨(pH=2.0,pH=3.5)在富营养条件下对石菖蒲及三白草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富营养化对石菖蒲及三白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富营养化水平的提高,植物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酸雨处理对石菖蒲及三白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但随酸雨浓度的增加,石菖蒲及三白草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另外,随着酸雨次数的增加,石菖蒲及三白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逐渐降低。
- 尹璐薛建辉罗英
- 关键词:三白草硝酸还原酶活性酸雨富营养化水平
- 杨树-冬小麦间作系统细根分布特征及对施氮的响应被引量:7
- 2015年
- 以太湖流域杨树一冬小麦问作(简称杨麦问作)系统和冬小麦单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杨麦问作系统中冬小麦和杨树细根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冬小麦单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探讨林木根系在减少径流中养分流失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1)单作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均大于问作系统,问作系统中越靠近林带的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越小。(2)单作地和问作系统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最大值均出现在灌浆期。(3)随着施氮量的加大,冬小麦和杨树细根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均有所增加,且在问作系统中〉40~80cm土层杨树细根根长密度和根干质量所占比例增加。(4)问作系统减少了硝态氮随淋溶的流失量,灌浆期减少幅度为49.08%~55.49%。
- 吴永波吴殿鸣薛建辉褚军
- 关键词:细根根长密度太湖
- 太湖贡湖湾湖滨湿地生态功能区与植被修复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湖滨湿地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间的一个重要生态交错区。针对太湖贡湖湾湖滨湿地存在的问题,采用建设生态缓冲岛、潜水型丁坝削浪和生态护岸3种生态修复措施,对不同功能区进行生态修复,同时根据太湖湖滨湿地不同区域结构特点,提出了构建缓冲林带、乔灌草生态堤、交错带挺水植物带、浮叶和沉水植物带等4种植被生态修复模式。
- 徐新洲薛建辉吕志刚刘春来
- 关键词: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太湖
- 生态防护林减轻农田氮素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1年
-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农田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由氮素造成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综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造成农田施肥后的氨挥发、地表径流、淋溶和硝化-反硝化等氮损失4个主要途径,探讨了影响氮损失量及强度的因素,生态防护林对农田氮素在地表径流、淋溶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防护林生态效能的因素。综合认为,防护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面源氮素造成的水体污染,提高氮素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就生态防护林减轻农田施肥氮损失的研究领域提出建议。
- 吴殿鸣薛建辉吴永波
- 关键词:生态防护林氮损失农业面源污染
- 芦苇收割对湖滨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1年
- 为探讨一定收割年限后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人工恢复的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方法,研究了芦苇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下湖滨湿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活性对芦苇收割最为敏感,碱性磷酸酶次之,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两种处理下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土壤有效磷在两种处理对应土层的差异性都较为显著,而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在两种处理下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极显著相关。说明芦苇收割导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可能是土壤酶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 徐明喜张银龙陆珺范雅君苏莹莹
- 关键词:湖滨湿地土壤酶活性湿地管理
- 生物炭对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44
- 2014年
-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生物炭削减农田氮、磷养分流失的研究进展,从生物炭的作用机制和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2个方面出发,重点阐述了生物炭对土壤中氮、磷养分的吸附与转化,生物炭的作物效应以及生物炭对土壤淋溶过程的影响。生物炭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氮、磷养分的有效性,促进作物的吸收和生长,而且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以吸附土壤中未被作物利用的水分和养分,延缓养分释放,减弱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能力,最终实现减少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的目的。最后,着眼于当前相关研究的薄弱之处对今后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展望,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 褚军薛建辉金梅娟吴永波
- 关键词:生物炭氮流失磷流失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