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03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03030)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微雪包信和苏海燕杨明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3篇密度泛函
  • 3篇密度泛函理论
  • 3篇泛函
  • 3篇泛函理论
  • 2篇一氧化碳
  • 2篇
  • 1篇理论计算研究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化学位移
  • 1篇活性
  • 1篇活性影响
  • 1篇共吸附
  • 1篇PT
  • 1篇
  • 1篇催化
  • 1篇催化活性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李微雪
  • 2篇包信和
  • 1篇杨明媚
  • 1篇苏海燕

传媒

  • 2篇Chines...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Pt(111)和Pt3Ni(111)表面上CO催化氧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Pt(111)和Pt3Ni(111)表面上CO和O的单独吸附、共吸附以及CO的氧化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Pt3Ni(111)表面上CO的吸附弱于Pt(111)表面,O的吸附明显强于Pt(111)表面.两个表面表现出相似的CO催化氧化活性.表面Ni的存在不但稳定了O的吸附,同时也降低了过渡态O的能量.
苏海燕李微雪包信和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一氧化碳
Rh(111)表面上CO和O共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Rh(111)表面上CO和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三类不同的共吸附结构.从吸附能和化学位移的角度,通过与已有实验结果对比,推断出可能存在的吸附构型.CO和O之间存在较大的排斥作用,在表面上竞争吸附.电子结构分析发现,这种排斥作用来源于CO和O之间与Rh的d轨道成键的竞争.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化学位移与实验测量结果一致,说明化学位移的理论计算能辅助对表面结构的预测.
杨明媚包信和李微雪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一氧化碳化学位移
铂台阶面的初始氧化及其对催化活性影响的理论研究
<正>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在较弱的氧化气氛下(即体相氧化物还不稳定的条件下),在很多过渡金属表面上已经开始形成表面氧化物。虽然人们对表面氧化物的准确定义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人们已经基本上形成共识,即表面氧化物一般是指涉及...
李微雪
关键词:催化活性密度泛函理论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