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4062)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志高张雪梅皮娇龙杨辉滕吉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震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地壳
  • 3篇数值模拟
  • 3篇青藏
  • 3篇流模型
  • 3篇值模拟
  • 2篇动力学响应
  • 2篇样式
  • 2篇接收函数
  • 2篇MOHO
  • 1篇地壳厚度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壳上地幔速...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发生
  • 1篇地震观测
  • 1篇地震矩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网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软件与技...

作者

  • 5篇杨志高
  • 5篇张雪梅
  • 3篇滕吉文
  • 2篇黄志斌
  • 2篇杨辉
  • 2篇皮娇龙
  • 1篇杨文
  • 1篇韩雪君
  • 1篇梁姗姗
  • 1篇邹立晔
  • 1篇史海霞
  • 1篇周龙泉
  • 1篇孙丽
  • 1篇刘杰
  • 1篇梁建宏
  • 1篇魏星
  • 1篇朱玉萍

传媒

  • 2篇地震学报
  • 2篇2016中国...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地震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Earth ...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走滑破裂型大地震中前震的发生
2016年
因为前震被看作是后续地震最可靠的前兆事件之一,它们在准确测定即将到来地震的时间和地点方面都很有用。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有些地震可以作为其他地震的前震,而有些则不行?哪些关键性因素控制着它们?在本项研究中,根据地震破裂形态,一组发生在中国和美国西部的走滑破裂型地震(MS≥6.0)被分成三种类型:1类,2类和3类。它们分别指的是包含张性岩桥、压性岩桥,以及张性与压性混合型岩桥的破裂的地震。前震更可能在1类和3类地震之前出现,而不大可能出现在2类地震之前。这些现象可能表明,对走滑型地震来说,张性连接的结构使得前震易于发生。与先前发表的一些成果不一致的是,前震的发生与本研究所涉及的主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似乎并不相关;这意味着,对于不同震源机制和位置的地震,正应力增加可能对前震发生有不同的影响。在本研究的数据集中,未发现前震与主震震级之间的确定性联系。
yi chenglouis ngaiyuen wong杨志高邹立晔朱玉萍
关键词:大地震前震
青藏高原东北缘噪声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青海、甘肃和宁夏3个区域地震台网两年的波形数据,通过地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8—40 s的瑞雷面波二维群速度结构和三维地壳上地幔顶部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噪声层析成像给出的短周期面波信息能够较好地约束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8 s和10 s周期的群速度图像与沉积层和基底结晶深度有关,具体而言:祁连山和西秦岭造山带表现为高速体特征,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鄂尔多斯西缘表现为低速特征;周期为15 s和20 s的瑞雷面波群速度图像反映的是中地壳结构,15 s周期群速度图像上造山带下方高速体向北和向东方向扩展,20 s周期群速度图像呈现大范围低速体,推测为中下地壳低速层影响所致;30 s和40 s周期的群速度图像反映的是莫霍面深度附近的速度结构,具体表现为青藏高原大范围的低速体,向北和向东逐渐表现为高速体,说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深度较深,且向北和向东逐渐减薄。另外,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显示祁连地块和甘孜地块中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层,且由柴达木盆地东侧深部的低速层连接,该低速层可能是青藏高原物质北移的一个通道。
杨志高杨志高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剪切波速度
利用噪声成像方法研究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下速度变化
<正>南北地震带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带东侧,包括西藏、青海及川、滇、甘等广大地域。包括全球瞩目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部和部分地质构造较为稳定的扬子地块。总体地势呈西高东低,并缓缓向东南倾斜,存在一系列规模巨...
张雪梅杨志高史海霞杨文魏星周龙泉黄志斌刘杰
关键词:地震观测噪声控制
文献传递
2016年门源M_S 6.4地震震区地壳厚度及波速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收集2015年宁夏、甘肃和青海地震台网63个三分量地震台站观测到的远震波形数据,使用H-k扫描法研究了区域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地壳厚度分布清晰地展示出自东向西地壳厚度不断增加的趋势,并伴随着2个地壳深度梯度带。研究区域平均地壳厚度为50.8 km,显著高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平均波速比为1.73,对应泊松比为0.25,略低于大陆平均泊松比(0.265)。分析认为研究区域中东部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上地壳,长英质岩石含量增加使整体泊松比下降。某些区域表现出超高的泊松比,推测这些区域可能存在岩石部分熔融现象。古浪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和这次门源地震都发生在泊松比梯度带和地壳厚度梯度带泊松比较低的一侧。
杨志高张雪梅
关键词:接收函数泊松比地壳厚度
华南与邻区岩石圈-软流圈结构及其深部动力过程的地震学研究
2017年
1 研究意义 华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地带,它既受欧亚大陆动力体系控制,同时又受到太平洋动力体系与印度洋动力体系的影响,经过漫长的多期次的演化,地壳构造十分复杂,壳、幔结构横向变化剧烈,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区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地学家们所瞩目,对其深浅构造的研究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
关键词:动力过程地震学软流圈岩石圈深部
2015年9月14日河北昌黎4.2级地震及震中附近应力状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2015年9月14日在河北昌黎发生了M_S4.2地震,这次地震位于唐山老震区,是2015年内首都圈地区最显著的地震。本文计算了这次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和2015年内发生在其附近小地震的震源物理参数,对比之前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小区域的应力状态。以往应力场研究侧重于最大应力主轴方向,本研究通过计算地震视应力参数估计了区域绝对应力水平下限,获得了有关应力状态的丰富信息。本文采用(1)反演地震矩张量的波形拟合法及(2)积分宽频带平均震源谱法2种方法计算出地震矩,得到的地震矩比较接近,说明本文计算流程和参数选择合理。综合分析得出下面两点认识:(1)区域应力场受到华北应力场控制,同时也表现出小区域特征;(2)地震视应力分布与10年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可能意味着该区域的地震活动会维持现状。
杨志高
关键词:应力状态地震矩视应力
青藏高原通道流模型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
"中、下地壳流"模型作为一种可能的动力学演化机制,在解决诸如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东缘、南缘等区域地壳中岩层的通道流或韧性剪切挤出等方面的解释给出了相应的模型和阐述.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壳、幔介质平均速度模型,采用二维黏弹...
杨辉滕吉文皮娇龙
关键词:青藏高原数值模拟滑移面
文献传递
中国地震台网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的建立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LLNL-G3Dv3全球P波三维速度模型,应用FMM软件包计算并建立了中国地震台网990个台站的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该走时表覆盖了以台站为中心的水平向20°×20°、垂直向-5.1—80 km(向下为正)的三维空间.其水平向间隔为0.2°,垂直向间隔为5 km.这样对于任一深度小于80 km的震源,均可以应用此三维走时表计算其到周围10°范围内台站的走时.中国地震台网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的建立,对于改善区域初至P波走时预测,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有一定现实意义.
梁建宏韩雪君孙丽梁姗姗张雪梅
关键词:中国地震台网P波走时表
强大地震发生前后地下速度变化初步探讨
<正>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和挤压作用下,形成了全球瞩目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带东侧的南北地震带,包括西藏、青海及川、滇、甘等广大地域。总体地势呈西高东低,并缓缓向东南倾斜,存在...
张雪梅; 杨志高; 史海霞; 安艳茹; 杨文; 魏星; 周龙泉; 黄志斌; 刘杰;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Moho界面起伏样式对通道流模型的动力学响应——基于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14年
青藏高原的高精度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发现:壳一幔边界(Moho)并非是一物理学上的"刚性"界面,它不仅起伏变化强烈,极为凹凸不平,而且被一系列规模不一,产状各异的深大断裂所切割,故必然会导致复杂的地表和深部物质运移动力学响应的复杂化.在常见的通道流模型中,一般均设定下地壳与上地幔之间为一平缓界面,在数值模拟工作中亦常简化为平滑的约束界面.为此,基于青藏高原实际资料提取的壳、幔介质平均速度模型,采用黏弹性数值模型讨论Moho界面起伏变换样式对通道流模型产生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道流效应的影响仅限于小区域内,当Moho面存在起伏样式变化时,确会对通道流产生影响,Moho界面的起伏增强了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同步运动效应,但是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2)Moho界面起伏形态变化对地表和Moho界面水平位移产生的影响各异,在Moho界面发生错断的地方,呈现为地表水平位移开始发生明显加速减小的地方,即地表与深部介质水平位移解耦,模型深部动力学效应与地表的响应并非为局部性效应,而至少体现出区域性的响应.
皮娇龙滕吉文杨辉
关键词:青藏高原数值模拟动力学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