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委院士基金
- 作品数:83 被引量:888H指数:18
- 相关作者:李德源廖昌荣陈伟民黄尚廉周泽扬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5Gy全身照射对大鼠伤口巨噬细胞的抑制效应及W_(11)-a_(12)的促愈作用被引量:8
- 2001年
- 目的 研究大鼠全身 5Gy照射对伤口巨噬细胞 (MΦ)功能的影响及W11 a12 的促愈作用。方法 采用60 Coγ射线全身照射复合皮肤创伤模型 ,观察了MΦ酵母 补体复合物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吞噬功能和分泌纤维粘连蛋白 (FN)、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功能。结果 大鼠 5Gy全身照射复合皮肤创伤后第 3、5天伤口内巨噬细胞C3b受体表达、吞噬功能 ,合成与分泌FN、TGFβ1、bFGF的功能均显著受到抑制 ,但抑制效应的程度不同 ,MΦ的吞噬功能的抑制重于其分泌功能 ,分泌TGFβ1功能的抑制重于分泌bFGF的功能。W11 a12 能显著逆转辐射对MΦ功能的抑制效应。结论 伤口MΦ功能受抑是合并放射损伤后伤口难愈的主要原因 ,增强MΦ功能是W11 a12 促愈作用的一个途径。
- 舒崇湘程天民李树楠
- 关键词:创伤愈合巨噬细胞纤维粘连蛋白
- 骨组织流动电势数值分析被引量:4
- 2001年
- 作者引入基于混合物理论的两相多孔介质模型来描述骨内固体骨质变形、骨液流动以及骨内流动电位间的耦合效应。采用Galerkin加权残值法推导出有关流动电位分布的有限元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算例表明 ,骨组织在外界作用下产生变形 ,引起骨液流动 ,从而使带电粒子在孔隙间运动 ,引起流动电位。
- 李德源刘占芳张湘伟
- 关键词:骨组织多孔介质
- 基于SPSS的岩溶地下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市金佛山表层岩溶地下水为例被引量:17
- 2012年
- 重庆金佛山地区岩溶泉水遍布,但是各个泉点的水质却有较大差异.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如pH,电导率γ,HCO3-、Ca2+、Mg2+、Na+、K+、SO42-、NO3-和Cl-等的质量浓度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分辨出自然过程和人类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2009年1月在重庆金佛山地区采集36个岩溶泉水样,分析结果表明:金佛山岩溶泉的水化学成分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利用SPSS中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基于水中离子和地球化学过程解释的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的4个因子:水-岩作用是地下水中SO42-、F-、K+、Sr2+和Ca2+形成的共同因素,Mg2+、HCO3-主要受土壤等因子影响,Na+、Cl-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水中的NO3-.以上4种因子可以解释金佛山岩溶地下水水质形成的87.58%,其中水-岩作用可以解释55.56%,是影响金佛山地区岩溶水水质的最重要因素.
- 曹敏沈立成肖琼邱述兰王鹏
-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岩溶泉自然因素
- 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地下水DIC和δ13CDIC及其流域碳汇变化特征被引量:17
- 2012年
- 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河水DIC变化特征与来源,估算了流域岩溶碳汇通量,并探讨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SO4型,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受碳酸盐岩碳酸溶蚀和硫酸溶蚀共同控制。地下河水DIC浓度为3.1~6.3 mmol/L,其中夏季因受降雨稀释作用影响DIC较冬季的低;地下河水δ13CDIC值介于-3.8‰~-13.1‰之间,且夏季比冬季偏高约2‰。根据地下河水DIC浓度和流域径流量计算出流域岩溶净碳汇通量均值约为167.31×103mol/(km2.a)。降雨条件下,流域岩溶碳汇通量随流域径流量的迅速增加而增加。另外,流域碳酸盐岩溶蚀还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硫酸型酸雨影响,使得地下水δ13CDIC值相对偏高,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域碳汇通量。
- 曹敏蒋勇军蒲俊兵张兴波邱述兰杨平恒汪智军李欢欢
- 关键词:岩溶DIC地下河
- 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红核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红核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大鼠颈3脊髓外侧索横切(C3Hx)模型,损伤区植入明胶海绵饱和的不同成分治疗及对照溶液。分为AdCMV-CT1组、空白对照组、AdCMV-eGFP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荧光金(FG)于C2注射,1,4,8周脑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红核神经元记数观察红核神经元的存活。结果:在损伤后1~4周,标记红核神经元数几乎无变化。损伤后8周,损伤组、Adv-eGFP组、Adv-CT1组标记神经元分别减少31%,32%,19%。Adv-CT1组与损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脊髓损伤后,红核神经元存在迟发性损伤。Adv-CT1在脊髓中长期表达,明显支持红核神经元的存活。结论: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长时间支持红核神经元的存活。
- 张正丰廖维宏杨青峰李红运伍亚民
- 关键词: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脊髓损伤红核神经元
- 磁流变阻尼器件设计中若干技术问题探讨被引量:33
- 2001年
- 对磁流变阻尼器件设计中值得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如磁流变液、工作模式、磁路结构、导磁材料、线圈和机械结构体积补偿方法等进行了仔细探讨,展望了磁流变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 廖昌荣陈伟民余淼黄尚廉
- 关键词:磁流变液磁流变效应磁流变阻尼器
- 汽车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被引量:20
- 2001年
- 根据Bingham塑性流体模型,提出了混合工作模式的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原理,按照长安微型汽车的技术要求,设计和制作了汽车磁流变阻尼器,并对此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设计原理是可行的,对设计特殊阻尼特性的磁流变阻尼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廖昌荣张玉麟陈伟民黄尚廉
- 关键词:磁流变液阻尼器汽车悬架系统
- 大鼠5 Gy全身照射对伤口成纤维细胞功能的抑制效应及W_(11)-a_(12)的促愈作用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 5Gy全身照射对伤口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FBs)功能的抑制效应及W1 1 a1 2 的促愈作用。方法 采用60 Coγ射线 5Gy全身照射大鼠复合背部植入聚乙烯醇海绵的皮肤伤口模型 ,观察伤后伤口FBs的纤维连接蛋白 (FN)、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反应的变化及W1 1 a1 2 对其的影响。结果 5Gy全身照射复合皮肤创伤后第 3、5天伤口内FN、TGFβ1 、bFG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反应阳性的FBs数量均显著减少 ,但减少的程度有所不同 ,由重到轻依次为bFGF、FN、TGFβ1 。而W1 1 a1 2 能显著增加未照射组和照射组伤口中FN、TGFβ1 、bFG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反应阳性的FBs数量。结论 全身放射损伤对伤口中FBs的合成与分泌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增强FBs合成和分泌功能是W1 1 a1 2 促愈作用的一个途径。
- 舒崇湘程天民李树楠冉新泽
- 关键词:伤口W11-A12创伤愈合纤维粘连蛋白
- γ射线照射对两种组织修复细胞的直接效应与W_(11)-a_(12)的作用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是否对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游走功能具有直接抑制作用及其抑制程度 ,以及W1 1 a1 2 的促愈作用。方法 采用培养的单层 3T3细胞 (小鼠胚胎FBs株 )和培养的单层ECV30 4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划痕伤口模型进行离体照射 ,观察痕隙闭合速度。结果 在 6Gy照射后培养的单层 3T3细胞与单层L ECV30 4细胞划痕“伤口”闭合明显延缓。单层 3T3细胞在伤后 10h对照组伤口完全闭合 ,而照射组仅闭合 77% ;照射组单层ECV30 4细胞在伤后 12h仅为对照组的 83 6 %。W1 1 a1 2 用药组对单层 3T3细胞与ECV30 4细胞“划痕”伤口的闭合均有促进作用。结论 放射损伤对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游走有直接抑制作用 ,这是伤口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进伤口细胞游走和增殖是W1 1 a1 2 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 舒崇湘楼淑芬程天民李树楠冉新泽
- 关键词:Γ射线照射W11-A12创伤愈合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 家蚕大规模EST测序及脂肪体基因表达谱分析
-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是生物基因组中最有价值的基因结构信息。构建生物特定组织、器官或细胞的cDNA文库并进行大规模EST测序分析,能直接获得大量的功能基因结构及表达特征,...
- 程道军
- 关键词:家蚕CDNA文库脂肪体基因表达谱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