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B401)
- 作品数:84 被引量:483H指数:12
- 相关作者:杨国荣高瑞泉顾红亮贡华南付长珍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社会科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从无形、形名到形而上——“形而上”道路之生成被引量:11
- 2009年
- "形"的观念之历史的展开同时表现为逻辑的开展。《老子》以形体统一的"象"为宗,警惕、反对"无形"向"形"的分化。孔子强调内在仁爱对行为、形体的主导;孟子、荀子同样主张以仁义之心主宰形色之质,显示出对形的抑制。形名家主张形与名的一致,强调形的区分义,以分别、差异为基本视角看待万物,将"形"上升、凸显为本质性观念。这种以形为性的思想倾向首先为庄子所扭转。庄子立足于完整的生命,一方面反对形名家以形为性的看法,质疑"形"所拥有的独立的、本质的意义,而将形的本质归诸气、道、德、神、生;另一方面,将形视为道的直接显现,视为生之理的体现,在对"使形者"与"形形者"等"形"的根据的寻求中赋予"形"以"生理"内涵。既主张由形入道,又需要超越形至于形上,这是庄子赋予"形而上"道路丰富而充满张力的形态。《易·传·系辞》立足于宇宙万象而提出"形而上"、"形而下"架构,从而确立了以形理解、规定、把握道与器的道路,这构成了中国"形而上"学的原初形态。
- 贡华南
- 关键词:无形形名形而上
- 《诗经》的哲学意蕴——以《关雎》、《鹤鸣》为例被引量:1
- 2010年
- 《关雎》、《鹤鸣》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关雎》描述君子对淑女的思慕复杂情感,以匮乏的方式突显以情相感、因感而通、因感通而有人际、天人之际的建立与呵护。《鹤鸣》中的鹤鸣、游鱼、树木诸景物呈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乐园经验。如何由情感见证际,进而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天的情意绵绵中呵护并守护际,重建生趣盎然的人间乐园,这或许构成了现代世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通过对《诗》的哲学阐释,我们尝试突破现有中国哲学研究范式所划定的界线。
- 刘梁剑
- 诠释方法论意识的觉醒——从新教神学到浪漫主义诠释学被引量:9
- 2011年
- 自然科学的解释模式,推进了现代诠释学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但并未直接催生现代诠释学。其间经历了新教神学诠释学与浪漫主义诠释学两次理论转折。在新教神学那里,科学方法理念与新教神学倡导的"文本原则"所内含的"解经方法论"要求相互激荡,萌生了方法论意识的自觉,建构起一种普遍的诠释规则体系;而浪漫主义诠释学逐渐形成的诠释方法论意识之反思,使来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并基于不同的立场对诠释学的诸要素进行划分和哲理阐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诠释学的学科性质、理解与解释的类型及其理论依据做出了深入探索。正是在此基础上,施莱尔马赫才有可能建立作为现代诠释学最初形态的一般诠释学。
- 潘德荣
- 化当然为必然:朱熹思想的内在趋向被引量:3
- 2009年
- 以理为第一原理,朱熹上承二程,既表现出某种构造形上世界图景的超验趋向,又延续了儒学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传统。通过理气关系的辨析,朱熹在不同的层面确认了理为存在的普遍根据。作为存在所以可能的根据,理又被赋予所以然与所当然二重涵义,与之相联系的是融当然于必然,正是在这里,以理为存在第一原理的内在涵义得到了真正的展示。当然与必然的沟通既使当然之则的规范意义得到强化,也突出了人的理性本质。较之当然和必然,天命之性和道心更多地从内在的方面展开了普遍之理,后者(理)在人格的成就与行为的成就中具体地表现为自觉的原则。在以自觉的原则确证人不同于其他存在之本质规定的同时,朱熹又或多或少表现出以自觉原则消解自愿原则的趋向。
- 杨国荣
-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被引量:16
- 2009年
- 鲲鹏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中以重言方式连续出现三次。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文本,《逍遥游》所思考的逍遥,不仅是个人一己的逍遥,而且包含万物一体视域中的具有政治-社会向度的逍遥。鲲鹏寓言的第一次出现带给《逍遥游》的,首先是审视人间世逍遥问题的浩瀚而变化的远景视界。第二次出现则表明有待与无待的辩证关联,无待只是有待状况下的,有待既是阻碍逍遥的障碍,但同时也是实现逍遥的条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一种转化。第三次出现则引向小大之辨,一方面是发生在不同事物彼此之间的小大之辨,在这里,大知与大年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在事物内部的小大之辨,大知与大年不再有必然的对应关联,得其正性正命为大,为风(情势)所驱使,远性为小。通过鲲鹏与其他事物的比较,《逍遥游》已经将逍遥的问题带向了正性命的语境中。
- 陈赟
-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重言
- 心学的意义之境被引量:5
- 2010年
- 以心性为关注之点,心学既从内在的层面反思人的实然形态(人是什么)及应然形态(人应当成为什么),又从人与对象的关系考察与理解世界,二者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对意义的追寻。从现代哲学的衍化看,心学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又有其独特的意义。
- 杨国荣
- 关键词:心学
- 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被引量:15
- 2009年
-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与如何理解"哲学"无法分离。哲学作为智慧之思不同于特定的学科,但近代以来又获得了某种学科性。同样,对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的无穷追问,赋予中国哲学以不同于具体知识领域的深沉内涵,而当这种追问被纳入作为现代知识谱系之一的哲学史并成为其考察对象时,它同时也被赋予了某种学科的形式。作为历史中的哲学,中国哲学既表现为在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凝结的不同哲学系统,并相应地呈现为可以在历史中加以把握、考察的对象,又是在历史过程之中不断形成、延续的智慧长河;前者使之具有既成性,后者则赋予它以生成性。就中、西哲学的关系而言,中西之辩不仅是空间性、地域性的问题,而且更内在地隐含着时间性、历史性的内涵。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与近代以前的不同在于:它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不断参与、融入世界哲学的过程。
- 杨国荣
- 关键词: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
- 论意义世界被引量:41
- 2009年
- 以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变革世界与变革自己的过程为历史之源,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具体展开为世界图景、价值意境以及精神之境。世界图景展示的是人所理解的存在,从把握世界的方式看,世界图景所显现的意义首先涉及"是什么"的追问。与"是什么"相联系的是"意味着什么",后者进一步将意义世界引向价值之域。在认知过程中,世界首先呈现为可理解的图景;通过评价,世界进一步展示了对于人的价值意义。由世界之在反观人自身的存在,对象意义的追问便进一步导向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关切,与之相联系的,则是不同形式的精神之境。在人性境界的形式下,精神之境通过"人应当期望什么"与"人应当承担什么"的自我追问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而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的统一和互动,则进一步赋予意义世界以更为深沉的价值内涵。
- 杨国荣
- 关键词:世界图景
- 自西徂东:平等观念史的西来脉络被引量:6
- 2009年
- "平等"观念之在中国有过一个"古今之变",其中,在基督教传播的形式下,从西方宗教到"西学"的平等观念之"自西徂东",构成了整个观念变迁历史脉络中值得考察的一支。晚明传统纲常危机下,西方基督教的观念与中国儒家"友道"的结合,使得"平等"在极少数士大夫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先性,但其影响极为有限。太平天国的平等乌托邦包含了基督教和中国某些传统资源的粗糙结合。19世纪晚期自由派传教士将平等与自由、民主等现代性价值作为整体介绍进中国,在汉语文献中初步地却是比较全面地提出现代平等诉求。不过它之所以发生实际作用,不但是由于中国思想家们将基督教—西学的平等观念与儒释道等传统的资源做了一种直观上的综合,而且由于19世纪后期中国社会变革已经提供了现代平等的若干现实条件和社会期待。
- 高瑞泉
- 关键词:基督教
- 早期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平等——以梁启超、严复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5
- 2011年
- 在平等观念的古今嬗变中,梁启超、严复代表了早期自由主义的一翼。与同时代激进的平等主义一翼有诸多不同:他们主要依靠外来观念与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直观体验获得平等意识的觉醒,同时借助传统观念的"变形"来建构新的社会规范;在现代性价值排序中以自由为中心,坚持自由对于平等的优先性,认为假如人们没有自由,甚至不能提出平等的主张,更没有实践平等的权利;不是将"平等"视为全盘性改造社会的激进方案,而主张听任服从进化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自然演进,因为是自由竞争而不是理性设计,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分配问题上,他们通常拒绝平均主义和结果平等,更多地关注政治平等和机会平等。这些基本的观点大多被后来的自由主义所继承,他们对于"平等"观念的哲学论证之薄弱后来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 高瑞泉
- 关键词: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