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20081d0501800210)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鲁玲玲杨慧赵焕英吴均周爱霞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多巴
  • 3篇多巴胺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3篇基因
  • 2篇多巴胺能
  • 2篇多巴胺能神经
  • 2篇多巴胺能神经...
  • 2篇神经元
  • 2篇鼠模型
  • 2篇能神经
  • 2篇能神经元
  • 2篇帕金森病大鼠
  • 2篇帕金森病大鼠...
  • 2篇基因治疗
  • 2篇胺能
  • 2篇大鼠模型
  • 1篇蛋白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神经元损伤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杨慧
  • 4篇鲁玲玲
  • 2篇赵焕英
  • 1篇高华
  • 1篇吕瓅
  • 1篇杨爽
  • 1篇赵莎莎
  • 1篇吴均
  • 1篇周爱霞

传媒

  • 2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Nurr1及其在帕金森病诊断与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Nurr1是属于核受体超家族的一种转录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存活和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其功能异常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本文将从Nurr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Nurr1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Nurr1与帕金森病发病的关系及其在帕金森病的诊断与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杨爽鲁玲玲杨慧
关键词:多巴胺能神经元帕金森病
MicroRNA在建立DJ-1基因敲减细胞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与传统的siRNA方法建立基因敲减模型不同,探讨合成microRNA(miRNA)在DJ-1基因敲减细胞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构建针对DJ-1基因的合成miRNA载体,合成DJ-1基因的siRNA干扰片段。在脂质体介导下,将上述两种小干扰RNA载体或片段分别转染MN9D细胞系,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DJ-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合成microRNA的MN9D细胞中,DJ-1的mRNA水平下调90%(P〈0.05),蛋白水平下调70%~85%(P〈0.05);而转染siRNA的MN9D细胞中,DJ-1的mRNA水平下调50%~70%(P〈0.05),蛋白水平下调20%~50%(P〈0.05)。结论 microRNA与siRNA均可作为基因敲减的重要研究手段。与传统的siRNA相比,合成microRNA对目的DJ-1的干扰效率更为显著。
赵莎莎鲁玲玲高华吕瓅赵焕英杨慧
关键词:DJ-1MICRORNASIRNARNA干扰
AAV介导的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一种制作轻度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新方法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过表达α-synuclein基因是否导致大鼠黑质纹状体选择性损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制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做载体,将人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NACP)引入大鼠脑内,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后大鼠出现自发性活动减少、爬行活动减慢、暂时性躯干震颤、竖毛等类似PD初期的症状和体征;大鼠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细胞随时间的延长出现数目减少,并且纹状体DA含量也出现减少,并且出现α-synuclein的积聚。结论:上述结果表明α-synuclein基因的过表达引起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死亡,对大鼠的运动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产生类似于PD早期的症状与体征,与化学毒素(如6-OHDA,MPTP)诱导的动物模型相比,此法制作的动物模型可模拟PD缓慢发展的进程,为研究PD的病程进展及发病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
鲁玲玲周爱霞杨慧
关键词: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
多巴胺合成相关酶基因联合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运载细胞,携带DA合成代谢过程中3个重要相关酶的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ADC)和三磷酸鸟苷酸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治疗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方法:首先用重组病毒AAV-TH、AAV-AADC和AAVGCH-I的上清液对MSCs进行体外感染;将携带有TH、AADC和GCH-I基因的MSCs移植到PD模型大鼠纹状体内,检测纹状体及黑质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并观察其行为学的变化,以评估上述基因对PD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重组假病毒颗粒感染MSCs后植入PD模型大鼠损伤侧纹状体内。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在移植后12周仍能检测到上述3种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移植后12周MSCs在脑内存活良好;移植后4周、8周、12周行为学观察发现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较对照组LacZ基因移植组有明显改善(p<0.01);移植后12w时三重基因移植组较双重基因移植组有明显改善(p<0.01)。移植后12周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电化学法测定损伤侧纹状体和黑质内DA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苯丙酸(DOPAC)的含量,三重基因移植组较hTH+hGCH-I基因移植组有明显增高(p<0.01);三重基因移植组较hTH+hAADC基因移植组有所增高,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因工程改造的MSCs在移植到PD模型大鼠脑内后可以很好地表达目的基因并在对动物行为学及生化方面改善的长期观察中发现三重基因联合脑内移植可能是比双重基因联合移植更佳的帕金森病基因治疗途径。
鲁玲玲赵焕英吴均杨慧
关键词:帕金森病基因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