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5B07)
- 作品数:10 被引量:326H指数:8
- 相关作者:徐明岗李菊梅张会民李忠芳张文菊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贺州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综述被引量:15
- 2009年
- 阐述了水稻水分管理和灌溉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对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的背景条件、技术内容和作用特点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相关土壤水分管理条件对水稻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 杨利范先鹏余延丰熊桂云刘冬碧吴家琼彭洪张富林吴茂前
- 关键词:水稻水分管理节水灌溉肥水耦合
-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被引量:14
- 2009年
- 为揭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稻田氮素的动态及迁移特征,在湘南双季水稻农作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黄泥稻田上进行了连续6年田间试验。通过比较不施氮肥(PK)、施用有机肥猪粪(M)、化肥(NPK)及有机肥化肥配合(NPKM),研究稻田表层全氮、无机氮动态变化,不同层次(25—30、55—60、85—90 cm)土壤溶液无机氮动态,耕层土壤无机氮动态等。结果表明,NH4+-N是红壤双季稻田无机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施用化学肥料处理(NPK)施肥后1~3 d表面水NH4+-N浓度占全氮比例可达0.5~0.9,有机肥处理(M)为0.3左右。不同层次土壤溶液及其土壤氮素浓度呈现一致的特征,即施肥后短期内出现浓度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且随着往下推移,氮素峰值出现时间延长,表层水全氮及无机氮在施肥后1~2 d出现浓度高峰,耕层土壤及25—30 cm土壤溶液无机氮浓度高峰约在施肥后3~5 d。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年产量达12.2 t/hm2,比不施氮肥的对照产量(7.3 t/hm2)增加68%;土壤有机质6年提升18.5%,显著高于化肥。施用有机肥(M)及有机无机肥配合(NPKM)显著降低了稻田表层水全氮及不同层次土壤溶液和耕层土壤NH4+-N峰值浓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培肥土壤,有利于减少当前氮肥过量施用带来的环境负荷。
- 李冬初徐明岗李菊梅秦道珠八木一行宝川靖和
- 关键词:稻田氮素动态
- 长期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被引量:73
- 2009年
-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均比较稳定,与NPK比较,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8%、4%和3%。3种作物比较,小麦和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异较大,而水稻产量相对稳定。施肥的作物产量与不施肥的作物产量(反映土壤基础地力)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施肥产量增加量NPKM处理比NPK处理小0.12~0.31kg·hm-2·a-1,表明长期施用化肥作物产量对基础地力的依赖程度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结论】中国农田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的作物产量变化趋势为玉米和小麦下降,水稻基本稳定;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是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施肥模式。
-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张文菊高静
- 关键词:长期施肥小麦玉米水稻
- 不同pH降雨淋溶对原状水稻土土壤酸化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9年
- 采用原状土柱定时定量淋溶的方法,用pH为2.5,4.5和6.5的模拟降雨淋溶了太湖地区典型的水稻土-黄泥土,淋溶量为5 L/柱,研究原状土柱土壤淋溶后酸碱性变化及盐基离子的淋洗规律。结果显示,不同pH降雨淋溶后,土壤仍处在初级缓冲体系,即阳离子缓冲体系,但大量的盐基离子被淋溶出土体,淋出液的pH都在7.4以上,各淋溶处理淋出量最大的是Ca2+,淋出率最高的则为Mg2+,Na+和K+淋出量明显小于前两者,K+淋出量则最小,各处理间的各盐基离子的淋出量随淋溶液pH的降低而上升。淋溶后的土柱土壤pH和酸碱缓冲容量都出现下降,与淋溶前土壤相比,pH 2.5的处理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pH下降0.65,0.30个单位;pH 4.5的模拟降水处理降幅分别为0.42,0.04个单位;pH 6.5的模拟降水降幅为0.08,0.15个单位,各处理20-40 cm土层的pH则受模拟降雨的影响较小;同时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初级缓冲体系下各处理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结果显示0-10 cm土层,土壤酸碱缓冲容量降幅最大,和试验前处理土壤对应的土层相比,pH2.5,4.5,6.5的降雨处理降幅分别为31.83%,19.58%,15.59%;各pH 2.5,4.5,6.5的降雨处理10-2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3.93%,14.73%,7.17%,而各降雨处理20-40 cm土层降幅都小于5%。研究表明,虽然模拟半年度不同pH降雨淋溶处理下,大量盐基离子从土体表层被置换淋洗,导致表层土壤pH的降低,相比之下,不同pH的模拟降雨对土壤的酸化作用随pH的降低而上升。虽然淋溶后各处理土壤仍处在初级缓冲体系,但其表层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下降必将加速土壤的进一步酸化。
- 汪吉东高秀美陈丹艳张永春许仙菊宁运旺胡永红
- 关键词:土壤酸化模拟降雨
-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24
- 2009年
- 简要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活性有机质的概念、分类及其各自测定方法,活性有机质各组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及活性有机质在反映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方面的应用。
- 文炯罗尊长李明德张杨珠曾希柏
- 关键词:活性有机质土壤养分
- 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45
- 2009年
- 【目的】研究化肥、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化肥氮磷钾、有机肥氮磷钾提高土壤养分的异同。【方法】依托祁阳站有机无机、肥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历史样品及数据。【结果】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定有显著作用;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都有显著作用,但施用化肥只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至28.1g·kg-1,与试验开始时相比只提高了42%。凡施用牛粪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最高增加到41.6g·kg-1,比试验开始时提高了91%;有机肥氮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效果优于化肥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比化肥处理提高了30%和16%。而施入的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少,土壤全磷、速效磷提高较少,施入的化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多,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提高幅度较大。与有机肥相比,化肥提高土壤全磷30%,提高速效磷115%。【结论】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产和提升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 张国荣李菊梅徐明岗高菊生谷思玉
- 关键词:长期定位试验施肥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
- 长期不施磷肥我国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及速效磷的变化
- 对我国6种典型土壤—红壤、紫色土、潮土、填土、灰漠土和黑土,15年长期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的土壤,测定其不同形态无机磷和 Olsen-P 含量以阐明长期不施磷肥下土壤无机磷组分及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
- 李中阳李菊梅徐明岗
- 关键词:长期施肥紫色土无机磷形态OLSEN-P
- 文献传递
- 减量施氮对水稻生长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确定氮肥减量施用对巢湖流域水稻生长、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施氮量180 kg/hm2为基础,设置0、60%、80%和120%N施用量5个处理。在水稻成熟期,采集25株考种样,测定产量构成性状,并且测定每个小区籽粒产量。[结果]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2年试验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63%~1.92%和-2.36~2.57%,平均增产0.32%和0.34%,基本持平;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及表观利用率均明显提高,且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下降而增大。[结论]在当前生产水平下,在巢湖流域水稻土区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和籽粒产量影响不大,同时可明显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利于环境保护。
- 李录久王家嘉李东平吴萍萍
- 关键词: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巢湖流域
- 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为了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合理搭配轮作,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的轮作制度布置了长期定位试验。25年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促使分蘖...
- 高菊生徐明岗秦道珠
- 关键词:水稻生长发育
- 文献传递
- 双季晚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初报被引量:5
- 2010年
- 在浙江省义乌市双季晚稻中进行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显示,从谷物产量和肥料投入回报率综合评价,以N2P2K2(N 229.5 kg·hm-2,P 45.0 kg·hm-2,K 112.5 kg·hm-2)和N2P3K2(N 229.5 kg·hm-2,P67.5 kg·hm-2,K 112.5 kg.hm-2)配方为最佳。
- 李敏骆江英吴春艳唐旭杨生茂陈义
-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双季晚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