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海南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适宜技术联合开发推广应用项目(SHDC12010211)
作品数:
7
被引量:40
H指数:4
相关作者:
王宏伟
吕婷
周文江
王浩
栾瀚森
更多>>
相关机构:
复旦大学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适宜技术联合开发推广应用项目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7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7篇
医药卫生
主题
4篇
皮肤
3篇
酮戊酸
3篇
疗法
3篇
光动力
3篇
氨基酮戊酸
2篇
动力疗法
2篇
紫外线
2篇
细胞
2篇
小鼠
2篇
化学疗法
2篇
光动力疗法
2篇
光化学疗法
1篇
动物
1篇
源性
1篇
软膏
1篇
杀伤
1篇
杀伤效应
1篇
晒伤
1篇
社区老年
1篇
社区老年人
机构
3篇
复旦大学
1篇
国家工程研究...
1篇
上海市公共卫...
作者
4篇
王宏伟
2篇
吕婷
1篇
赵锋
1篇
周文江
1篇
栾瀚森
1篇
王浩
传媒
4篇
中华皮肤科杂...
3篇
老年医学与保...
年份
5篇
2013
1篇
2012
1篇
2011
共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新兴光动力疗法在老年皮肤病的应用
2013年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应用光敏剂和光源的药一械联合疗法,在生物组织中氧分子的参与下,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细胞毒性物质(如单线态氧),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无创治疗新技术。特别是新型光敏前体药5-氨基酮戊酸问世以来,为皮肤的局部用药提供了一个简便、安全、有效的渠道,极大地推进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
范志霞
吉杰
王秀丽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老年皮肤病
5-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反应
联合疗法
生物组织
皮肤衰老与抗衰老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皮肤衰老指皮肤外貌和功能出现衰退,随着年龄和紫外线暴露的增加,各种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通过多种生化机制使皮肤胶原产出减少、降解增多。临床上可分为内源性衰老(自然衰老)、外源性衰老(主要指皮肤光老化)。近年来,针对皮肤衰老的抗衰老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石磊
涂庆峰
王宏伟
关键词:
皮肤衰老
抗衰老
外源性因素
皮肤光老化
生化机制
自然衰老
紫外线所致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应用日光模拟器模拟日光照射SKH-1无毛小鼠,建立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动物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91只SKH-1无毛小鼠随机分成7个实验组(每组10只)和7个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每天给予红斑量日光紫外线照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第4、8、12、16、20、24、28周分别处死小鼠行病理检查。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和照射区域皮肤变化,分析各期小鼠皮损特点及组织学变化。结果10周后实验组部分小鼠陆续出现直径≥1mm的丘疹,紫外线照射20周开始实验组剩余小鼠中39.3%出现肿瘤(11/28),照射28周后成瘤率达100%(10/10),累计UVB剂量约为26.99J/cm^2,UVA剂量约为242.91J/cm^2。对照组未见肿瘤形成。照射各时期组病理显示,12周30%、16周33.3%、20周60%、24周87%、28周100%的小鼠具有鳞癌特征。结论紫外线照射可诱导SKH-1无毛小鼠皮肤组织增生,并随照射时间延长产生皮肤鳞癌。
吕婷
王秀丽
周文江
王宏伟
缪飞
李晶晶
关键词:
鳞状细胞
紫外线
疾病模型
动物
上海市某社区老年人皮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获取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皮肤肿瘤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资料,为皮肤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数据。方法2011年5月1日-11月30只期间采用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60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皮肤科检查,并对可疑皮损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分类统计皮肤肿瘤患病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1、在2043例资料完整的居民中,良性肿瘤中脂溢性角化患病率为100%。其他良性皮肤肿瘤(包括角化棘皮瘤、皮角、日光胶原病)16例(0.78%)。经病理明确诊断的皮肤恶性肿瘤共计76例,其中日光性角化病患病率最高,总计63例(3.07%),此外鳞状细胞癌3例(0.15%),基底细胞癌9例(0.44%),鲍恩病1例(0.05%);上述病种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峰年龄为75岁以上;2、所有皮肤恶性肿瘤发生部位频率最高为头面颈部,总计有62例(占总病例数67.39%),其中R光性角化病及基底细胞癌发生于头面颈的比率最高;3、所有95例可疑皮损中,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病例数为76例(80%);4、人群中以Ⅳ型皮肤为主,约占68.4%(1398例),其中Ⅲ型皮肤人群中皮肤肿瘤的患病率最高(P〈0.05);5、长期紫外线曝露者发生皮肤恶性肿瘤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中皮肤肿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主要为非黑素瘤性皮肤癌,好发于头面颈部,这可能与人口老龄化、强紫外线、浅肤色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加强宣教,避免日晒和光防护是重要的干预措施。
涂庆峰
吕婷
赖永贤
张玲琳
石磊
李晶晶
张云凤
李欣
王秀丽
王宏伟
关键词:
皮肤肿瘤
流行病学
患病率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SKH-1无毛小鼠的光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能否对紫外线(uv)致SKH-1无毛小鼠日晒伤、皮肤光老化及皮肤鳞状细胞癌提供光保护作用。方法128只SKH-1无毛小鼠随机分为uV组、氟芬那酸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uv照射)、基质组(基质+uv照射)和空白组。以1.5倍最小红斑量的uV单次照射建立急性日晒伤模型(n=24),24h后观察皮肤红肿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COX-2表达;以90%最小红斑量为初始剂量,每周照射4次,连续12周和28周,分别建立光老化模型(n=24)和皮肤鳞癌模型(n=80)。12周后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光老化模型的胶原改变,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Bax、Bcl-2和Caspase3水平。12~28周,记录小鼠鳞状细胞癌模型出现的肿瘤。结果氟芬那酸丁酯软膏预处理抑制uV照射引起的急性红肿反应(P〈0.05),降低COX-2的表达(P〈0.05)。12周后,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减轻皮肤老化,Masson染色显示,该组真皮层胶原带密度高于其他uv组(P〈0.05)。同时免疫组化显示,氟芬那酸组较其他uV组下调Bcl-2,上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5)。连续28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小鼠无瘤生存期的影响与其他uV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推迟了肿瘤的出现。结论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具有-定的光保护作用。
吕婷
涂庆峰
王秀丽
王宏伟
关键词: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紫外线
晒伤
小鼠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作用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盖玻片上培养并形成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其结构;将实验分为不同光剂量(100~300J/cm2)的ALA—PDT组和阴性对照组及单纯红光照射组。采用活菌计数法评估AIA—PDT对生物膜细菌的杀菌作用,CLSM观察ALA—PDT对生物膜细菌活力的影响,扫描电镜检测ALA—PDT对生物膜结构的影响。结果ALA—PDT组分别给予100、200、300J/cm2红光照射后,存活的细菌数分别为(210±7.55)X10^5、(91±1.53)×10^5、(16±1.52)X10s,经统计学分析,各组和阴性对照组及单纯红光照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菌/活菌比例分别为1.254±0.096、1.301±0.160、3.410±1.140,各组与阴性对照组及单纯红光照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生物膜结构疏松、模糊,当光剂量达300J/cm^2时,生物膜结构消失,细菌呈单菌落分布。结论ALA—PDT对生物膜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不仅能降低生物膜的活力,还能破坏生物膜的结构。
李欣
王宏伟
王秀丽
关键词: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生物膜
葡萄球菌
聚乙交酯丙交酯纳米粒装载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A431细胞的杀伤效应
2013年
目的制备装载氨基酮戊酸(ALA)的聚乙交酯丙交酯纳米粒(PLGANP),增强ALA光动力体外杀伤人皮肤鳞癌A431细胞的效应。方法改良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ALA PLGA NP,并对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形态进行表征。用透射电镜观察体外培养的A431细胞吸收ALA PLGA NP后的形态;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24h内0.1mmol/LALA组、1mmol/LALA组、ALAPLGANP组(含0.1mmol/LALA)、PLGANP组生成的原卟啉IX(PplX)荧光强度变化以确定最佳孵育时间。将培养A431细胞分为对照组、0.1mm01/LALA避光组、1mmol/LALA避光组、ALAPLGANP避光组、PLGANP避光组、单纯照光组、0.1mmol/LALAPDT组、1mmol/LALAPDT组、ALAPLGANPPDT组、PLGANPPDT组,对照组及各避光组严格避光,PDT组及单纯照光组用He—Ne激光照射,用噻唑蓝法测定其细胞杀伤效应。将A431细胞分为对照组、ALAPDT组、ALAPLGA NP PDT组,对照组避光,PDT组采用He—Ne激光照射,12、24h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IJA PLGA NP呈球形,平均粒径为(65.6±26.0)nm,包封率为(65.8±7.2)%,载药量为(0.62±0.27)%。AIA PLGA NP能被A431细胞吸收并聚集于细胞质中。PpIx荧光动力学检测显示24h内ALA组、ALAPLGANP组荧光强度随时间增加而上升。当孵育6h、24h时,ALAPLGANP组生成的PplX荧光强度均高于0.Immol/LALA(均P〈0.01)。ALA PLGA NP PDT组对A431细胞的杀伤效应也明显强于0.1mmol/LALAPDT(6h:t=35.685,P〈0.01;24h:t=5.262,P〈0.01)。ALAPLGA NP PDT组细胞的凋亡率也高于ALAPDT组(12h:t=9.074,P〈0.01;24h:t=9.095,P〈0.01)。结论ALA PLGA NP能提高PpIX生成量,增强ALAPDT对A43l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以及ALAPDT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应。
石磊
王秀丽
涂庆峰
赵锋
栾瀚森
王浩
王宏伟
关键词: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