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3010013826)

作品数:5 被引量:147H指数:5
相关作者:余壮雄杨扬李莹莹张明慧闫苗苗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城市
  • 2篇城市发展
  • 2篇城镇化
  • 2篇城镇化进程
  • 1篇序贯
  • 1篇政治
  • 1篇生产率
  • 1篇生产率悖论
  • 1篇市场向
  • 1篇内销
  • 1篇企业
  • 1篇资本
  • 1篇资本流动
  • 1篇最优城市规模
  • 1篇悖论
  • 1篇跷跷板
  • 1篇外资
  • 1篇城市发展战略
  • 1篇出口
  • 1篇大城市

机构

  • 5篇暨南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余壮雄
  • 3篇杨扬
  • 1篇李莹莹
  • 1篇闫苗苗
  • 1篇张明慧

传媒

  • 2篇世界经济
  • 2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管理世界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序贯增长机制被引量:14
2015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偏向中小城市"到"城市自由竞争"再回归到"偏向中小城市"的振荡调整,有关城市发展战略的效率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序贯增长的"接力赛"机制,揭示了城市发展优势随着城镇化进程从最大城市不断向规模次之的城市序贯转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003—2013年"城市自由竞争"时期的城市数据对城市序贯增长的假说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样本的后推,城镇化效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从早期左低右高的"U型"结构不断扁平化,并趋于向"倒U型"结构反转;特大城市的城镇化优势正在不断向大城市甚至中大型城市转移。就效率的角度而言,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定位于城市人口250万—700万的中大型城市与大城市,以避免特大城市与小城市过度发展带来的效率损失。
余壮雄张明慧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发展最优城市规模
企业的“国外关系”与出口-内销定位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对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模型进行拓展,将企业面临的固定成本设定为其国外关系的函数,从差异化固定成本的角度构建解释异质性企业出口-内销定位的微观机制,从理论上说明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存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1)当企业FDI比重较小时,出口企业比纯内销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而当企业FDI比重较大时,内销企业比纯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2)内销企业与纯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差随着企业FDI比重的上升而上升,而出口企业与纯内销企业的生产率之差随着企业FDI比重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对于FDI比重较高的企业,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可能会低于纯内销企业,从而出现所谓的生产率悖论。
余壮雄闫苗苗杨扬
关键词:生产率悖论
市场向西、政治向东——中国国内资本流动方向的测算被引量:38
2014年
地区资本与外来资本之间的竞争关系是研究地区资本流动的关键,外来资本对地区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既取决于外来资本的性质,也受制于地区投资结构。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的方法,本文测算了我国1997~2011年间由外商投资与中央投资的进入所引发的地区资本流动。研究表明,反映市场力量的外商投资的进入会引起资本从我国东部流向中西部,而反映政治力量的中央投资的进入则会导致资本从西部流向东中部。我国东部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商投资的进入与当地的民间资本引发激烈的竞争,从而迫使部分资本从东部流向中西部;相反,西部区域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民间投资更多集中于公共项目,中央投资的进入抢占了当地资本有限的投资机会,从而导致部分资本从西部流向东中部。
余壮雄杨扬
关键词:资本流动
大城市的生产率优势:集聚与选择被引量:70
2014年
本文在Combes等人的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格点搜索的NLS回归来识别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的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表明,集聚效应是解释中国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基本原因,而选择效应并不存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集聚效应在城市与企业层面的表现截然不同,累计集聚效应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S型关系,小城镇向小城市以及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扩张能够带来更大的边际集聚效应,而集聚效应系数与企业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在集聚中获益更多。
余壮雄杨扬
资源配置的“跷跷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被引量:21
2014年
中国应该走以发展大城市为主还是以发展小城市为主的城镇化道路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本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城市与企业数据,考察了城镇化进程所引发的资源流动以及城市发展优势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对于地区资源配置存在"跷跷板"效应,即城镇化水平上升会增加城市新增企业数量,降低区域内其他类型城市的新增企业数量。城镇化效率的城市差异分析表明,城镇化效率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U型"结构,特大城市与迷你城市的城镇化对企业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但从趋势上看,这种"U型"结构正在逐渐向"倒U型"结构翻转,城镇化优势正在从特大城市向中型城市转移。中国的城镇化以发展中型城市为主,将带来更大效益。政府应适当控制特大城市发展,解决城市过度拥挤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同时,在当前规划基础上拓宽对中型城市的界定,避免城市规模偏小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余壮雄李莹莹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发展战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