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233)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欣欣杨盛春张丽李伟黄萍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先天
  • 7篇先天性
  • 6篇心脏
  • 5篇动脉
  • 5篇心脏病
  • 5篇术后
  • 5篇先天性心脏
  • 5篇先天性心脏病
  • 4篇手术
  • 4篇随访
  • 3篇肺动脉
  • 2篇心脏病术后
  • 2篇中期随访
  • 2篇主动脉
  • 2篇矫治术
  • 2篇矫治术后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儿童
  • 1篇单心室

机构

  • 7篇广州市妇女儿...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作者

  • 2篇陈欣欣
  • 1篇汪周平
  • 1篇邹明晖
  • 1篇谢小斐
  • 1篇陈静文
  • 1篇黄萍
  • 1篇李伟
  • 1篇张丽
  • 1篇杨盛春

传媒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血管内皮功能近中期随访
2016年
目的:研究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近中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探讨早期手术是否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方法:选取20例主动脉缩窄患儿(Co A组),早期手术组(手术年龄<6个月)12例,非早期手术组(手术年龄≥6月)8例。同期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于手术(或空白处理)前1 d及其后4年,监测四肢血压、充血性反应后右肱动脉血流介导舒张功能(FMD)。结果:两组均未发现静息性高血压。Co A组在术前、术后1、4年右肱动脉FMD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Co A早期手术组与非早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近中期患儿血压正常,但仍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提示手术纠治无法解决血管损害问题,早期手术也未能减轻。
曾洁敏黄萍王红英王燕飞袁家张丽陈欣欣崔虎军金丽玲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血管舒张功能早期手术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随访
2016年
目的总结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手术效果和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8%~65%,其中16例EF〈40%。20例患儿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移植左冠状动脉至升主动脉,其中8例行急诊手术,其余12例为亚急诊手术。6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住院死亡3例(15%),1例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死于术后顽固性室颤。失访1例,另16例存活患儿无院外死亡,随访3~67个月。术前EF〈40%的患儿中有61.5%(8/13)在术后3~6个月期间EF升至50%以上;术前EF〈40%、随访1年以上的患儿中有90.9%(10/11)EF升至50%以上。结论外科手术移植左冠状动脉至升主动脉是治疗ALCAPA的有效方法。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死亡原因。患儿如能安全度过围术期,心功能有望恢复正常,远期预后良好。
王燕飞马力崔彦芹崔虎军陈欣欣
关键词: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冠状动脉移植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
建立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简易方法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简化、改良建立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方法。方法:采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分流术建立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并以组织黏合剂闭合腹主动脉左侧穿刺口。分流11周后,观察下腔静脉变化情况,通过右心导管术检测大鼠肺动脉压力,以血气分析方法测定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分离右心室与左心室(包含室间隔)并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结果:腹主动脉阻断时间少于2 min;11周后分流组大鼠下腔静脉明显增粗并存在震颤及动静脉血混合,其分流瘘口之上的下腔静脉血氧饱和度约等于腹主动脉血氧饱和度,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下腔静脉血氧饱和度(P<0.01),分流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及右心室肥厚指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采用组织黏合剂的方法能简易、快速地完成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分流术,有效地建立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郑周忠王燕飞陈欣欣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高肺血流组织黏合剂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严重肺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呼吸机(HFOV)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严重肺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14例CHD术中或术后出现严重肺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别应用常频呼吸机(CMV)及HFOV。14例患儿月龄1~24个月,平均(6.5±5.9)个月;体质量3.7—10.0kg,平均(5.8±1.7)kg。以开始应用高频振荡呼吸机的日期2011年5月为时间点将14例患儿分为两组:2011年5月前应用常频呼吸机通气的为CMV组,共6例;2011年5月后应用高频振荡呼吸机通气的为HFOV组,共8例。记录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心率(HR)、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氧合指数(OI)、病情转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2h后氧合显著改善,血气氧分压[(84.8±60.4)mmHg对(28.1±5.6)mmHg(1mmHg=0.133kPa)]及氧合指数[(39.3±31.1)对(110.0±19.9)]均显著优于CMV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HFOV过程中CVP较应用前升高(P〈0.05);动脉血压无明显变化,8例患儿均无需特别调整正肌力药物。CMV组患儿中4例(66.7%,4/6)治疗无效死亡,HFOV组3例(37.5%,3/8)死亡。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严重肺出血的患儿应用HFOV可有效、快速改善氧合功能,不影响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严重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崔彦芹陈欣欣李凤香陈伟丹李建斌陈静文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手术后出血高频振荡通气
双向 Glenn 术治疗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总结双向 Glenn 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对103例具有 Fontan 术高危因素的复杂紫绀型先心病患儿行双向 Glenn 术。术前诊断:功能性单心室61例,大动脉转位1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15例,右心室双出口5例,Ebstein畸形4例,肺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右室发育不良4例。50例在体外循环下手术,53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方式包括:单侧双向 Glenn 术83例,双侧双向 Glenn 术20例,Glenn 同期行肺动脉成形术18例,房间隔切除术15例,肺动脉环缩术1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6例,房室瓣整形术6例、房室瓣置换术2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1.9%。术毕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16.74±2.95)mmHg。出院日不吸氧静息氧饱和度由术前(68±13)%升高至(84±6)%。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1例死亡;2例因房室瓣反流加重行“房室瓣置换术”;1例因顽固性上腔静脉综合征行“双向 Glenn 拆除+B-T 分流术”;26例完成 Fontan 术;余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心功能(NYHA)I-II 级,静息 SpO2(80±11)%,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双向 Glenn 术可有效改善复杂紫绀先心病患儿氧饱和度,降低心室容量负荷,近期及中期效果满意。积极处理合并的危险因素,可显著提高双向 Glenn 手术效果。
邹明晖王燕飞崔虎军夏园生杨盛春马力陈伟丹崔彦芹陈欣欣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心脏外科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脏声带综合征患儿心脏矫治术后肺动脉压力及声带症状的变化
2016年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脏声带综合征患儿心脏矫治手术后的左侧声带麻痹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日~6月30日入住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的31例合并心脏声带综合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将其纳入随访范围,随访至行心脏矫治术后1年。观察患儿术后声嘶/呛咳的症状、肺动脉压力情况,并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左侧声带活动情况。结果 术后患儿声嘶/呛咳症状有所改善,肺动脉压力、PA/AO值逐渐下降,左侧声带麻痹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AO值与左侧声带麻痹呈正相关(r=0.425,P〈0.01),肺动脉压力与左侧声带麻痹呈正相关(r=0.491,P〈0.01)。结论 左侧声带麻痹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之间存在相关性。
陈静文王燕飞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治疗及随访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13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0 d^12岁(中位年龄18个月);体质量3.8~29.0 kg(中位体质量8.8 kg)。瘘口发生于右冠状动脉8例,左冠状动脉5例。瘘入右心房3例,右心室8例,左心室2例,多发瘘口1例,冠状动脉瘤的直径8~16 mm(平均9.2 mm)。结果本组病例中,1例表现为气促、生长发育落后、听诊无明显杂音,其余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均在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而就诊。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瘘管结扎术,12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矫治术(10例直接缝闭瘘口,2例心包补片连续缝合瘘口),术中对巨大冠状动脉瘤未予特殊处理。其中2例并房间隔缺损,术中同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住院时间(11.0±2.5) d。其中2例术后3 d内出现射血分数下降最低至38%,术后1个月复查时升至50%以上,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T波改变,2例术后出现1~2 mm残余瘘。无死亡病例。术后所有患儿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2例服用阿司匹林,1例服用双嘧达莫),剂量为3~5 mg/(kg·d),服用时间3 d^13个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中位时间为1个月。随访8个月~8年,患儿均无明显症状,心电图未提示心肌缺血,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功能正常,冠状动脉直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内无血栓形成。结论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可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应尽早手术,对儿童患者冠状动脉瘤的处理和术后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目前尚缺乏循证依据,仍需长期随访。
王燕飞黄萍张丽汪周平李伟谢小斐杨盛春邹明晖陈欣欣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儿童巨大冠状动脉瘤抗血小板随访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声门下狭窄治疗方法的探讨及中期随访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声门下狭窄(subglottic stenosis,SGS)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并发声门下狭窄的34例患儿,其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7.7±1.6)m,平均体质量(5.5±3.0)kg。按Cotton’s声门下狭窄分度I度5例、Ⅱ度12例、Ⅲ度17例,无Ⅳ度病例。所有病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留置气管导管组8例采用SGS手术或扩张后留置气管导管〉24h、全身激素(静脉推注地塞米松0.3mg/kg,6h1次,连续3d,减量至1周停)的治疗方案,非留置气管导管组26例采用扩张后即刻拔除气管导管、全身激素(静脉推注地塞米松0.3mg/kg,6h1次,连续3d,减量至1周停)、激素雾化(持续令舒雾化1周)的治疗方案。采用7。检验对两组的再次住院比例、再狭窄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治疗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5(7-40)个月,非留置组再次住院例数比例明显低于留置组(11.5%比75.0%),非留置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留置组(11.5%比87.5%),非留置组病死率显著低于留置组(3.8%比37.5%),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GS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干预可使大部分患儿取得良好的预后,扩张术后即刻拔除气管导管优于留置气管导管,此方法更简单、易行,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崔彦芹李伟李建斌周娜王燕飞陈欣欣
关键词:声门下狭窄心脏病先天性随访研究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衰竭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33
2012年
目的探讨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撤离呼吸机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中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HHFNC)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后脱离呼吸机后出现呼吸衰竭的33例患儿,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3 d~36月,平均(7.8±8.4)月;体重2.2~19.6 kg,平均(6.6±3.6)kg。将33例患儿分为普通吸氧组(22例)和HHFNC组(11例)。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撤离机械通气后应用HHFNC前后的症状、SpO2、PaO2、PaCO2改善程度,以及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例、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HHFNC组与普通吸氧组的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合并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HFNC组的二次插管率显著低于普通吸氧组(9.1%比68.2%,P<0.05)。HHFNC组患儿应用HHFNC后不同时间点(1 h、12 h、24 h、撤离HHFNC前、撤离HHFNC 1 h后)分别与HHFNC前比较SpO2及PaO2升高,PaCO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撤离呼吸机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后,可有效、快速改善氧合及减轻二氧化碳潴留,减少二次气管插管的可能性。
崔彦芹周娜王燕飞马力陈伟丹杨盛春崔虎军陈欣欣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有效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