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03044)
- 作品数:5 被引量:94H指数:4
- 相关作者:姚先国张海峰周明海毛捷张俊森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功能性与规模性收入分配: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被引量:12
- 2012年
- 收入分配研究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的研究重点不尽相同。早期收入分配理论集中于功能性收入分配,主要探讨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新古典的边际主义解释以及劳动收入份额稳定使研究兴趣转移至规模性收入分配,探讨个体间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的原因。1980年代以来全球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使经济学界再次关注要素收入分配,形成了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研究并重的局面。然而,两种收入分配研究各自平行展开,却很少有研究关心两种分配的相互关系。本文在梳理收入分配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联系的理论和实证思路。
- 周明海姚先国肖文
- 教育质量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被引量:64
- 2010年
- 借鉴Behrman & Birdsall(1983)的有效教育概念,本文利用1980—2005年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平均教育年限(教育数量)和平均师生比率(教育质量)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师生比率衡量的教育质量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且稳健的正效应,在均值处师生比率每上升一个标准差(0.916)有助于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约3.09%。教育数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小部分取决于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质量越高教育数量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效应越大。本文的结论暗示过于快速的教育数量扩张而不增加教师供给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 张海峰姚先国张俊森
- 关键词:教育质量有效教育劳动生产率
- 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的内在联系:模式比较与理论构建被引量:15
- 2012年
- 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框架,本文将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相联系,统一地解释了收入分配变动的三种模式。研究发现,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收入不平等源于日益扩大的技能工资差距和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强调国家干预的"莱茵模式",其较低内部工资差距和较完善的福利制度缓解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冲击;"中国模式"体现了转型经济的特征,劳动收入份额、技能工资差距以及社会保障的变化都成为近年来收入不平等迅速扩大的重要来源。"中国模式"造成了基尼系数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双重分配结果,也是目前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难点和着力点。理清两大分配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政府采用有效政策手段,改善收入分配失衡的状况。
- 周明海姚先国
- 关键词:收入分配失业救济
- 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稳步快速地增长到2006年的16084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率达8.12%。同期,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分别从57.5%和67.7%下降到35.8%和43%。
- 张海峰毛捷
-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经济发展
- 税式支出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4
- 2011年
- 本文重点阐述税式支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实际效应,以作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基础。税式支出既具有激励保障功能,又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扩大还是限制税式支出,从未停止过争论。理论研究发现,税式支出存在最优规模,具有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的积极效应,并且与政治体制、社会选择紧密相关。经验研究发现,税式支出对个人决策、产业发展和政府行为产生了多重影响。
- 毛捷
- 关键词:税式支出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