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332)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陈苏宁张俊潘金兰吴亚芳仇惠英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伊马替尼
  • 2篇易位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融合基因
  • 2篇髓系
  • 2篇髓系肿瘤
  • 2篇肿瘤
  • 2篇基因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特点
  • 1篇髓性
  • 1篇髓性白血病
  • 1篇髓样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机构

  • 4篇苏州大学

作者

  • 4篇潘金兰
  • 4篇张俊
  • 4篇陈苏宁
  • 3篇吴春晓
  • 3篇仇惠英
  • 3篇白淑潇
  • 3篇吴亚芳
  • 2篇岑建农
  • 2篇沈娟
  • 2篇薛永权
  • 1篇公艳蕾
  • 1篇姚利
  • 1篇陈艳
  • 1篇桂晓敏
  • 1篇沈宏杰
  • 1篇王勇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3例伴双del(20q)异常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2017年
目的总结伴有双del(20q)异常的髓系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对13例伴有双del(20q)患者进行核型分析;应用20q11/20q12双色探针对其中10例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结果R显带核型分析显示13例患者中9例为单纯双del(20q),2例为同时伴有单独del(20q)和双del(20q)克隆,1例为双del(20q)伴数目异常,1例为del(20q)三体;FISH检测显示10例患者为20q11和20q12双缺失;9例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均有髓系抗原表达,其中6例同时表达CD34或HLA—DR,1例同时有淋系抗原表达;13例患者中1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6,9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为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为大致正常骨髓象,1例因血稀无法确诊;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异常;13例患者中9例死亡,4例存活,中位生存期9月。结论双del(20q)是一种少见的单独del(20q)的衍生异常,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预后不良。
白淑潇吴春晓张俊陈苏宁潘金兰
关键词:髓系肿瘤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
六例20q-继发t(20;21)(q11,q11)易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点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20q-继发t(20;21)(q11;q11)核型异常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20q11/12双色探针、20号和21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20号和21号染色体亚端粒探针以及20号和21号染色体涂染探针对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6例20q-继发t(20;21)易位核型异常的患者占本院2000年以来经常规核型分析检测出20q-异常患者总数的2.3%(6/257),其中5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例患者均经以上各种探针荧光原位杂交证实存在20q-,其与21号染色体易位断裂点也均为q11。结论der(20)del(20)(q11q13)t(20;21)(q11;q11)与i(20q-)一样,是20q-的较少见的再现性衍生异常,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和髓系疾病,尤其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少数也可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示该类疾病预后较差,易位可能形成新的融合基因从而在该类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吴春晓潘金兰仇惠英薛永权陈苏宁张俊吴亚芳沈娟白淑潇王勇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
伴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伴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亚型e14a3和e19a2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2004至2012年染色体核型分析有t(9;22)(q34;q11),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而常规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常见BCR—ABL融合基因(b3a2、b2a2和ela2)阴性的6例CML患者,重新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测序,以明确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类型。对BCR.ABL融合基因扩增产物进行突变检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其中5例为e14a3型,1例为e19a2型。5例e14a3型CML患者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48岁,慢性期4例,加速期1例;1例e19a2型患者为女性,40岁,CML慢性期,PLT〉1000×10^9/L。5例e14a3型CML患者中4例在羟基脲或IFN治疗无效后予以伊马替尼(IM)治疗,1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4例患者中1例因有E255K突变而对IM耐药,改用达沙替尼后获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1例在IM治疗获CCyR后3个月复发并急变,最终死亡;2例IM治疗后获CCyP.目前状态稳定,仍处于CCyR,尽管其中1例伴有1293T突变。行HSCT治疗患者目前处于CCyR。1例e19a2型CML患者羟基脲治疗后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后改用IM治疗,很快获得CCyR。结论伴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的CML发病率极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HSCT都可以取得疗效,常规RQ-PCR可能漏检少见的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亚型。
桂晓敏潘金兰仇惠英岑建农薛永权陈苏宁沈宏杰姚利张俊吴亚芳陈艳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慢性伊马替尼
伴t(5;12)(q33;p13)髓系肿瘤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伴有t(5;12)/ETV6-PDGFRβ异常髓系肿瘤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PDGFRβ双色断裂重排探针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该基因重排;应用多重RT-PCR技术检测ETV6-PDGFRβ融合基因,并对其中1例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分析;4例患者均接受伊马替尼治疗,随访治疗结果和生存期。结果4例患者中3例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核型分析3例t(5;12)(q33;p13)为原发性异常,1例t(5;12)(q33;p13)为继发性异常,并经FISH证实为PDGFRβ基因重排;多重RT-PCR检测结果显示ETV6-PDGFRβ融合基因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免疫分型结果显示4例患者骨髓标本均有CD13、CD33和CD34表达;伊马替尼治疗后,其中2例患者获分子学缓解,1例获血液学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在伊马替尼治疗后,ETV6-PDGFRβ融合基因短暂转阴,由于与AML相关的原发性异常的存在,使得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结论伴t(5;12)/ETV6-PDGFRβ髓系肿瘤较少见,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t(5;12)在MPN中多为原发性异常,患者伊马替尼治疗效果颇佳,预后良好,而在AML中可能多为继发性异常,预后尚不明确。FISH技术是检测PDGFRβ基因重排的可靠手段。
寇林冰潘金兰仇惠英陈苏宁岑建农张俊白淑潇吴春晓吴亚芳公艳蕾沈娟
关键词:伊马替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