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98030801279)

作品数:3 被引量:35H指数:3
相关作者:谢志泉林仲秋潘春梅冯国飞罗勇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低血压
  • 2篇血管
  • 2篇血压
  • 2篇体位
  • 2篇体位性低血压
  • 2篇老年
  • 2篇老年体位性低...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心血管疾病风...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迷走神经...
  • 1篇血管迷走性
  • 1篇血管迷走性晕...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分析
  • 1篇晕厥
  • 1篇直立性

机构

  • 3篇广州军区广州...

作者

  • 3篇林仲秋
  • 3篇谢志泉
  • 2篇潘春梅
  • 1篇王银玲
  • 1篇许文平
  • 1篇黄克强
  • 1篇沈丹彤
  • 1篇王晓会
  • 1篇钟一新
  • 1篇黎蔚华
  • 1篇吴自强
  • 1篇罗勇
  • 1篇冯国飞

传媒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研究老年体位性低血压(OH)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及住院率的关系。方法对长期居住广州的军队离退休老年人进行健康普查,选取65岁以上的1174人进行立卧位血压及心率的测量,其中男1122人,女52人。OH诊断标准:从卧位转为立位后3min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nmHg;采用电话随访,观察OH与新发心血管事件及住院率的关系。结果对上述人群平均(315.8±20.8)d的跟踪随访。OH发生率为25.6%(301例);OH患者的全因再人院率及心血管相关性住院率均高于非OH患者(45.1%比32.5%;19.1%比7.4%);OH组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OH组(7.5%比3.7%;4.8%比0.5%,P〈0.05);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坐位心率、卧位血压及既往心脑血管病史后,OH与心绞痛(HR:2.122,95%C1:1.184~3.802)、心肌梗死(HR:8.995,95%CI:2.909—27.819)的发生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1,P=0.000)。结论OH可增加全因住院率及心血管相关性住院率;OH增加老年人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
林仲秋谢志泉吴自强冯国飞潘春梅王银玲王晓会许文平
关键词:低血压直立性心血管疾病住院率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与心肌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研究老年体位性低血压与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对广州军区离退休干部中〉65岁的1081例无MI的老年患者进行立卧位血压及心率的测量,将患者分为收缩压体位性低血压(OH—S)/H张性体位性低血压(OH-D)两部分,统计其发生率;对上述人群进行跟踪随访,以新发MI作为终点事件,分别观察OH—S/OH-D与新发MI的关系。结果人群总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4.5%(OH—S19.3%,OH.D17.2%),高龄老年组体位性低血压、OH—S明显高于老年组(26.1%比20.1%,P=0.045;21.0%比14.6%,P=0.018);OH—D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15d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中的M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OH—S和OH-D患者的MI发生率分别高于非OH-S和非OH—D患者。进一步校正年龄、卧位血压、肌酐、既往心脑血管病史后,体位性低血压(HR15.635,95%CI3.299—74.091.P=0.001)、OH—S(HR8.760。95%CI2.487—30.851,P=0.001)、OH-D(HR3.889,95%CI1.097—13.790,P=0.035)与MI的发生仍具有相关性,OH-S与OH—D相比有更大的相关性。结论收缩压及舒张压体位性低血压增加MI的发生风险。
林仲秋潘春梅黎蔚华黄克强谢志泉
关键词:老年人体位血压心肌梗死
发作频率不同的血管迷走性晕厥预后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观察发作频率不同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预后。方法对因晕厥就诊的门诊患者进行体检,筛查出159例15~59岁的患者,根据在首诊之前5年内晕厥发作次数分为低频组(95例)和高频组(64例),同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3类治疗级别:未治疗亚组、物理治疗亚组和综合治疗亚组,并对人群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发作晕厥的情况。结果高频组晕厥前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频组[40.6%(26/64)比11.6%(11/95),P〈0.01];低频组晕厥总体好转率明显高于高频组(P〈0.01),低频组患者物理治疗亚组及综合治疗亚组晕厥好转率[分别为81.8%(27/33)和82.2%(37/45)]均明显高于未治疗亚组[47.1%(8/17),P均〈0.05];高频组综合治疗亚组好转率明显高于物理治疗亚组[62.2%(28/45)比31.6%(6/19),P〈0.05]。结论针对晕厥发作次数较少的患者,物理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晕厥的复发率。针对晕厥发作次数多的患者,应该采用物理联合药物的治疗方案。
沈丹彤林仲秋谢志泉詹玉玉罗勇钟一新李志樑
关键词: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