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310)
-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晓军巩宗强贾春云台培东刘志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分枝杆菌胞外聚合物(EPS)对芘增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为阐明分枝杆菌胞外聚合物(EPS)在土壤多环芳烃(PAHs)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芘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pH值、温度和EPS浓度条件下,EPS对芘增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定EPS浓度下,48 h内芘在EPS中的溶解量先增高后降低,于8 h芘溶解度达到最大值,为0.368 mg/L;当温度升高时(15~35℃),EPS浓度从65.2 mg/L增加到422.6 mg/L,芘溶解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在25℃、216.3 mg/L条件下,芘溶解量达到最大值;随着pH值升高(pH值范围为1~9),芘的溶解量先升高后降低,于pH值=5(自然)时溶解量最多。研究证实了EPS能够促进芘的溶解,通过芘的溶解量受温度、EPS浓度及pH值影响而变化的研究,推测EPS增溶芘的作用过程,其中影响芘溶解的主要物质为蛋白质。
- 谷玥贾春云刘志红卜宁方玥蒙
- 关键词:分枝杆菌PH值增溶
- Tenax-TA提取和固相微萃取预测土壤中PAHs对蚯蚓的生物有效性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准确预测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物有效性,采用Tenax-TA提取和固相微萃取(SPME)法提取焦化厂土壤中的PAHs,并评价PAHs对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的生物有效性,分析PAHs Tenax-TA快速解吸组分提取量和SPME预测量与蚯蚓体内含量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蚯蚓体内蓄积的PAHs浓度与土壤中PAHs浓度、SPME预测浓度、Tenax-TA快速解吸组分提取量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2分别为0.88、0.55和0.94),但与土壤中孔隙水浓度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SPME预测高估了蚯蚓体内PAHs的浓度,而Tenax-TA快速解吸组分提取与蚯蚓体内浓度的比值接近于1;Tenax-TA快速提取量比SPME纤维丝能更好地预测焦化厂土壤中PAHs对蚯蚓的生物有效性,这为PAH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娜郭美霞郭美霞巩宗强
- 关键词:固相微萃取
-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对土壤中芘降解效果的促进作用被引量:3
- 2015年
- 研究外加不同浓度胞外聚合物(EPS)对芽孢杆菌和黑曲霉降解土壤中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 mg/kg芘污染土壤中添加芽孢杆菌EPS由411.78 mg/kg增加到2 779.54 mg/kg,土壤中芘的残余浓度减少6.27 mg/kg;向土壤中接种芽孢杆菌0.86亿CFU/kg,芘的降解率为36.99%,EPS由411.78 mg/kg增加到2 779.54 mg/kg,芘残留浓度下降到47.72 mg/kg。黑曲霉EPS由1 387.68 mg/kg增加到3 844.37 mg/kg,土壤中芘的残余浓度由42.36 mg/kg降至31.12 mg/kg;向土壤中接种黑曲霉1.0亿CFU/kg,EPS浓度由1 387.68 mg/kg增加到3 844.37 mg/kg,芘残留浓度降至38.15mg/kg。因此,真菌和细菌的EPS具有较强的降解土壤中芘的能力,且EPS浓度越高土壤中芘的降解效果越好。
- 姜春阳贾春云张丽芳谷玥巩宗强
- 关键词:芽孢杆菌黑曲霉土壤降解
- 菲对摇蚊幼虫的急、慢性毒性效应被引量:2
- 2017年
- 依照OECD 235和218指导准则,选用溪流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幼虫为受试生物,以存活率、羽化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暴露于加标水中(48 h)和加标沉积物中(28 d)两种方式研究菲对摇蚊幼虫的急、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对于急性毒性实验,在加标水中菲对摇蚊幼虫的LC50为1.1 mg·L^(-1)(24 h)和337.2μg·L^(-1)(48 h)。对于慢性毒性实验,在加标沉积物中菲对摇蚊幼虫的28 d-LC50为24.9 mg·kg^(-1);孔隙水中菲对摇蚊幼虫的28 dLC50为10.4μg·L^(-1);另外,随沉积物中菲浓度增加,幼虫的平均羽化时间提前,当沉积物中菲浓度达到5 mg·kg^(-1)及以上时,受试幼虫的平均羽化时间比对照组及低浓度组显著提前(P<0.05),在菲浓度为10 mg·kg^(-1)时比对照组提前了3.8 d,而提前时间在大于5mg·kg^(-1)的各浓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3.7~4.2 d)。
- 邓万蓉刘志红孙梨宗李晓军巩宗强贾春云
- 关键词:摇蚊幼虫沉积物存活率
- 沉积物中多杀霉素对摇蚊幼虫的慢性毒性效应被引量:4
- 2015年
- 依照GB/T 27859—2011《沉积物-水系统中摇蚊毒性试验加标于沉积物法》,以死亡率、羽化率、生长速率、羽化用时、雌雄比、卵筏产量及孵化率为观测指标,研究了沉积物中多杀霉素对摇蚊(Chironomus tepperi)完整生命周期的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幼虫的生长速率和雌性幼虫羽化用时与多杀霉素浓度呈正相关,幼虫的羽化率及存活率与多杀霉素浓度呈负相关,而雄性幼虫羽化用时以及成虫雌雄比与多杀霉素浓度不相关;28 d试验后多杀霉素对摇蚊幼虫的半致死浓度w(LC50)为1 626.96μg·kg-1,对其羽化率的半数效应浓度w(EC50)为1 633.53μg·kg-1。当w(多杀霉素)低于10μg·kg-1时,与对照相比受试生物的羽化用时和生长速率反而会缩短和增加;沉积物中多杀霉素对摇蚊卵筏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对各卵筏中摇蚊卵数量及孵化出的1龄摇蚊幼虫数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
- 邓鑫刘志红李晓军台培东
- 关键词:摇蚊幼虫多杀霉素沉积物
- Cd^(2+)对伸展摇蚊及黄色羽摇蚊幼虫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依据《化学品沉积物-水系统中摇蚊毒性试验加标于沉积物法》(GB/T 27859—2011),以死亡率、羽化率、羽化时间和口器畸形率为观测指标,分别研究了加标水体和沉积物中Cd2+(Cd Cl2·2.5H2O)对伸展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的急性(96 h)和慢性(20 d)毒性。结果表明,摇蚊幼虫存活率与水和沉积物中Cd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水中Cd2+对三龄伸展摇蚊幼虫和黄色羽摇蚊幼虫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2.39 mg·L-1和33.41 mg·L-1,沉积物中Cd2+对伸展摇蚊幼虫及黄色羽摇蚊幼虫的20 d LC50分别为226.26 mg·kg-1和351.84 mg·kg-1。摇蚊幼虫口器畸形率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1);伸展摇蚊羽化时间与Cd2+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黄色羽摇蚊羽化时间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死亡率和口器畸形率表明,伸展摇蚊对镉污染的敏感性要高于黄色羽摇蚊。
- 邓鑫周祥刘志红李晓军台培东
- 关键词:毒性试验LC50
- 摇蚊幼虫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复合污染评估被引量:3
- 2014年
- 使用采自野外的6组沉积物作为受试沉积物,一龄摇蚊(Chironomus tepperi)幼虫作为受试物种,对摇蚊幼虫分别进行了5 d生长及20 d慢性毒性试验,分别观测了摇蚊幼虫头宽、体长,雄、雌性摇蚊平均羽化时间、摇蚊发育速率、存活率、羽化率、摇蚊性别比例共8项指标与沉积物中污染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摇蚊体长、存活率及羽化率均受到As、Cu、Zn、Pb、Cd的污染而显著降低(P<0.05),摇蚊发育速率、雄性摇蚊羽化时间及雌性摇蚊羽化时间显著提前(P<0.05),摇蚊幼虫头宽与羽化后的雌雄比例与沉积物重金属间不存在显著相关,Cr、Ni、Co与摇蚊生长发育的各指标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在所观测因素中,摇蚊幼虫体长、摇蚊平均羽化用时、羽化率、存活率在测试沉积物质量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 邓鑫Vincent PET-FIGROVE杨小南李晓军刘宛Kallie TOWSEND台培东
- 关键词:摇蚊幼虫沉积物金属污染生态响应
- 铜、铅离子胁迫对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毛霉胞外聚合物特征的影响
- 2018年
-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在多环芳烃(PAHs)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但重金属胁迫对PAHs高效降解菌EPS特征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通过使用铜、铅离子作为胁迫源对PAHs高效降解菌毛霉(Muoor mucedo)进行胁迫培养,并对提取的毛霉EPS性质进行表征,阐明在铜、铅离子胁迫下,毛霉EPS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铜、铅离子浓度从0增加到80 mg·L^(-1),毛霉EPS产生量(TOC)、多糖成分含量(PS)、蛋白质含量(PN)、表面张力、乳化指数和Zeta电位的值(绝对值)逐渐增大,最大值分别达到706.4 mg·L^(-1)、1.035 mg·L^(-1)、0.907 mg·L^(-1)、57.63 m N·m^(-1)、44.5%和-26.21 m V;当铜、铅离子浓度大于80 mg·L^(-1)时,除乳化指数外,EPS产生量、PS、PN、表面张力和Zeta电位值(绝对值)显著降低,同时,Cu^(2+)胁迫下EPS各理化性质的变化比Pb^(2+)胁迫下更加明显;铜、铅离子胁迫对PAHs高效降解菌毛霉EPS产生量、组成成分含量、表面张力、乳化性以及Zeta电位等有促进作用。
- 陈祥贾春云巩宗强唐蕊张作金李欣燕
- 关键词:胞外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