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57)

作品数:15 被引量:179H指数:10
相关作者:潘晓东喻泽文杨轸宋永朝李君羡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交通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篇驾驶
  • 7篇行车
  • 7篇隧道
  • 7篇公路
  • 4篇行车安全
  • 4篇驾驶疲劳
  • 4篇安全评价
  • 3篇评价指标
  • 3篇驾驶员
  • 3篇交通工程
  • 3篇高速公路
  • 2篇眼动
  • 2篇山区公路
  • 2篇视点
  • 2篇隧道路段
  • 2篇平曲线
  • 2篇路段
  • 2篇公路隧道
  • 1篇等价
  • 1篇等价关系

机构

  • 15篇同济大学
  • 5篇湖南省交通科...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市政工程...
  • 1篇浙江黄衢南高...
  • 1篇苏州市市政工...

作者

  • 15篇潘晓东
  • 5篇喻泽文
  • 2篇李君羡
  • 2篇杨轸
  • 2篇宋永朝
  • 2篇杜志刚
  • 2篇国威
  • 2篇陈聪
  • 1篇邓其
  • 1篇付志斌
  • 1篇蒋宏
  • 1篇朱顺应
  • 1篇吴琼
  • 1篇方青
  • 1篇张桂生
  • 1篇杨辉
  • 1篇徐小冬
  • 1篇宋子璇
  • 1篇王诗文
  • 1篇李少帅

传媒

  • 6篇同济大学学报...
  • 4篇公路工程
  • 2篇交通科学与工...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 1篇湖南交通科技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驾驶员隧道段夜间行车动视点特征模糊聚类评价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隧道路段行车试验,利用Smart Eye AB型眼动仪对驾驶员夜间隧道动视点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选取视点停留比率、显著可见区域、扫视幅度、扫视峰值速度、扫视持续时间5项指标作为驾驶员动视点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模糊聚类分析中的传递闭包聚类方法对驾驶员夜间隧道路段行车视觉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驾驶员对路段的熟悉程度可将动视点特征分为6类。结果表明:该模糊聚类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反映驾驶员夜间路段视觉信息获取与加工特征,可为保障夜间行车安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国威潘晓东邓其喻泽文
关键词:隧道路段夜间行车视觉信息模糊等价关系
动视点指标与隧道进口平曲线半径被引量:16
2008年
以高速公路隧道路段驾驶员视点变动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平均注视时间动视点指标、注视时间比率动视点指标基础上,根据大量动视点行车实验,考虑驾驶员注视时间、注视频率、视力角等眼动特征,提出了基于视点平面分布的动视点指标,以评价驾驶员视觉信息加工水平.利用该指标对隧道进口平曲线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平曲线半径不宜小于450 m.
潘晓东杜志刚杨轸
关键词:行车安全隧道进口线形评价平曲线半径
基于侧墙效应的隧道行车安全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隧道内是公路交通事故多发区,由隧道内封闭单调的行车环境引起的侧墙负面效应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设计合理的隧道侧墙图案可有效缓解这一效应。通过利用3DMAX等软件模拟长隧道驾驶环境,采用评价清单的方式,从视认性和闪现率的角度对隧道内侧墙图案的色彩、图案尺寸及间距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际工程验证,提出了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内的侧墙图案应用设计,可改善隧道内的视觉环境,提高其行车的安全性。
吴琼潘晓东杨辉陈聪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视认性
基于相对差异函数的隧道群交通安全评价被引量:19
2013年
引入可变模糊理论中的相对差异函数,建立高速公路隧道群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选取影响高速公路隧道群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AHP)和信息熵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相对差异函数安全评价模型.利用相对差异函数评价模型对隧道群交通安全等级进行判别,得出评价结果.将该方法应用于浙江省某高速公路隧道群交通安全评价,针对评价结果提出隧道群安全改善对策,并将该方法与其他交通安全评价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高速公路隧道群交通安全评价应用中有较好的实用性.
国威潘晓东蒋曙豪
关键词:交通工程隧道群安全评价
面向应急疏散的山区公路交通节点连通性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为了探讨灾害事件导致山区干线公路或重要路段处于中断状态下的交通节点间剩余路径应急疏散能力,提出了疏散连通度的概念,考虑到局域路网中交通节点间路段重要程度不同而赋予其权重,对路段的疏散连通度计算值予以修正,进而量化分析山区路网交通节点的应急疏散能力大小。最后,通过算例阐述了疏散连通度的计算过程,并针对山区路网特征,提出改善山区路网连通性的措施。结果表明:计算并比对山区路网中各路段疏散连通度修正值的大小,即可找出山区干线公路连通性薄弱的路段,对其进行改善,能有效提高山区路网灾害事件下的应急疏散能力,可为山区路网防灾规划提供依据。
宋永朝潘晓东陈聪喻泽文
关键词:交通工程图论交通节点应急疏散
高速公路隧道路段驾驶员最小注视时间确定及应用被引量:7
2010年
为了研究驾驶员在隧道路段的最小注视时间合理值,运用EMR-8B眼动仪系统,以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的注视点变动为研究对象,选取浙江省6条高速公路隧道,对3名驾驶员分别进行36次有效行车试验,并将隧道划分为7段进行对比分析,对定义范围为0.033~0.483S的各最小注视时间,注视频率、视力角变异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隧道各路段视力角最大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得出合理的定义最小注视时间为0.167S。在此基础上得出高速公路隧道行车过程驾驶员注视点变动一般特征,包括注视时间、停留频率、视力角等,可用于隧道安全性评价及改善。
杜志刚李杰潘晓东朱顺应
关键词:交通工程行车试验隧道路段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段行车安全评价模型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桥隧连接段属于道路环境突变段。研究表明在道路环境突变段所产生的交通事故多为恶性事故,为了改善桥隧段的行车安全,利用模糊理论的相关方法来评价桥隧段行车的安全性,并在计算隶属函数隶属度的时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避免了确定隶属函数时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在方法类型的角度,使用模糊理论来评价桥隧段行车的安全性,在评价时使用了多个层次、多个因素的分析方法,在解决道路行车安全评价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使得评价更趋于精确,客观。
潘晓东付志斌喻泽文
关键词:安全评价模型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
基于眼部行为的驾驶疲劳评价指标的阈值被引量:19
2011年
为将时段内眨眼次数、闭眼总持续时间和眨眼时间均值3类眼部行为指标应用于实际驾驶疲劳监测,进行了含173个样本的实验研究.将实验对象根据年龄、性别分类,以脑电指标为参照,得到各类人群在不同疲劳程度下3个眼动指标的阈值.从显著性、稳定性两个方面对3个指标进行论证分析,确定眨眼时间均值是三者中较优的指标,且验证了以年龄对人群进行划分更为合理.最后结合样本的数据,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给出3种觉醒状态下平均一次眨眼指标的阈值,通过室外车载实验验证了阈值的有效性.
潘晓东李君羡徐小冬
关键词:驾驶疲劳评价指标
高速公路桥隧段驾驶员视觉信息量计算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对高速公路桥隧段驾驶员视觉信息量展开研究,可以定量地评价桥隧段道路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通过对道路信息视觉关注度的计算,求得了高速公路各典型断面的驾驶员视觉信息量。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内驾驶员视觉信息量严重不足,易使驾驶员产生单调疲乏感,而桥梁段与普通路段相比差别不大。提出了增加隧道侧墙信息以提高驾驶员视觉信息量,保障行车安全的工程改善措施。
王诗文潘晓东周文喻泽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
基于驾驶视觉需求的山区公路平曲线安全评价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EMR-8B眼动仪,在平曲线半径连续变化的山区道路进行行车实验研究.以视点分布指数、水平视角变化均离系数、驾驶员注视强度等指标对不同平曲线条件下驾驶员的视觉需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小半径、小交角组合下路段行车时驾驶员接受到的道路信息量较大,驾驶员的视点及水平视角不能很好地适应线形组合变化,论证了小半径和小交角组合平面线形时平曲线半径应大于125m,道路中心转角应大于120°.
潘晓东方青蒋宏
关键词:平曲线视觉需求评价指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