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15)

作品数:57 被引量:1,161H指数:20
相关作者:段留生张卫建李召虎李建民曹敏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玉米
  • 9篇水稻
  • 8篇胁迫
  • 7篇稻田
  • 6篇小麦
  • 5篇低钾
  • 5篇土壤
  • 5篇全球变化
  • 4篇性状
  • 4篇水分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夏玉米
  • 3篇低钾胁迫
  • 3篇冬小麦
  • 3篇叶绿
  • 3篇油菜
  • 3篇油菜幼苗
  • 3篇幼苗
  • 3篇栽培

机构

  • 28篇中国农业大学
  • 15篇南京农业大学
  • 9篇沈阳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江苏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河海大学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廊坊职业技术...
  • 2篇内蒙古农业科...
  • 2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衡水市林业局
  • 1篇长春师范学院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江苏省环境监...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0篇段留生
  • 10篇张卫建
  • 9篇李召虎
  • 8篇曹敏建
  • 8篇李建民
  • 7篇高旺盛
  • 6篇翟志席
  • 6篇隋鹏
  • 5篇郭嘉
  • 5篇朱建国
  • 5篇李宁
  • 4篇于海秋
  • 4篇户其亮
  • 3篇郝晋珉
  • 3篇李萍
  • 3篇张佩
  • 3篇李兆君
  • 3篇李兴涛
  • 3篇陈丹艳
  • 3篇王晓光

传媒

  • 5篇玉米科学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北方园艺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长春师范学院...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2篇2011
  • 14篇2010
  • 18篇2009
  • 14篇2008
  • 4篇2007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水体细菌及大肠菌群数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稻田水体中细菌(尤其是其中的大肠菌群)数量的多少及活性深刻影响着水体质量和物质循环,然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它们的影响至今鲜有报道。为此,借助国际上唯一的稻麦复种FACE(free air CO2enrichment)试验(位于江苏省江都市,始于2004年),于2006年对稻田水体中细菌数量、大肠菌群数量、总有机碳量和总氮量等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以上各指标在稻田水体中的含量(P<0.01),在整个水稻生育期,与对照相比,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大肠菌群数量、总有机碳量和总氮量平均分别提高了45.9%、68.8%、31.2%和25.9%,不同生育期之间上述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1)。可见,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可通过改变稻田水体质量的方式来影响水稻的安全生产,而且还可能通过田间排水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的暴雨导致的洪涝来加重稻田生态系统向周边居民井水和其它水域的细菌和大肠菌群的输出量,从而可能影响周边水体质量及人体健康。
郭嘉户其亮朱建国张卫建
关键词:稻田大气CO2浓度升高细菌大肠菌群全球变化
有机、无公害及常规生产模式黄瓜主要病害及控制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几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生产模式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主要病害的发生种类、流行特点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瓜病害主要以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灰霉病为主,危害最重,土传病害及生理性病害有加重趋势。同一年份不同生产模式黄瓜主要病害常规模式发病最重,无公害模式次之,有机模式发病最轻。几种病害危害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为: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在黄瓜结果盛期为害严重。有机模式对黄瓜主要病害控制效果最佳。
杨合法范聚芳梁丽娜孟艳玲张书奎李季
关键词:黄瓜无公害生产模式病害
应用可见光光谱进行夏玉米氮营养诊断被引量:20
2009年
传统的作物氮营养诊断需要大量的实验室分析和破坏性取样,时效性和便捷性不足。高光谱技术被逐渐应用到作物氮营养监测当中,但由于仪器昂贵并需要专业的软件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应用。文章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采用可见光光谱进行夏玉米氮营养诊断的可行性,并试图寻找适宜的表征作物氮营养的可见光光谱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绿光值、蓝光值、红光标准化值、绿光标准化值和蓝光标准化值等多个图像参数均与夏玉米的植株全氮含量、叶片SPAD值有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低施氮条件下,叶脉硝酸盐浓度低于2000 mg.L^-1时,绿光值、蓝光值、绿光标准化值和蓝光标准化值与叶脉硝酸盐浓度有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而在高施氮条件下,叶脉硝酸盐浓度高于2000 mg.L^-1时,随着叶脉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图像参数呈平台反应,不再增加。综合比较来说,以绿光标准化值和蓝光标准化值为最好,与各常规的氮营养诊断指标的相关系数介于0.45-0.66之间。
孙钦平贾良良芮玉奎陈新平张福锁
关键词:夏玉米可见光
海河低平原杨树||(小麦-玉米)土壤水分消耗研究及其可持续性评价被引量:2
2007年
海河低平原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对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杨树||(小麦-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土壤水分消耗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定位实验研究表明:杨树||(小麦-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耗水量高于常规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模式7.9%(2年林龄)~24.5%(5年林龄);0~4m土壤贮水总量每年平均下降51.1mm,相当于总贮水量的4.1%;耕层杨树根系与小麦的土壤水分竞争加剧;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加快,2~4m土壤层次因无水分回补出现干燥化趋势;土壤水亏缺及光照等其它原因造成复合系统农作物减产趋于严重,其中林龄3年的杨农复合系统的小麦玉米产量减产平均达到35%。对经济、生态效益的综合分析表明该模式在低平原贫水区的持续性发展不容乐观。
隋鹏许翠齐帆高旺盛
关键词:土壤水分含量水分消耗
北方速生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农林生物复合共生循环模式研究,实现林、菌高效结合与循环利用。现介绍速生林与双孢菇套种技术与效益分析,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宋秀红侯桂森任中兴宗飞刘大清安红江
关键词:速生林双孢菇栽培技术
辽宁省玉米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被引量:26
2009年
根据多年研究和生产现实状况,提出辽宁省玉米生产存在的耕层浅犁底层厚、施肥单一营养失衡、水分利用率低、种植密度低、连作危害加重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为指导辽宁省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曹敏建于海秋杨玉辉王晓光闫洪奎
关键词:玉米粮食生产
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不同耕作制度下甘薯地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试验中对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SR指数、J指数、成熟度指数及土壤线虫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连作甘薯地极优势属为植物寄生茎线虫属(Ditylenchus),轮作、休闲状态下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作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连作使PPI、PPI/MI值增高,WI、∑MI、MI值降低,轮作可使PPI、PPI/MI值降低WI、∑MI、MI值增高。【结论】不同耕作制度改变土壤线虫群落在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MI指数、MI指数、PPI和PP/MI值、WI值可作为甘薯地土壤健康评价的敏感指标,相似性指数可反映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间相似及相异程度。
海棠彭德良曾昭海武保悦金凤柱胡跃高
关键词:甘薯地耕作制度线虫群落
基于主动遥感的冬小麦群体动态监测被引量:13
2011年
茎蘖数的多少是冬小麦达到最佳产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氮肥调控的重要指标。然而为了获得一个代表性的茎蘖数,传统的人工数分蘖的方法费时费力。近年来,随着遥感,特别是主动遥感技术的长足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机遇。文章通过2008年—2009年在河北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试验站的播期、播量和氮水平田间试验,采用主动光谱仪GreenSeeker对冬小麦群体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模型来预测小麦茎蘖数。研究表明,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简单比值植被指数(RVI)这两个植被指数建立模型都能成功预测小麦茎蘖数,两个植被指数与茎蘖数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NDVI与茎蘖数的决定系数(R2)介于0.25~0.64之间,RVI与茎蘖数的决定系数(R2)介于0.26~0.65之间。验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NDVI能更好地在生育前期预测冬小麦的茎蘖数,有高的决定系数(R2,0.54~0.64)、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260~350茎蘖数.m-2)和低的相对误差(RE,16.3%~23.0%)。这些结果表明,主动光谱仪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用来监测冬小麦的群体动态。
吴军华岳善超侯鹏孟庆峰崔振岭李斐陈新平
关键词:冬小麦植被指数茎蘖数
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措施下莜麦的生长发育规律被引量:4
2008年
为解决农牧交错带长期免耕下作物减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对覆盖和不覆盖条件下少免耕与翻耕莜麦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无覆盖的条件下,免耕处理出苗率指数大于翻耕处理,且2006年深松处理出苗率指数(0.0840)与翻耕处理(0.0705)差异达显著水平;2)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根冠比大于翻耕处理;3)免耕无覆盖处理生物量及产量均显著小于翻耕处理;深松无覆盖处理根系生物量显著大于翻耕处理,但地上部生物量与产量小于翻耕处理,且产量差异显著,2005、2006年分别降低了15.8%和10.0%;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千粒重均大于翻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2005年分别为19.7、18.9和17.6 g;4)免耕覆盖处理生长明显改善,但生物量及最终产量仍显著低于翻耕处理,2006年产量与翻耕处理相比降幅达19.7%,免耕覆盖处理对于莜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免耕耕作措施本身对莜麦产量的影响;深松覆盖处理生长状况及产量与翻耕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覆盖下的深松(行距50 cm,深度40 cm,隔年进行)是适合农牧交错带的少免耕模式。
马月存尹春梅高旺盛秦红灵张红生隋鹏赵沛义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发育免耕
太行山前平原不同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太行山前平原作物种植模式主要为冬小麦—夏玉米,单一的高耗水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地区的水资源缺乏。以麦—玉模式作为对照,本试验研究比较了太行山山前平原7种作物模式周年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比较得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作物模式,发展节水农业。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比较各模式周年耗水量,其中麦—玉系统耗水量最大为736.1 mm;苜蓿总耗水WUE最大,为23.97 kg/(mm.hm2);春甘薯的总耗水EWUE最大,为38.08元/(mm.hm2),比麦—玉模式高46.9%。试验的几种模式均比麦—玉复种耗水少,具有节水潜力;从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结果来看,可以采用适当面积的苜蓿来替代麦—玉模式,替代其生产饲料粮的功能;从水分经济利用效率结果考虑,则应该在满足冬小麦、夏玉米需求的情况下压缩此种种植模式面积,代之以苜蓿、甘薯、花生和青贮玉米等高效益作物。
马丽隋鹏高旺盛李丰蓉
关键词:太行山山前平原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