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52034)
- 作品数:17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建萍张淑贞刘磊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民航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博弈下的暗涌——解读20世纪中期英国加勒比流散文学
- 2014年
- 20世纪中期英国殖民统治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美国正在迅速崛起,曾称霸一时的英国文化面临着被其取代甚至同化的危机。因此英国文化不断寻找着既能助其保持殖民统治,又能抵制美国化的同盟军。它们在英国加勒比移民文化中找到了可团结的力量,以此一度对加勒比移民采取拉拢的态度。反映在文学上,加勒比流散文学也需要这种拉拢才能得到英国主流文化的承认,并确立其在英国的地位,因此欣然接受拉拢,甚至主动向其靠拢;但流散书写总是不断对自我身份进行重新审视,这使加勒比作家进一步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其的统治。由此,二者之间虽呈现出短暂的、反常的融洽,但这种平衡终究会被打破。20世纪中期英国加勒比流散文学正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典型反映。
- 张建萍
- 关键词: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同盟关系双重身份
- 从去神话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
- 2013年
- 对客观历史(第一历史)再现式的叙述常常被称为"第二历史"。"第二历史"不但记录和保存着"第一历史",同时出于政治、文化等需要,还不断改动甚至取代着"第一历史"。美国的"第二历史"既是奋斗史和民主史,也是一部对无数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神话化加工处理的"第二历史"。在这种被神话化的"第二历史"形成的"拟态环境"中,大多数公众长期浸淫于其中并受其约束,对于"第一历史"的认知会发生偏差而成为"第二历史"的人质,并受其控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通过看似平凡的家庭故事,聚焦了美国"第一历史"被神话化为"第二历史"后,对个人命运的夺取、控制甚至毁灭的过程。同时以此为契机,罗斯对美国"第二历史"进行了去神话解读,而他这种对个人命运与美国历史之间关系的深刻思索同时也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转向。
- 张建萍
- 关键词:拟态环境
- 论《到灯塔去》形象的冲突和象征意义
- 2014年
- 英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一名著名的女作家,她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她依靠大胆的创新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在20世纪开创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到灯塔去》是其创作的重要作品,伍尔夫卓绝的创作能力在该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张淑贞
- 关键词:《到灯塔去》
- 加勒比英语文学中华兹华斯《水仙花》的殖民隐喻解读被引量:1
- 2014年
- 隐喻的本质是理解或者经历另外一种事物,具有"桥梁"的作用。殖民者通过隐喻将本国的语言文化传输到遥远的殖民地,以此同化殖民地原有的语言文化。但隐喻还有变异性,当隐喻被传递到殖民地时,常常会产生出与殖民者预期相反的解读。在英国对加勒比的殖民统治中,华兹华斯的诗歌《水仙花》是常常被借用的隐喻,其目的是让加勒比殖民地"水仙化",但它在加勒比本土的解读过程中遭遇了变异。本文具体分析了加勒比英语文学中关于《水仙花》的种种解读,目的在于深究《水仙花》遭遇种种变异解读的原因。作为殖民隐喻的水仙花因本身具有变异性,反而成为反殖民的隐喻,在殖民者的意图和殖民地对《水仙花》的变异解读之间形成了"水仙鸿沟"。因此,我们应对各种殖民形式的深刻性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这正是本篇论文的结论及意义所在。
- 张建萍
- 关键词:殖民主义隐喻
- 当代英国黑人文化的研究变迁被引量:3
- 2015年
- 黑人在英国文化中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甚至公元3世纪,但英国主流社会从1948年的"帝国顺风号"事件后才将黑人正式纳入英国历史。虽然许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到现在为止,黑人进入当代英国主流文化已有60多年的历史。总体来看,这60多年间,当代英国黑人文化研究经历了三次变迁。这三次变迁与英国复杂的社会背景、研究者不同的流散背景密切相关。同时此项研究凸显了英国黑人文化,推动了英国多种族间的共赢共生,促生了当代英国黑人文学的复兴且影响了整个非裔流散研究,因而很有研究价值。
- 张建萍
- 关键词:文化研究流散黑人
- 行进中的家园书写——加勒比流散文学的变迁研究
- 2014年
- 家园书写是流散文学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作为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区之一,加勒比是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杂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因此,其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在全球化流散背景下极具前瞻性意义。加勒比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形成过程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变迁,时间跨度约四百年,前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真实的家园再现为特点的殖民书写、以真实与想象混杂中的家园镜像为特点的后殖民书写和以想象中的家园梦想为特点的流散写作等。
- 张建萍
- 关键词:流散文学镜像
- 《飘》译本中翻译规范的变化
- 2014年
- 一、《飘》翻译概况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契尔于1936年出版了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飘》,小说一经出版就立刻成为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飘》有很多个中文译本。我们选取傅东华版、陈良廷版和李美华版为研究对象,因为它们在读者中的接受度都很高,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出自不同的年代,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语言特色,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翻译规范的历时变化。
- 张淑贞
- 关键词:翻译规范中文译本《飘》长篇小说美国女作家
- 纠缠于抛弃与回归的“家园”书写——流散视阈中评卡里尔·菲利普斯的《最后的通道》和《一个国家的独立》
- 2015年
- 卡里尔·菲利普斯《最后的通道》和《一个国家的独立》虽在题目、人物性别和内容上不尽相同,但从流散视阈中看二者堪称"家园"书写的"连环册"。《最后的通道》中雷拉的流散方向是从"移出国家园"到"移入国家园",随之又指向"移出国家园"。《一个国家的独立》中弗朗西斯则从"移入国家园"到"移出国家园",随之又指向"移入国家园"。二人迁徙方向首尾链接后呈现出"连环册"式的"家园"书写特点。通过其菲利普斯思考了流散群族的命运问题。同时他还就英殖民统治的特点和英国加勒比黑人在英国社会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 张建萍
- 全球化背景下加勒比流散文学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从加勒比地区走出的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由于加勒比地区地理上的差异、文化上的混杂以及在欧美文坛的多重背景,他们的作品为研究流散文学变迁提供了绝佳角度,反映了当今世界流散文学的最新动向。
- 张建萍
- 关键词:流散
- 塑型与反塑型中的流散文化建构——论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小说《渡河》被引量:1
- 2015年
- 长篇小说《渡河》是英国黑人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融汇了身处不同时代的非裔流散者以及流散活动相关者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些非裔流散者与流散活动相关者受到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机制的塑型作用,在流散文化建构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贬抑性。然而,他们从不同的源头获得反塑型的力量,并在反塑型的过程中直接地或间接地为流散文化的积极建构发挥了一定的建设性的作用,为流散者的最终救赎作出了贡献。
- 刘磊
- 关键词:塑型